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火柴大王”是如何栽在蒋介石手里?

刘鸿生,浙江定海人,1888年生于上海,1956年死于上海,他创造了中国近代火柴工业。

尽管家境贫寒,刘鸿生的母亲为了不招致邻居的耻笑,还是绞尽脑汁、含辛茹苦地维持着儿子的学业,并最终送他读上了一般人很难考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

1908年,刘鸿生经人介绍,进入英商所办的上海开平矿务局当推销员,当时叫“跑街”。开平煤在上海原本并没有多大市场,但刘鸿生硬是用自己的辛劳为它换来了良好的声誉。半年之后,开平煤销遍上海。

1909年,刘鸿生被委以重任,在上海成立煤炭售品处,专门经销开平煤,享受售后一半的利润。他成了开平矿务局在上海的主要买办。

民国“火柴大王”是如何栽在蒋介石手里?

刘鸿生开始大展宏图。他先是与人合伙建立各种煤号,由单纯的接货改为自租轮船赴秦皇岛运煤,又由经销单一的开平煤发展到销售开染煤、山西煤、日本崎藤煤、安南鸿基煤,销煤业务不仅遍及长江下游的主要工商业城市,而且扩展到偏僻的乡村。

3年之后,刘的财产达到100万两白银。1918年,当他在上海法租界营建占地30亩的花园洋房时,他已是名震上海滩的“煤炭大王”。

然而,真正让刘鸿生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还是火柴。

从洋人的买办到发展民族工业,从堂堂大老板沦为国民党的“小伙计”,从抵制日货发家到产业被国民党四大家族蚕食……他历尽风波,辗转奋斗40年,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然而最终,这个传奇一生的“火柴大王”还是栽在蒋介石的手里。

民国“火柴大王”是如何栽在蒋介石手里?

火柴在他手里玩出了花样

中国人最早引进火柴是19世纪中期的事,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主要使用瑞典和日本的产品,国人的火柴厂皆因规模太小而无法与洋货抗衡。

凭着对国内火柴行情看好的精明眼光,1920年元旦,刘鸿生避开竞争激烈的上海,在苏州开办了鸿生火柴公司。该公司的宝塔牌火柴畅销全国,成了妇孺皆知的名牌。 20世纪30年代,瑞典火柴卷土重来,国内的许多中小火柴厂纷纷“举手投降”。刘鸿生再次抓住机会,团结了全国52家火柴厂,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并出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以共同的力量一致对外。

民国“火柴大王”是如何栽在蒋介石手里?

1930年7月,鸿生与当时的另外两大火柴公司——荧生、中华合股,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出任总经理。此后,大中华火柴公司又兼并了杭州、九江、汉口等地的火柴企业。这些举措,既使刘鸿生由一个火柴厂主变成中国火柴行业的领袖,又使民族火柴业从瑞典人手中夺回了国内市场。

刘鸿生的奇迹还没有结束。1930年,上海四川路上矗立起高达八层的鸿生企业大楼。在这座刘氏集团的大本营里包括了开滦售品处、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矿公司、章华毛纺公司、大中华火柴公司、中国企业银行。大楼门口一排排金字招牌耀眼夺目,像是在弱肉强食的上海滩上陈列着的一个个战利品。

民国“火柴大王”是如何栽在蒋介石手里?

四大家族蚕食刘氏企业

1940年12月,蒋介石亲电刘鸿生,邀请他赴渝主持建立后方工业基地,并许诺提供1000万元,以补偿他落入日军手中的企业损失。刘鸿生备感鼓舞,欣然受命,为开发西部地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几年后,刘鸿生回忆说:“所谓大后方的企业,事实上是由官僚资本控制的,我在重庆和兰州的企业,都有来自大官僚宋子文、孔祥熙的投资。我本是上海的大老板,在重庆却成了别人的小伙计。”

尽管刘鸿生为当时的国民党尽心竭力,但在四大家族的眼里他仍是个外人。蒋介石允诺的1000万元始终没有兑现,孔祥熙更是利用他资金和物质的匮乏,控制了刘氏企业五分之四的股份和各部门人员的安排。8年抗战对于整个中国是一场“惨痛的胜利”,对于刘鸿生本人则堪称“体面的失败”。

民国“火柴大王”是如何栽在蒋介石手里?

战后刘鸿生的产业继续遭到蚕食鲸吞。1948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蒋介石推行币制改革,强制发行金圆券以代替形同废纸的法币,并派蒋经国到上海用新币换取民间金银美钞。在军法制裁的威胁下,刘氏集团共交出黄金800条,美钞230万元,银元几千枚,兑换成了天天贬值的金圆券。

这场浩劫使刘鸿生的企业元气大伤,他本人的冠心病也骤然加剧。战争的磨难没能打倒他,经营了几十年的事业却毁在强权之下。解放后,刘鸿生的企业实现了公私合营,刘氏工业帝国成为过去。68岁时,突发的心脏病给他忙碌而困惑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