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雲淡天高163191643


日本如果北上進攻蘇聯,二戰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1941年6月德國發起對蘇聯的攻擊,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的階段。網上流傳一種說法,有人認為日本當時應該配合德國進攻蘇聯,但日本卻去進攻美國,反而拖累了德國,因此日本是豬隊友。這種說法其實是毫無根據的,從日本當時的處境來看,南下是它的必然選擇。如果純假設的話,日本選擇北上,最終結局也不會更好,有可能會更慘。

一、日本南下是必然選擇

1941年6月,日本得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後,非常震驚。就在1940年的時候,日本剛剛選擇跟德國和意大利結盟,共同對付美國。當時德國外交部的計劃是拉攏蘇聯,建立一個大陸同盟。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對這個計劃也很熱衷。既然之前已經決定要與美國為敵,那麼最好就是能夠跟蘇聯結盟。準確來說,日本得知巴巴羅薩行動時,感覺又一次被希特勒騙了。為什麼說又呢?之前日本跟德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的時候,說好一起對付蘇聯的,結果1939年德國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日本當時就覺得德國背叛了自己。正因為這樣,日本才產生了跟蘇聯緩和關係,轉而對付美國的想法。結果1940年,日本選擇跟德國、意大利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也就徹底得罪了美國,遭到美國的廢鐵禁運。現在德國進攻蘇聯,那麼日本該怎麼辦?


一直主張建立大陸同盟共同對付美國的松岡洋右這會兒變成了北進派,他叫囂著要乘機對蘇聯發起致命一擊。經過一番嚴肅討論之後,最終沒人鳥松岡洋右。諾門罕戰役的教訓讓日本陸軍在蘇聯問題上變得很謹慎,況且從現實層面來說,蘇軍數量比東北的日軍多,日軍需要時間集結。相比北方的蘇軍,南洋的英美實力顯得弱多了。海軍一直堅持南下作戰,去年才定下的方案,海軍已經在準備中了,怎麼能說改就改呢。南下的既定方案沒有改變,松岡洋右只好辭職。

經過聯席會議和御前會議的討論,日本最終決定對美開戰。他們的理由是,跟美國終有一戰,雖然勝利的幾率不大,但是越晚開戰,獲勝的機會越小,而1941年下半年是最好的時機。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御前會議上說,跟美國妥協是不可能的,因為美國要求日本退出中國,那就意味著幾十萬將士的血白流了。只能儘早開戰,雖然可能會戰敗,但是要是再等下去的話,不出兩年,油料就會耗光,而美國在南洋的防務會增強,另外中國戰場也將無法維持。

說白了,日本南下,就是因為日本所需要的石油等戰略物資控制在美國手裡。南下,可以搶佔石油產地,然後日本還有機會跟美國打。

二、北上的結果

如果日本真的選擇北上,以當時的情況,日本恐怕會敗得更早一點。

前面說了,促使日本對美國開戰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源。日本發起對中國的全面進攻之後,依然能夠從美國那裡獲得所需要的廢鐵、石油等戰略物資。1940年5月,德國發起西線攻勢。而美國的態度開始變化,不但開始了對英國援助,對日本也逐漸強硬。德意日三國同盟成立之後,美國立即採用禁運廢鐵的方式回應日本。1941年7月,日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美國的回應就是石油禁運。另外,德國發起對蘇聯的進攻後,美國很快就宣佈租借法案的範圍擴大到蘇聯。也就是說,如果日本北上進攻蘇聯,而不是進軍印度支那南部,日本同樣會遭到石油禁運。而日本進攻的蘇聯遠東地區,那時候並沒有高產量的石油。日本用有限的庫存資源去進攻一個無用之地,怎麼看都不划算哪。


