人工智能熱潮:莫跟風防虛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一千多年前的古詩,可以貼切地用來形容當下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太火,火得太快,讓人始料未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產品與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韓力群就有如此感覺,她想起十幾年前與同行們為開設人工智能專業而奔走呼籲的情景:“那時候很多人對人工智能避之不及,還有人認為它是偽科學。”

如今,人工智能成了香餑餑。面對高校扎堆開設的人工智能專業,以及鋪天蓋地的各種人工智能產品,韓力群認為其中不少是盲目跟風,“這是很危險的勢頭”。

這不是韓力群一個人的感受。在近日舉行的第八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與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上,許多專家表達了同樣的擔憂。

為什麼要跟風?獲得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的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陸汝鈐直言,我們的研究者缺乏自信。

“我們國家在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做得不錯,但基礎研究與國外有很大差距。”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王海峰指出。這位吳文俊人工智能傑出貢獻獎獲得者遺憾地說,我們目前用的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技術等,都掌握在別人手裡。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到2030年,我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在專家們看來,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國人工智能需要做好基礎研究,少一分跟風,多一分踏實。

投資還是投機

從切實可感的手機、家電,到高深莫測的阿爾法圍棋、無人駕駛,人工智能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引了各行各業的眼球,以及資本。根據國外調研機構數據,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初創企業融資額達152億美元,中國佔48%,位居第一。

人工智能彷彿一支神奇的畫筆,各行各業都想拿它來添彩。但在韓力群看來,那些從各個領域湧入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資者,不少都是投機者,使得這股人工智能熱潮裡充滿了噱頭與忽悠。

何以見得?比如家電領域,人工智能成為新賣點,藉助物聯網和語音識別等技術,實現語音控制等。但韓力群認為這還稱不上人工智能,只是“信息家電”。“是否智能要看有沒有學習能力、自適應能力,或者一些類人或類腦的功能。”

在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喬俊飛看來,現在很多人工智能產品只停留在會“看”和會“聽”的水平。如果一個人只會看和聽,能否說明有智能?顯然還不夠。“但我們把‘看’和‘聽’代替了全部的智能。”他說,很多所謂的人工智能產品實際上只是在做語音識別、圖像處理,門檻很低。

不做“快餐式”研究

專家們指出,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另一個危險趨勢是,熱衷於開發人工智能的應用,但對基礎研究不夠重視。

“我們現在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喬俊飛認為,在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之間,要把目光更多投向後者。而想在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上獲得根本性的突破,需要數據重組能力和計算能力的提高。

算法、算力、芯片、開源平臺等,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但這個基礎目前大多由歐美國家掌控。韓力群坦言,一些重要的算法都是國外發明的,我們的技術太薄弱。此外,芯片方面我們也長期受制於人,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掣肘會更明顯。再比如開源的軟件和體系架構,“我們國家有一些,但相比美國,差距明顯。”王海峰說。

作為我國基礎研究的重要支撐平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門為人工智能設立申請代碼,集中受理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項目。據國家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副主任張兆田透露,目前已收到2800多項申請,不過任重而道遠。“比如一些算法可能在某些領域很成功,但換到另一個領域就不那麼有效了。”他說,從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需要一些通用算法等基礎理論的突破,我們目前的研究還不夠。

內功不行,人工智能再火也只是虛火。練好內功,需要踏踏實實,而不是做“快餐式”的研究。韓力群提醒,如果跟風者、投機者太多,靠誰在基礎研究上去取得突破?

呼籲有序發展的“指揮棒”

不僅要加強基礎研究,而且要規範行業發展。人工智能火爆的背後,是發展的無序。

目前,很多地方都將人工智能當作重點產業來規劃和扶持。“甚至一個省內的十幾個地級市都在發展人工智能,而且規劃都很類似,最終可能導致重複建設、低水平發展。”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巡視員辛仁周提醒,如何讓全國各地既能形成合力,又能保持特色,亟須考慮。除了地區的不平衡,行業內部也存在不平衡。喬俊飛強調,我國人工智能的人才大多集中在互聯網企業,實體產業很少。這些行業的待遇不足以吸引人工智能人才,但如此持續下去,退潮可能很快到來。

要避免退潮,還要對人工智能產品本身進行規範。韓力群指出,號稱人工智能的產品越來越多,但如何判定它是不是忽悠?沒有標準。“有沒有智能,智能是什麼水平,是智能還是弱智?需要建立一個適合評價人工智能的智商水平的指標體系。”她說。

韓力群認為,標準是一個指揮棒,有引導作用,可促進人工智能產品不斷提升智能水平。其實,整個人工智能行業都需要一個“指揮棒”,引導大家把人工智能這股熱潮推向更高更持久,而不是來得快,去得也快。(記者 陳海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