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哪位皇帝是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

一隻土木攻城獅


說到力挽狂瀾的帝王,明代宗朱祁鈺絕對算得上。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他的弟弟朱祁鈺臨危受命,被迫當了皇帝。各位沒有看錯,這朱祁鈺做皇帝確實是被迫的,因為他本來是非常不想當這個皇帝的,無奈皇帝哥哥被俘,而且瓦剌大軍壓境,而京城的精銳在土木堡中幾乎損失殆盡,防禦空虛。在此危急時刻,必須一位年長的君主出來穩定軍心民心,朱祁鈺實在推脫不了,只好忐忑不安得做了皇帝。後來瓦剌大軍進犯,在於謙,石亨等領導下,數次打退了瓦剌大軍的進攻,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否則的話,明朝如果當時選擇另一條路——南渡的話,必將重蹈宋朝的覆轍。這件事雖然主要是于謙的功勞,但是朱祁鈺臨危受命穩定人心,其功勞亦不可沒。





煮酒嘗歷史


這個還真有,正是明憲宗,那個被黑的一塌糊塗的成化皇帝!

這位倒黴皇帝,一輩子都替那白痴老爹收拾爛攤子不說,天災人禍樣樣來,簡直非要他成為一個亡國之君,然而就是種種困難,反而被他扭轉乾坤,力挽狂瀾,硬生生的變成了中興。

《罪惟錄》中記載,明憲宗期間,天災用了一句話評論,那就是,無有酷於此二十三年者。

是年,兩畿、川、廣、荊、襄盜賊大起。道路不通。安南、烏斯藏入貢。

成化元年春正月乙卯,享太廟。己未,大祀天地於南郊。甲子,都督同知趙輔為徵夷將軍,充總兵官,僉都御史韓雍贊理軍務,討廣西叛瑤。二月戊子,祭社稷。甲午,耕耤田。三月庚戌,四川山都掌蠻亂。丁巳,釋奠於先師孔子。

秋七月己酉,免天下軍衛屯糧十之三。甲子,振兩畿、浙江、河南飢。八月丁丑,工部侍郎沈義、僉都御史吳琛振撫兩畿饑民。辛巳,瘞暴骸。庚寅,毛裡孩犯延綏,總兵官房能敗之。

冬十二月癸卯,撫寧伯硃永為靖虜將軍,充總兵官,太監唐慎監軍,工部尚書白圭提督軍務,討荊、襄賊。是月,韓雍大破大藤峽瑤,改名峽曰「斷藤」。

乙卯,硃永大破荊、襄賊劉通於南漳。閏月癸,振南畿飢。乙未,硃永擊擒劉通,其黨石龍遁,轉掠四川。

乙巳,免今年天下屯糧十之三。壬子,楊信為平虜將軍,充總兵官,太監裴當監督軍務,禦寇延綏。

 秋七月辛巳,封弟見治為忻王,見沛徽王。戊戌,毛裡孩犯固原。八月丁巳,犯寧夏,都指揮焦政戰死。丁卯,諭祭于謙,復其子冕官。

以上種種記載,只是成化年間其中一小部分而已,就是這些看似輕飄飄的記載,卻蘊含了極大的危機。

 

荊襄百萬流民造反、四川蠻苗造反,兩廣壯瑤造反、寧夏陝西土官造反,揚州鹽商造反,兩京盜賊都在橫行肆虐。

忠上疏言:「臣先後招撫流民復業者九十三萬餘人,賊黨遁入深山,又招諭解散自歸者五十萬人。俘獲百人,皆首惡耳。今言皆良家子,則前此屢奏猖獗難御者,伊誰也?賊黨罪固當死,正因不忍濫誅,故令丁壯謫發遣戍。其久附籍者,或乃佔山四十餘里,招聚無賴千人,爭鬥劫殺。若此者,可以久居故不遣乎?臣揭榜曉賊,謂已殺數千,蓋張虛勢怵之,非實事也。且圭固嘗身任其事,今日之事又圭所遺。先時,中外議者謂荊、襄之患何日得寧。今幸平靖,而流言沸騰,以臣為口實。昔馬援薏苡蒙謗,鄧艾檻車被徵。功不見錄,身更不保。臣幸際聖明,願賜骸骨,勿使臣為馬、鄧之續。」帝溫詔答之。