蘇聯對日本一直有防範,在遠東地區保持著強大的兵力。諾門罕戰役中,蘇軍的戰鬥力已經讓日軍領教過了。德軍雖然在進攻蘇聯,但是遠東地區的軍隊並沒有受到影響。日軍在遠東蘇聯紅軍面前,會有什麼遭遇呢?就算日本能打贏遠東蘇聯紅軍,佔領了遠東地區,德軍也能夠佔領高加索地區,獲得產油區。但對日本來說,高加索產油區太遙遠了,遠水解不了近渴。而日本投入有限資源去進攻蘇聯,美國必然會對其石油禁運,日本的飛機、軍艦、坦克將很快無油可用,成為一堆廢鐵。也就是說,海軍還沒發揮作用,就玩完兒了。日本海軍恐怕會心有不甘。

而美國的石油禁運,必然引起日本的反彈情緒,日本即使打敗了蘇聯,也依然會去攻擊美國。但是日本在進攻蘇聯時消耗了大量力量,而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到時候,美國以逸待勞,要收拾日本,恐怕會更加輕鬆。另外,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美國對蘇聯提供援助,日本短時間無法擊敗蘇聯,陷入消耗戰,變成了另一箇中國戰場,日本會因此死得更快一些。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斯大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干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斯大林當做傻子。


薩沙


二戰中日本最大的失敗其實是陰差陽錯地沒有發現大慶油田。

日本佔據中國東北之後,面臨三個選擇:

一是進攻蘇聯;二是進攻中國腹地;三是進攻東南亞。

相比之下,進攻蘇聯可能損失很大,還不一定打的贏。進攻中國腹地吧,兵力太分散,後勤壓力太大。進攻東南亞則抵抗輕微,而且東南亞有日本急需的石油。

所以,日本選擇攻打東南亞,獲取石油,保障日本的能源供應。最終形成了與美國的直接對抗。

其實日本佔據中國東三省後就進行了石油勘探,得出了東北不可能發現石油的論斷。日本人在大慶也打了探井,可沒選準位置,差了幾公里,錯過了特大油田。

假如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二戰局勢恐怕會改寫了。


又瘸腿的老廣


很顯然,假如日本軍隊不南下而是與德國一起東西夾擊蘇聯,最終的結果就是日本人會輸得更慘!

日本攻打蘇聯只能攻擊遠東地區

蘇聯是一個擁有22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龐大國家,這個國家不僅面積大,而且地理環境比較惡劣,所以這個國家的人口分佈極為不均衡,超過80%的人口都分佈在烏拉爾山以東,而在烏拉爾山以西人口的分佈也極為不平均衡。除了中亞和遠東地區之外,面積多達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卻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這裡不僅氣候寒冷而且森林密佈,在森林之中點綴著一些人口稀少的定居點,讓這裡顯得極為荒涼。

在蘇聯時代由於政策的因素,當地還是有一些人口在勉強生存,當蘇聯解體之後,當地的村鎮由於得不到政府的補貼大量被廢棄,可見當地生存條件之艱。

日本如果向蘇聯攻擊,依靠總噸位190萬噸的聯合艦隊的幫助。對遠東地區的征服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蘇聯在遠東地區主要人口就分佈在沿海的港口裡,只要這裡被佔領,那麼整個遠東地區就會失去。



但是接下來呢?

日本如果繼續像向羅斯腹地西伯利亞一帶進行攻擊,那麼它就面臨著兩大難題。

第一,交通

這裡只有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東西,如果戰爭爆發,為了抵禦日軍的侵略,以蘇聯的性格來講,整條西伯利亞大鐵路很可能都會被摧毀,西伯利亞地區的公路也會遭到同樣的毀壞。以日軍比較原始的後勤保障和運輸能力,向西攻擊將會舉步維艱。

第二,寒冬

西伯利亞的冬季溫度要比蘇德戰場上惡劣的多,到了冬天零下40-50度很正常。如果當年日本和德國同時對蘇聯進行攻擊,西伯利亞地區的嚴寒將會讓這裡的日本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再加上當地游擊隊的襲擊。日軍只能退回到沿海一帶。



