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大器晚成的公孙弘,以76岁高龄被汉武帝封为丞相,这在当时的大汉朝堂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放在现代社会,这种事情也绝对是小概率事件。那么,公孙弘为何会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成为汉武帝时期少数几位能得善终的丞相呢? (古代名相系列------第1期)

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说公孙弘大器晚成,是因为公孙弘在40岁的时候还在放猪为生,可放着猪的公孙弘也是可以思考人生的。因此,他从此师从齐地著名的儒学大师胡毋生,从《公羊春秋》开始,认真地研读起儒学来。书中无岁月,公孙弘这一认真就是20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了,开始选拔人才为朝廷所用。至此,这位出生于公元前200年,此时已60岁的公孙弘被推举了出来。这是公孙弘第一次被推荐给汉武帝,当然,有第一次,自然有第二次,为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再看。

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第一次被推荐到长安为官的公孙弘,很快就接到了出使匈奴的任务,但公孙弘从匈奴归来给汉武帝的汇报中,没有领会好汉武帝的意思,这引起了汉武帝的不满。此时,聪明的公孙弘立刻称病告老还乡,得以保全自己。这就是公孙弘第一次入朝为官的经历。下面,我们来看公孙弘的第二次复出。

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公元前130年,因为汉武帝再次招募贤才,公孙弘第二次为官的机会又来了。这次公孙弘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即使考官们将他的试卷放在了最后,还是被汉武帝看到,相信这次公孙弘的观点应该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于是召见了公孙弘,并封他为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对于再一次得到的机会,公孙弘自然是非常珍惜。在政见上公孙弘从来都是跟从汉武帝的思路,谨言慎行,终获圣心。

获得圣心的公孙弘升迁速度堪比火箭,公元前133年公孙弘晋升左内史,公元前126年晋升御史大夫,公元前124年,已经76岁的公孙弘被任命为丞相,封平津侯。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提一下,西汉的惯例是列侯才能为相,这叫封侯拜相,而公孙弘则是拜相封侯。从此,西汉就有了先为丞相后封侯的惯例。而且公孙弘是汉朝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汉武帝对他的赏识。那么,公孙弘是怎样做到的呢?

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首先,公孙弘在提建议时,总是事先罗列出几个备选方案,让汉武帝自己选择,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在非表达不可的时候,也会尽量将自己的想法与汲黯沟通,如果汲黯同意,则由汲黯向汉武帝报告,自己观察汉武帝的反应。初期,二人配合的还算不错,提出的很多建议也都获得了汉武帝的认可。但有一次却出现了意外,二人提出的建议遭到汉武帝的强烈反对。这次,公孙弘没有坚持与汲黯达成的共识,坚决的站在了汉武帝一边。这让性格直爽的汲黯大为恼火,当场发难。而公孙弘圆滑的回答,还是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

其次,公孙弘不仅提倡简朴,而且自已以身作则。这点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据说,汲黯曾向汉武帝进言,说公孙弘俸禄如此之多,却每日粗茶淡饭过日,实在是一个沽名钓誉的人。但当着汉武帝的面,他的回答是这样的:“汲黯是很了解我的,我二人的交情也很好,他既然说我不对,一定是我没有做好。如果没有汲黯,陛下今天还听不到对我的批评呢。”这么巧妙的辩解让汉武帝觉得他谦逊有礼,反而更欣赏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公孙弘为官的智慧,面对这样的指责,不用辩解,全部承认。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辩解,自己生活简朴又不是坏事,至于是否沽名钓誉,让汉武帝自己判断好了。

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最后,公孙弘知进退。公孙弘的心中清楚的知道汉武帝的个性,这是一个喜欢独断专行的皇帝。而且汉武帝组建的内朝,实际上已经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自己已经没有权利参加重大决策,被边缘化了。公孙弘明白这一趋势,所以他不争权夺势,小心翼翼的甘做配角,一切以汉武帝为中心。

那么,公孙弘主要的政绩有哪些呢?汉武帝时期重武轻文,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孙弘在政治上不会有太大的作为,但也不是全无建树。公元前124年六月,公孙弘与大臣一起上书汉武帝开设太学,任儒生为官的建议,使得大量的儒生跻身大汉的朝堂,为天下的儒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西汉官员的整体素质。

大器晩成,为何他在76岁时才做了汉武帝的丞相?

总体来说公孙弘在历任汉武帝的丞相中是相当幸运的,虽大器晚成,却是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丞相。汉武帝时期多位丞相被杀或自杀,而公孙弘能够独善其身,也属不易。也许汉武帝信任和欣赏他的并不是他的才学,而是他的处事之道。

武将开疆扩土,保家卫国,文士经纶满腹,治世安邦,哪一个又不是希望自己可以一展平生所学呢?正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如果芸芸的文章能够为您带来愉悦及帮助,请关注!分享!评价!让我们共同感知历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