在項忠的奏章中,就記載了他先後招撫九十三萬餘人,可見這叛亂規模之宏大。

這還是內部矛盾,其中外部矛盾也不少。

在那個白痴老爹,復辟後又送了一波,把河套都丟給了蒙古,而今蒙古不斷侵略,進犯寧夏和陝西。

河套乃是中原王朝,必爭之地,關於河套之地,中原王朝與胡人、蠻夷可是打了幾千年,卻被那個白痴明英宗給葬送了。

三邊惟延慶地平易,利馳突。寇屢入犯,獲邊人為導,徑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顧居內,我反屯外,急宜於沿邊築牆置堡。況今舊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厓。依山形,隨地勢,或鏟削,或壘築,或挑塹,綿引相接,以成邊牆,於計為便。」尚書白圭以陝民方困,奏緩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復犯榆林,子俊先後與硃永、許寧擊敗之。

還有建州女真崛起

吐魯番侵犯哈密衛,並最終佔領哈密衛。

內部有大盜石龍、劉通。

外部有蒙古英雄,滿都魯,梅都海,達延汗。

女真頭領則是李滿柱,董山,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

然而最終全部被明憲宗平定,河套也被收回,至於後面河套丟失,則是他那兒子,明孝宗的鍋,這個被文人吹起來的皇帝,真探究起來,除卻某些方面,政治上當皇帝,簡直就是一無是處。

南剿大藤峽,西撫鄖陽流民,東犁女真虜庭,北疆主動出擊大破蒙古收復河套,短短十幾年之內,從崇禎開局,變成了仁宗局面,可見其能力。

這位皇帝,開局和崇禎一樣,都是天災人禍,流民四起,外部大敵壓境,卻能夠硬生生的扭轉乾坤,轉危為安。


筱談天下


歷史上有很多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的皇帝,比如唐肅宗李亨、或者明代宗朱祁鈺。不過兩個人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大臣蓋過了他們的風頭。



今天說一個捱罵的人吧——趙構,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昏庸無道、軟弱無能,而且還擅殺忠良岳飛,所以他在歷史飽受罵名。在越關的眼中他也確實是一個無道而且擅殺忠良的人,但他卻並不是一個軟弱昏庸的人。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金國俘虜,北宋因此滅亡。當時天下已經大亂,北方基本陷入了金國人的手中,宋廷內部也出現了大量的分裂勢力,南方爆發諸多起義事件,全國各地土匪橫生。



趙構在應天府即位稱帝后,懾於金國的軍威選擇了南逃。1129年趙構逃至臨安時,苗傅和劉正彥發動了兵變,並且強迫趙構退位。由於各地將領的支持,最終這次兵變被趙構平定了下來。

1130年,趙構終於取得了喘息之機,騰出手來抽調、安排軍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鞏固南宋的政權。之後在防禦金兵上也做了很多部署,命令岳飛、韓世忠、吳玠、劉光世、張俊等人分區負責江淮地區的防務。

但趙構吸取了苗劉兵變的教訓,為了防止將領做大反叛,所以在朝廷中任用了大量主和派人員平衡在外的將領。



1132年,南宋政權初步穩定,在整個南方站穩了腳跟。在其後的幾年間,趙構也是支持北伐的,所以各路宋軍在對金的戰爭中不斷取勝。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這些將領之中有一些功大勢重,而且當時的南宋財政已經接近枯竭,為了避免這些將領做大,也為了穩定南宋百姓的反感情緒,最終趙構停止了北伐。