(西伯利亞的冬天,這種環境指望日本人乘坐哈士奇拉雪橇向西進攻顯然 是不現實的)


如此一來,日軍就在西伯利亞地區和蘇聯軍隊進入相持階段,對德國沒什麼幫助。


中國戰場的貢獻

日本之所以向美國發起攻擊,是因為他需要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全面抗戰爆發以後,由於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日軍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很多勝利,可是他所面臨的困難卻越來越大。

首先,早在1938年的時候就在正面戰場上與中國軍隊進入相持階段,這說明日軍的攻擊已達極限。其次,敵後戰場我軍所取得的戰果越來越輝煌,到1941年已經擁有超過5000萬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的蓬勃發展)


同時由於大西南地區沒有被日軍封鎖,從這裡可以向海外進口中國急需的戰略物資,而且由於美英等國對中國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如果日軍不將緬甸佔領,完全切斷中國對外聯繫,那麼中國可以通過緬甸從外界進口越來越多的武器裝備,抗日形勢只會越來越好。

而日本國內的戰略儲備啊已經所剩無幾。這種情況下,如果日本反其道行事不僅不南下而且北上,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無論蘇聯抵抗力度有多大,日軍都難以在遠東地區取得絕對勝利,更不可能越過西伯利亞和德國會師在莫斯科。

而且不要忘了,早在1939年美國就有加入二戰的想法,到了1941年5月,美國已經聯合英國在大西洋一帶與德軍作戰,所以不管日本人偷襲不偷襲珍珠港,美國都會加入到盟國一方,日本的失敗也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由於他主動攻打蘇聯,以蘇聯人的性格,一定會對日本展開瘋狂的報復。


遊者走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曰,意三國結成了法西斯軸心國,鑑於這一點,日本配合德國率先進攻蘇聯是極有可能的,做為蘇聯也是有準備的,基於假設,咱們分折一下結果到底會怎樣?

選擇進攻的最佳時機應在1941年的6月22日與德國同步進行,形成兩面夾擊的事態,使蘇軍忙於應對東,西兩條戰線的威脅,造成內部恐慌,混亂,從而一舉取得戰爭的勝利。


就在德軍向蘇聯進攻之時,蘇聯在遠東駐有70多萬軍隊,佈署1萬門大炮,3188輛坦克,飛機4140架,日本想要取得勝利必須速戰速決,要想速戰速決必須在軍力上強於蘇軍,就38年7月日蘇在張鼓峰和沙草峰的戰鬥以及39年的諾門罕戰鬥來看,日軍的戰鬥力是遠遠不如蘇軍的,那麼日軍必須配備更多的軍力和更多的軍事裝備方能取的速戰速決,起碼需要100軍隊,5000架飛機,而當時日本總共只有3500架飛機,還是隸屬於海軍和陸軍兩個部門,就算全部都用上吧,要想速戰速決也是不可能的,這些還只是停留在戰爭初期,事實上到了12月中旬,蘇聯已增加兵力到134萬,飛機,坦克的數量和質量都要遠大於日本,日本的三八大蓋還要面對蘇制波波沙衝鋒槍,就是三輛日本坦克也撞不過一輛蘇制T一34,國內生產能力更是幾倍於日本,即使日本有生產能力,鋼鐵,橡膠,石油也沒了,總不能不燒油,不裝輪胎吧,蘇聯人口更是三倍於日本,基於這些原因,日本最多隻能憑軍國主義的戰鬥意志在西伯利亞打消耗戰,或者最多佔領幾座不大不小的沒多少人的城市,對於1200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丟失幾座城市對於蘇聯不算什麼,由於日軍的參戰,蘇軍在對德保衛戰中,無論軍力,後勤都會受到極大的牽制,戰鬥意識也會有所喪失,有可能德軍真的完成三路大軍對蘇西部的佔領和控制,那麼蘇聯政府只能遷到烏拉爾山脈以東,如果此時美國還不參戰,蘇聯只能和德國籤城下之盟了,而日本佔領的一些領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為荒涼的西伯利亞沒有什麼戰略資源可利用,而國內儲備的石油,橡膠也被用盡,又不可能也到高加索地區去得到些石油補充,那樣的話會和德國產生矛盾的,最後“鐵哥們”的軸心國就變成交戰國了,唯一隻能乞求德國的支援,最後也不得不跟蘇聯搞談判,談判的結果就是蘇聯承認日本對滿州國擁有主權,北海道以北所有島嶼歸日本,然後日本撤出西伯利亞,這是日本取得的最好結果,但此時的日本己是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了,得到怕只是一紙空文,二戰不會因此而結束,因為蘇聯的實力還在,英國也不會坐視不管,最終美國一定會加入到二戰之中。



