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大器晚成的公孫弘,以76歲高齡被漢武帝封為丞相,這在當時的大漢朝堂是絕無僅有的,即便放在現代社會,這種事情也絕對是小概率事件。那麼,公孫弘為何會受到漢武帝的賞識,併成為漢武帝時期少數幾位能得善終的丞相呢? (古代名相系列------第1期)

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說公孫弘大器晚成,是因為公孫弘在40歲的時候還在放豬為生,可放著豬的公孫弘也是可以思考人生的。因此,他從此師從齊地著名的儒學大師胡毋生,從《公羊春秋》開始,認真地研讀起儒學來。書中無歲月,公孫弘這一認真就是20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了,開始選拔人才為朝廷所用。至此,這位出生於公元前200年,此時已60歲的公孫弘被推舉了出來。這是公孫弘第一次被推薦給漢武帝,當然,有第一次,自然有第二次,為什麼呢?我們接下來再看。

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第一次被推薦到長安為官的公孫弘,很快就接到了出使匈奴的任務,但公孫弘從匈奴歸來給漢武帝的彙報中,沒有領會好漢武帝的意思,這引起了漢武帝的不滿。此時,聰明的公孫弘立刻稱病告老還鄉,得以保全自己。這就是公孫弘第一次入朝為官的經歷。下面,我們來看公孫弘的第二次復出。

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公元前130年,因為漢武帝再次招募賢才,公孫弘第二次為官的機會又來了。這次公孫弘的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即使考官們將他的試卷放在了最後,還是被漢武帝看到,相信這次公孫弘的觀點應該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可,於是召見了公孫弘,並封他為五經博士(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對於再一次得到的機會,公孫弘自然是非常珍惜。在政見上公孫弘從來都是跟從漢武帝的思路,謹言慎行,終獲聖心。

獲得聖心的公孫弘升遷速度堪比火箭,公元前133年公孫弘晉升左內史,公元前126年晉升御史大夫,公元前124年,已經76歲的公孫弘被任命為丞相,封平津侯。在這裡我們必須要提一下,西漢的慣例是列侯才能為相,這叫封侯拜相,而公孫弘則是拜相封侯。從此,西漢就有了先為丞相後封侯的慣例。而且公孫弘是漢朝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從這裡我們看到了漢武帝對他的賞識。那麼,公孫弘是怎樣做到的呢?

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首先,公孫弘在提建議時,總是事先羅列出幾個備選方案,讓漢武帝自己選擇,避免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而在非表達不可的時候,也會盡量將自己的想法與汲黯溝通,如果汲黯同意,則由汲黯向漢武帝報告,自己觀察漢武帝的反應。初期,二人配合的還算不錯,提出的很多建議也都獲得了漢武帝的認可。但有一次卻出現了意外,二人提出的建議遭到漢武帝的強烈反對。這次,公孫弘沒有堅持與汲黯達成的共識,堅決的站在了漢武帝一邊。這讓性格直爽的汲黯大為惱火,當場發難。而公孫弘圓滑的回答,還是得到了漢武帝的認同。

其次,公孫弘不僅提倡簡樸,而且自已以身作則。這點得到了漢武帝的欣賞。據說,汲黯曾向漢武帝進言,說公孫弘俸祿如此之多,卻每日粗茶淡飯過日,實在是一個沽名釣譽的人。但當著漢武帝的面,他的回答是這樣的:“汲黯是很瞭解我的,我二人的交情也很好,他既然說我不對,一定是我沒有做好。如果沒有汲黯,陛下今天還聽不到對我的批評呢。”這麼巧妙的辯解讓漢武帝覺得他謙遜有禮,反而更欣賞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公孫弘為官的智慧,面對這樣的指責,不用辯解,全部承認。因為他知道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辯解,自己生活簡樸又不是壞事,至於是否沽名釣譽,讓漢武帝自己判斷好了。

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最後,公孫弘知進退。公孫弘的心中清楚的知道漢武帝的個性,這是一個喜歡獨斷專行的皇帝。而且漢武帝組建的內朝,實際上已經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權力,自己已經沒有權利參加重大決策,被邊緣化了。公孫弘明白這一趨勢,所以他不爭權奪勢,小心翼翼的甘做配角,一切以漢武帝為中心。

那麼,公孫弘主要的政績有哪些呢?漢武帝時期重武輕文,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公孫弘在政治上不會有太大的作為,但也不是全無建樹。公元前124年六月,公孫弘與大臣一起上書漢武帝開設太學,任儒生為官的建議,使得大量的儒生躋身大漢的朝堂,為天下的儒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提高了西漢官員的整體素質。

大器晩成,為何他在76歲時才做了漢武帝的丞相?

總體來說公孫弘在歷任漢武帝的丞相中是相當幸運的,雖大器晚成,卻是為數不多得以善終的丞相。漢武帝時期多位丞相被殺或自殺,而公孫弘能夠獨善其身,也屬不易。也許漢武帝信任和欣賞他的並不是他的才學,而是他的處事之道。

武將開疆擴土,保家衛國,文士經綸滿腹,治世安邦,哪一個又不是希望自己可以一展平生所學呢?正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如果芸芸的文章能夠為您帶來愉悅及幫助,請關注!分享!評價!讓我們共同感知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