1141年,趙構為了保住半壁江山,所以向金國屈膝求和,並且製造了冤獄,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忠心耿耿的岳飛。



總結來說,趙構是一個精通厚黑學的人,他的做法令人不齒,是一個典型的宵小之輩。但其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擊退了當時強大的金國軍隊,穩定了南宋內部各派勢力,還平定了南宋境內了農民起義。應該算是一個力挽狂瀾的皇帝。


我是越關


在歷史上,逆天改命的人也有,諸如唐肅宗李亨、宋高宗趙構、清太宗皇太極等都是改變天命,再造天下的人。

1、唐肅宗李亨

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北17郡轉瞬瓦解,東都殘破,潼關戰敗,天子西逃,大唐一片亡國景象。

在馬嵬驛之變後,太子和唐玄宗分道揚鑣,北上靈武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肅宗)

集結朔方、河西及西北各鎮以及回紇的軍隊,籌集軍餉,挑選統帥,一年多的時間部署,在安祿山死後,叛軍內部有瓦解。

肅宗對叛軍發動總攻,開啟收復兩京之戰,兩個多月的時間唐軍就克服兩京,天下歸心,等於再造大唐。

(安史之亂)

2、宋高宗趙構

許多人以為趙構無能、軟弱,南宋的天下全是將軍們的功勞。其實南宋相較於南明有兩個優勢,第一法統爭議下,第二皇帝親政負責。

(高宗)

趙構在渡江後,多次組建編制部隊,逐步提高中樞的權力;在財政供給上,優先供給軍隊。

相對而言,這位經歷過苦難的君王非常懂得帝王之道,內憂外患中保持江南半壁。

(宋金戰爭)

3、皇太極

一般人以為皇太極繼承了一個強大的政權,且皇太極諡號是“宗”,水平一般。

其實皇太極繼承的政權,基本是一個風雨飄搖的部落政權,內部八旗旗主各有想法,滿漢矛盾尖銳。外部封鎖嚴謹,明軍也在整軍備戰。

(皇太極)

皇太極在其後的十年裡,軍事上打開生存空間,對內緩和了滿漢關係,加強了汗權,並善待明朝方面的人才,在明清戰爭中逐步佔據優勢,天命向皇太極這邊轉移。

(明清戰爭的一次重要節點)

歷史上有很多雄才大略的人,他們表現方式不一,取得成果不一,但不妨礙他們的優秀。

參考文獻: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

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

《清太宗實錄》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我這說一個找罵的答案吧,慈禧太后。她不是皇帝,但是卻是大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慈禧現在被罵一點也不冤枉,畢竟晚清那點破事確實夠丟人的,而且慈禧後來“量中華之物力,街與國之歡心”可謂是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

但是如果以中國傳統觀點來看,慈禧絕對是一個相當優秀的政治家。

大清朝在道光、咸豐的時候是真的已經快完了(當然和洋人關係不大,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其實很有限,這是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滅亡,大清200年要到頭了),太平天國這種等級的民變在歷朝歷代都是要亡國的,你想想黃巾起義後的東漢;黃巢起義後的大唐;宣和暴動,方臘起義後的大宋;李自成起義後的大明......都撐了多久呢?

大清經過太平天國後,可是還挺了六十年,甚至還一度中興,這一點最高統治者慈禧居功至偉!

那麼,為什麼她沒有改變中國的國運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慈禧只是一個傳統的政治家,而不是改革者,他只能勉力維持封建統治,卻不能帶領中國走向富強。

只要維持大清的統治,什麼方式都可以用:放權給漢臣一樣,出賣國家利益給列強也一樣......

所以大清只能滅亡,這是定數。


國史拾遺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這樣的皇帝還真有,那就是距今2000年的漢昭帝!準確的說應該是漢昭帝團隊!