所有的都是基於假設,還是對日本最有利的假設結果,日本能得到的只是暫時的,但二戰的結束的時間會延遲,戰爭的傷亡會更大,日本所要補充的戰備資源只能靠德國的施捨,只能看德國的臉色行事,靠乞討,乞求來得到,到不如自己去爭取,所以日本沒有配合德軍攻打蘇聯,而是轟炸美軍珍珠港基地,自己到東南亞去獲取石油和橡膠來維持侵略野心了。


最終侵略者都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首先說答案:不會改變。

然後再分析:

1.二戰期間,日本不是沒有攻打蘇聯的想法並且也付諸實施了,只是結果並不理想。

日本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就已經提出了“北進南進”的戰略,意圖通過奪取蘇聯西伯利亞(包括外蒙古)實現“北進”戰略;通過向南佔領東南亞(那時候叫南洋)實現“南進”戰略。從而實現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夢想。

在1939年5月——9月,日本(以偽滿洲國的名義)與蘇聯(以外蒙古的名義)在諾門坎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役,稱為諾門坎戰役,也叫哈拉哈河戰役。


此戰以日本慘敗、蘇聯慘勝結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下這方面的資料),但是,蘇聯人(指揮者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帥)的大縱深作戰和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使得日本人非常忌憚。日本人認為自己無力抵抗蘇聯的強大力量(那個時候德國也已經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選擇了與蘇聯和談,於是雙方簽署了《日蘇互不侵犯協議》,從此,日本的二戰大戰略中的“北進”戰略宣告失敗。

2.在二戰期間的蘇德鏖戰過程中 ,蘇聯一直沒有放鬆對日本的警惕,保持著足夠的兵力,以防日本與德國雙線夾擊。

根據資料,蘇聯在諾門坎戰役之後,就迅速組建了遠東方面軍,以防止日本的進攻,並且,為了防止日本與德國(納粹)進行雙線夾擊,蘇聯在遠東一直保持著超過一百萬的軍力部署(1942年7月份的兵力人數超過了144萬人),即使是與德國(納粹)衛國戰爭進行到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減少遠東方面軍的兵力部署(1943年到1944年兵力人數在115萬以上),因此日本不敢進攻蘇聯。

3.日本的南進戰略是其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根本戰略,不能更改。

自從十九世紀末期日本不斷髮動對外侵略戰爭以來,隨著日本不斷取得戰爭的勝利和日本國內工業化的實現,日本人野心不斷膨脹,建立一個由日本人主導的“世界新秩序”成為日本人的共同心聲。

然而,戰爭需要大量的工業原料支撐,日本本身是個資源匱乏國,已經佔領的中國東三省雖然說擁有大量的煤炭、鋼鐵和木材等資源,但是石油匱乏(那個時候大慶油田還沒有發現),而南洋各國擁有眾多的石油資源,因此,要想實現夢想,就必須要奪取南洋各國的石油資源,就必須要向美國、英國等宣戰(那個時候東南亞各國基本上都是美英法各國的殖民地)。

