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陝西人還喜歡聽秦腔嗎?為什麼?

商洛特色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關注”,轉發

7月15日上午,華縣華州廣場正舉辦秦腔自樂班大比拼。上千名戲迷冒雨聽戲,“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經典唱段響起時,臺下戲迷集體唱和。   “唱戲心情好,通過比賽,我們還可以互相學習。”53歲的樊彩琴是華縣城區劇社成員,學習秦腔近6年的她演唱了經典曲目《趙五娘吃糠》,她說,學習該曲目近3個月,做飯、掃地等閒暇時間都會抽空唱幾聲。   74歲的馮志民是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大的選手之一,作為華縣杏林鎮杏花園自樂班的老團長,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的他對秦腔的熱愛依舊熱度不減,扮演《三孃教子》中“老薛保”一角,抖動著雙手,傳神傳唱讓人深感其秦腔韻味濃厚。   “咱陝西人都喜歡聽秦腔,把孫子帶來,讓他感受一下秦腔。”家住華州電力社區的戲迷愛好者張治易將1歲的孫子架在脖子上聽戲。   據瞭解,此次秦腔自樂班大比拼由華縣縣委宣傳部、華縣文廣體育局等單位主辦,來自華陰、華縣、潼關、臨渭區、蒲城等7個縣市區22個自樂班330名秦腔愛好者參賽,演唱曲目有《黑虎坐檯》、《祝福》、《數羅漢》、《串龍珠》等176個曲目。   “秦腔是咱們陝西的傳統文化,華縣是秦腔發源地之一,是個不折不扣的戲窩子。”華縣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馬寧表示,此次比賽為戲迷們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還能加強與各市縣區之間的戲曲藝術交流,進一步挖掘優秀戲劇人才。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麻衣相術,結緣算命


玄機風水文化


秦腔是地方戲曲,其風格豪邁粗狂,唱腔高亢,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於歷史英雄傳奇或民間故事,喜愛秦腔的人,熟悉每段劇情每句唱詞,他們會醉心於唱腔的燥轉悠回,演員的動作神態和劇情的扣人心絃,而在不懂的人看來就一頭霧水,他們既聽不懂唱的什麼,也不明白演員為何要暴吼連連……


所以,想看懂秦腔並不容易。

我們很多土生土長的陝西人有時候都聽不懂秦腔演員在臺上嘰哩哇啦地唱的什麼,初聽之人,只會感覺這特殊的唱腔太燥,太熱鬧太吵,看著演員歇斯底里地吼著一段段夾雜大量地方俚語的唱詞,頓時就覺得沒意思了,這也是秦腔不被年輕人喜歡的原因。


現在年輕人娛樂的項目多了,略顯老態和落伍的秦腔就成了小眾項目,這其實也是全國地方戲曲都遇到的問題,沒辦法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人關注的少了,收入便少,雖然不想承認,但傳統戲曲市場份額的萎縮卻是不爭的事實。

幸好,還有不少上了年紀的中老年關注對秦腔依然很愛。

秦腔是個十分古老的戲種,能傳承至今實屬不易,雖然現在喜歡的人少了,但是值得慶幸的是還有很多投身於秦腔藝術真心熱愛並認真做藝的人們,希望他們能將這一獨特的戲曲品種發揚光大。


九應


秦腔之於陝西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符號,在三秦大地上活躍的秦腔專業演出團體達180家之多,90%以上的行政區域都有專業的秦腔演出團體。在陝西有兩個秦腔百年劇社易俗社和三意社,有具有秦腔最高稱號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這些個專業團體無論是硬件上還是軟件上在秦腔界都是一流的,除此之外寶雞秦腔劇院、咸陽市秦劇團、渭南市秦劇團、涇陽縣秦劇團、周至縣秦劇團等等都是在西北地區響噹噹的專業秦腔演出團體。


雖然近年來隨著文化多元化的衝擊,秦腔失去了往日萬人空巷的輝煌,但是其慷慨激昂的唱腔多年來早已浸潤在秦人的骨髓,世代相傳成了秦人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陝西尤其是關中道上,自古就有逢重大節日,神佛壽誕過會的習慣,這種民俗文化多年來滋養著秦腔的成長和發展,時值今日,雖然文化形式多種多樣,過會的規模有大事小,但是請專業的團體演出秦腔助興是廟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陝西人傳統觀念厚重,不論是紅白喜事,還是喬遷之喜,凡此大事,都要唱秦腔以烘托氣氛,表達時景心情。這種習俗的延續,至今依然在陝西的生活中揮之不去。