有人會說了,漢昭帝的父親漢武帝不是千古一帝嗎?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大殺匈奴,漢朝進入鼎盛時期!這不是與問題不符嗎?那實際上是表面上的漢朝!在漢武帝晚年,由於漢武帝的窮兵黷武,漢朝在漢武帝晚年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這時的漢武帝也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他已經風燭殘年了,沒有精力和時間來處理問題了,這項工作就只能交給繼任者漢昭帝來實行了!

漢昭帝年齡太小,實際掌權的是霍光,金鈱緹,桑弘羊,上官桀等輔政大臣,後來召開了著名的“鹽鐵會議”,否定了漢武帝激進的治國理念,恢復了休養生息,漢朝接近崩潰的國民經濟才逐漸恢復。後來上官桀和燕王劉旦密謀造反,被漢昭帝和霍光聯手摧毀,成就了“成王不疑周公,昭帝委任霍光”的歷史佳話!也正是昭帝君臣的協作,才有了後來的昭宣之治!漢朝能夠延續到王莽篡政,這些功績都是歷史所銘記的!

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大家的關注!




寅哥解惑


開國之君聽說過,亡國之君也不少,唯獨這個在國家滅亡之際力挽狂瀾的所見不多,好在不多不等於沒有,仔細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還真有那麼一位,也可能是僅此的一位,那就是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族皇室宗親,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的一支,到了劉秀這,王侯的地位在推恩令作用下,已經是個小小的縣令一級了!

這裡先說說推恩令,大家基本上都是歷史課本中瞭解這一政策,漢初分封諸侯王,王國擁有獨立的財權和武裝,護佑中央,但是這些全是熏天的諸侯王基本上都會在經過短暫發展後勢大難制。

在推恩令以前就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很快被平息,但也讓當政者看到了諸侯國對於中央王朝的威脅,因此到了漢武帝劉徹這一代就想著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推恩令應運而生,不過話說回來推恩令是一個很高明的“削藩”手段,自古以來“削藩”不動用武力不打仗的,還真就唯有這個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把諸侯王的土地雨露均霑的分給諸侯王的兒子,漢朝的規矩,侯以下的爵位歸郡管轄。

這裡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漢武帝是用的“賞賜”的表述,也就是說把原來只分給嫡長子的土地和人口,見者有份的分給諸侯王所有的兒子,這不但沒有引起不必要的戰亂,反而給漢武帝劉秀帶來了聲名。

到了漢光武帝這,他爺爺的爺爺是長沙定王,他爹一輩只是個縣令,漢光武帝充其量就是個豪族了這就是推恩令實施下來的效果。不過不像大家普遍認識的那種宗室子弟多紈絝,漢光武帝劉秀就是個例外。

在西漢經過王莽二十餘年的動亂之後漢光武帝劉秀可以說力挽狂瀾,挽大廈於將傾,為了續上劉氏宗興,劉秀特意把國號定為“漢”,後世稱東漢,以與劉邦的西漢區別。


歷史三日談


有人曾經在這樣的局面下翻盤:王朝兩百餘年,遍體沉痾,兩京淪陷,十三省處處烽煙;天子北狩而崩,幼帝新立,內有權臣,外有藩鎮,無尺寸之兵,乏充餉之銀。十五年後,天下治平,大軍遠征天山,鉅艦耀武扶桑。


芋頭170900173


頗有幾個,但是事實上的開國之君不能算,比如漢光武帝劉秀,不能算力挽狂瀾,只能算開天闢地又一朝代。下面舉幾個例子:

1.漢宣帝劉詢,劉詢即位時,權臣霍光仍在,但是他很好的安撫了霍光,避免了內訌。然而,霍光死後,霍氏家族不甘心既得利益要失去,準備叛亂,由於他們掌握了很多要害崗位,所以一旦成功,大漢必亡!宣帝成功挫敗了霍氏力量的威脅,挽救了大漢!後來形成了“孝宣中興”的大好局面,他也成為西漢僅有的四個有廟號的皇帝——漢中宗。