4.日本的軍事力量不足以支撐其同時開闢對蘇聯的第三戰場。

隨著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軍民的抗戰激情被點燃,特別是到了1938年之後,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敵後革命根據地的不斷建立和擴大吸引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在日本與美國開戰(偷襲珍珠港)之後,日本又派出兵力侵佔東南亞各國,同時與美國、英國等開戰,也耗費了大量的兵力。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沒有更多的兵源讓其再發動針對蘇聯的“第三戰場”了。



綜上所述,二戰期間,日本如果不發動南下戰爭(侵佔東南亞),而是繼續發動北進戰爭,進攻蘇聯,只能讓日本滅亡的更快,二戰的結果不會有任何改變。


一介常人


在當時日軍北上還是南上的問題上,日本高層爭論不休,德軍在蘇聯苦苦作戰,雙方展開拉鋸戰,斯大林也害怕日軍從背後插一刀,在北方邊境佈署了大量兵力以防範日軍。以前的諾門坎戰役,日軍以試探蘇軍軍事實力,試了一下,大敗而歸,從此日軍就打怕了。日本高層中,海軍軍部贏了,在中國的拉鋸戰也打破三個月佔領中國全境的神話,沒想四分五裂的中國各諸侯群起抗擊日軍,即使攻打了蘇聯,大部份富繞的石油,富庶土地在希特勒的控制下,這個買賣不划算。在這情況下,決定南下,以奪取南下豐富的石油,橡膠,美國的中止對日的經濟封鎖對日本來說猶如斧底抽薪。雙面間諜佐爾格給了斯大林秘密情報,使得斯大林得以抽身將大部北方的部隊從西伯利亞鐵路源源不斷調往莫斯科。日軍如果南上,德日從腹背插一刀,蘇軍的情況也不會壞到哪兒去,英美不會坐視不管,雖然西方對蘇聯恨之入骨,但如果蘇聯真的亡國了,對英美也不是好事,這樣,集包括蘇聯各國的國力對付英美,讓英美十分棘手,不符合美英的利益,世界更難控制,一盤散沙,削弱蘇聯的國力是英美的如意算盤!日軍的武器,坦克,飛機,槍支,蘇聯一貫看不起,猶如掏火棍。廣闊的西伯利亞鐵路是寬軌,曰軍何年何月才能到達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如果日軍進攻了蘇聯,擁有強烈報復心的蘇聯,在東北關東軍俘虜的幾十萬人馬也許就不會回日本了,估計,會一直在零下幾十度的蘇聯哭爹叫孃的,瑟瑟發抖的死在異國荒涼的土地上。


丫AkE


若二戰日本不南下,那與美國戰爭就不會爆發,選擇北上,不僅德國高興,美歐國家更是高興,因為這樣,將更多的戰略壓力砸到了蘇聯身上。說不定到時候,美國不僅不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還會增加對日本石油的供給。

德日東西圍攻蘇聯,勢必造成蘇聯戰力分散,進退失據。蘇聯若不全力抗擊德國,則莫斯科及斯大林格勒一線則極大可能淪陷,如此德國一方面繼續南下高加索地區獲得更多石油資源,另一方面則擊垮蘇聯的抵抗意志及核心。若蘇聯依舊全力迎戰德國,則日本北上,拿下遠東,拿下外蒙,進擊西伯利亞,這就抄了蘇聯後路,從背後向蘇聯歐洲部分發起進攻,蘇聯不得不回防,最終陷入德日夾擊,均分蘇聯。

如果這個時候,美英是否還會和德日開展?那真不好說了。二戰的結局肯定不是現在這樣子。


北玄武


客觀分析不管北進和南下均不是好棋。事實上曰本全面侵華己經是走錯了最重要的一步,在戰略層面上,當時日本控制偽滿朝鮮半島和臺灣最重要的是消化,而不是進食。

也許是東北吃的太爽太輕鬆了,日本人的內心澎漲了作出迅速佔領中國全境的決定。世界是變化的現代名國家的聯繫早就與清兵入關時大不相同,同樣的殘忍殺戮沒有把“天皇”送上神壇。反而因為米帝干涉制裁而欲罷不能。

當然有人會炒作北進與德軍合擊蘇聯,但從日本當時缺的燃油,鋼鐵,橡膠等戰略資源南進更為實惠。更何況在寒冷的蘇聯作戰,單是缺燃油就夠喝一壺了,難不成能指望遠在天邊的希特拉給它們麼?

遙想唐宋,中曰關係父慈子孝。及宋亡,曰本全境舉孝,甚至不惜與強大的蒙古人開戰。“曾經相親,何至相殺"不勝今人唏噓!這裡面故然有曰本人的偏執,但主要責任還是漢奸。


鹽坪冰舞


二戰結束之後,一直有人假設當時日本北上與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美國就不會參戰,英國即使死撐也無力改變戰局。德、日先打垮蘇聯再南下,這樣二戰結局或將重寫,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

但聯繫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一下,當時日本政府(實際就是軍部的傀儡)選擇南下是有充分考慮的。在細緻問題上日本人絕對有不輸給德國人的認真與嚴謹,在戰略大局的問題上的失誤兩國也是半斤八兩。德國突襲蘇聯與日本偷襲美國實乃這對難兄難弟的兩大戰略敗筆。

日本自身資源貧乏,佔領中國東北尚未消化,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從一開始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到1941年已經四年了仍然看不到盡頭。基本處於僵持狀態,雖然軍事實力遠超中國,但作為一個歷史從未在大陸稱霸的小小島國,何嘗有過佔領中國這種幅員遼闊的大陸國家的經驗?就象一群螞蟻與大象的戰爭,螞蟻可以咬痛大象,令大象受傷、流血,但卻無法徹底擊倒並吃掉大象。如果再加上一個比中國實力更強的蘇聯更是勝負難料,諾門坎事件已充分證明這一點,即使是與德國夾擊蘇聯,想打贏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日本自己已經有個火中的栗子——中國——拿不出來,哪裡還有能力去幫德國人捅蘇聯這個馬蜂窩?佔領西伯利亞能得什麼?土地、木材與嚴寒而已,石油、鋼鐵、橡膠、有色金屬統統沒有。

當時日本身陷美國的經濟制裁之中,與中國的戰爭已經讓日本戰略物質的儲備捉襟見肘了,沒有資源不論北上還是擊敗中國都是不可能的。選擇南下就會有資源,英國自顧不遐無力保護自身利益,法國被德國人吊打的沒了脾氣,荷蘭、澳大利亞實力孱弱不足為慮,唯一的強敵是美國。

日本人的策略是偷襲,期望一舉擊垮太平洋艦隊,甚至幻想徹底打敗美國,至少讓美國人承認既成現實而與日本議和。日本只要奪取了戰略資源,既可以持續與中國、美國的戰爭,也能一路向西進軍印度、伊朗,同樣可以達成與德軍會師高加索的戰略目標(如果隆美爾能在北非成功可以會師中東)。但日本又犯了小國寡民的錯誤,美國豈是如此容易打垮或被咬一口還會跟你和談的主?

當時情況就是北上將付出巨大代價不一定能贏,幫助了德國人而對自身並沒有太多益處。南下將得到繼續戰爭所急需的資源,但也會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對手。日本選擇南下這條當時很正確的道路。

日本畢竟是一個沒有長期、遠大戰略的小島國,文官政治早已長眠,國家被狂熱的軍國主義思想綁架,有限的實力與無限的野心實在不相稱,地地道道的一個自我的膨脹的狂妄的暴發戶,失敗可以說註定的,南下或北上對日本來說結局也許是一樣的都是作死的路。

日本自作孽不可活,甚好!甚好!吾輩國人不亦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