2.唐肅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李亨,在安史之亂長安被攻破、玄宗西逃四川的路上,脫離隊伍到靈武即位,指揮平叛,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作為最高領導人還是有很大功勞的。

3.宋高宗趙構,趙構有殺忠臣岳飛之罪,但也有延誤宋朝國祚之功勞,功是功,過是過。島上如果他不殺岳飛,南宋會很強大,但是畢竟他延長宋朝國祚100多年,比南明那幾個不成器的皇帝好不少。

4.明代宗朱祁鈺,當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虜,瓦剌大軍兵臨北京城下,當時的危機已經有了亡國的危險,朱祁鈺在兵部尚書于謙等的擁戴下即位,穩定了軍心士氣,挫敗了瓦剌的陰謀和進攻,功勞很大。雖然在後來英宗復辟後把朱祁鈺說的一無是處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後來明英宗朱祁鎮死後,歷代逐漸給明代宗平反,肯定他在國家危難時刻的功勞。

5.清聖祖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當時三藩之亂已經佔領半個國家,威脅甚大。



磨史作鏡


題主所提出的關於歷史上有沒有哪位皇帝是在國家就要滅亡之際力挽狂瀾拯救自己國家的,其實我們中國的歷史總是充滿神奇的色彩,因為古代的皇帝比較多,他們經歷的時代也各不相同,所以什麼樣皇帝都有。既有開國明君,自然也有亡國昏君。哪一位皇帝在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力挽狂瀾呢?北漢時期的周世宗柴榮應該算一個。


周世宗柴榮力挽狂瀾拯救國家與為難發生在周太祖郭威去世之後,那時候周世宗柴榮作為周天祖的義子卻很榮幸的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當時北漢國主劉崇見到周世宗柴榮稱帝心裡很是不滿,就想推翻這位新皇帝,於是就有了北漢最為著名的高平戰役。劉崇為了達到推翻柴榮的目的請人道契丹去要兵,很多人都知道契丹對中原可是虎視眈眈,一直都是中原的仇敵,契丹調派三萬大軍助劉崇攻下皇城拿下柴榮,這也讓北漢造成了不少的危機。


周世宗的大將親自帶著兩千餘人的兵力去攻打劉崇,但是手下的大將粗魯沒有謀略,陷入敵人的包圍被殺死,最後也是把自己給搭上了。在這樣萬般危險的絕境當中,柴榮接到戰報十分的生氣,想要御駕親征親手解決這一場戰亂,但是身為新國主的柴榮想要出征,大臣們必定是不贊成的。都覺得新皇帝剛剛登基,國家大局還未穩定,如果現在出徵遇到什麼危險,那我北漢不知道會遭受到什麼樣的不穩定的局面,可那樣的情況下不出徵的話很容易造成更大的不穩定局勢。如果自己不出徵的話那豈不是要自取滅亡,於是不顧一切阻撓帶著一批精銳力量出徵了。雖然當時的柴榮年輕沒有太多的作戰經驗,但是有勇有謀,並且身邊有很多身經百戰的大將們,他還會怕什麼?



然而劉崇因為有了契丹的幫助,並不懼怕柴榮,覺得柴榮就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屁孩,也就自然不把柴榮放在眼裡,正因為劉崇的輕敵才讓柴榮可以趁虛而入打得劉崇一方損傷很嚴重,很多人棄械投降,有了這樣一次成功之後,柴榮這邊士氣高漲乘勝追擊把契丹趕回了自己的國家,從此不敢再到北漢撒野,與此同時劉崇也被俘成為了階下囚。這一場高平戰役扭轉了北漢將要滅國的局勢,並讓北漢從一個弱國直接變成了強國。

如果周世宗柴榮當時聽從大臣們的意見不親自出徵,或許劉崇的目的就很輕易的達到,自然柴榮也就被趕下皇位,北漢的歷史或許也就被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