秦腔,作為大眾文化,在陝西的大地上,隨處可見,行走在鄉間小道上,耳畔會不時傳來秦腔激越的腔調,日久彌新。鄉村文化舞臺上秦腔依然是人民群眾最喜歡和喜聞樂道的藝術形式。城市公園秦腔依然是人民娛樂消遣的最佳方式。現代化的劇院上演的秦腔吸引著更多的人放慢腳步,沉下心境,走進劇院瞭解秦腔,喜歡秦腔,欣賞秦腔。


秦腔鬚生


秦腔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第一批入選項目,是西北人的摯愛,現在國家也非常重視地方文化發展,促進秦腔發展,不斷有新的劇目編排,受到三秦父老的厚愛








品味文化陝西


秦腔,這個奔放的戲劇,堅守著與秦川大地相協調的格調,堅守著與秦磚漢瓦相匹配的古老,堅守著與陝西人相一致的厚重。秦腔屬於並深深紮根於這片土地,無論時日如何變遷,這種唱腔終不會泯滅!在大西北,是人人都喜愛的劇種,特別是莊稼漢,每到疲乏時,或消閒時,自覺不自覺的吼上幾聲,便覺得格外愜意。因此流傳下來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曲目,使人百看不厭,常聽不煩。單我知道的就有《鍘美案》,《遊龜山》,《闖宮抱鬥》,《火焰駒》,《白玉樓掛畫》,《牧羊圈》,《四進士》,《曹福走雪》,《三孃教子》,《庚娘殺仇》,《金沙灘》,《遊西湖》,《趙氏孤兒》,《三滴血》,《白蛇傳》,《八件衣》,《回荊州》,《四郎探母》《五臺會兄》,《穆桂英掛帥》,《十五貫》,《下河東》,《斬秦英》,《斬單童》,《斬李廣》《轅門斬子》,《啞女告狀》,《恩仇記》,《殺狗勸妻》,《烙碗記》,《狀員媒》,《大升官(二進宮)》,《血淚仇》,《三世仇》,《竇娥冤》,《周仁回府》《趙飛搬兵》,《法門寺》等等,我也不一,一列舉了。這些劇目讓人越看越愛看,看了一遍還想看,百看不厭。我希望秦腔大師經常給我們送上好看的秦腔節目。


唐笠翁


關於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見解。秦腔是西北五省人民文化餐桌上的主食,當然還有副食,如眉戶,陝北的信天游,陝南道情……。秦腔有著它悠久的歷史及深厚地根基,深深地紮根於廣大人民心中。

我曾聽到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三天沒看戲,幹啥沒勇氣。當然這話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看出他對秦腔的喜愛與執著。

就我們縣來說,縣劇團二個,私營劇團十六個;他們常年活躍在本地及外縣外省,如果沒有市場的話,試想,他們能存活下去嗎?這就從側面說明了一個問題,只要人們喜愛秦腔,秦腔就一定有著發展前景。


泰峪秦劇團


秦腔是一種在西北五省都流傳甚廣的戲劇。陝西人現在依然有人聽秦腔,特別是當你一個人在外地懷念家鄉的時候,一聲秦腔能惹起你滿滿的鄉愁。易中天說,南人聽戲,北人看劇。秦人最牛逼,自成一派,遂有秦腔。不是戲不是劇是一種腔調,卻也是真牛逼。


江南聽風廬主


陝北是晉劇,陝南是川劇,陝東是豫劇,蒲劇,秦腔連陝西人確實不喜歡秦腔


峻嶺情懷


秦腔只在關中農村流行,隴東一心可,其他西北之地,也只有大城市有秦臉團,是給在這裡的陝西人聽的。當地城鄉人不聽。秦腔在五六汁年代為全國五大劇種,現在是第九大劇種。梨園春現場觀眾皆年輕人,秦之聲現場全是老年人。


齊老師769


泰腔是我中華最古老的劇種,也是大西北的文化強音,他只有傳承,沒有泯滅,特別它是秦人之韻,秦人之魂!不論在公園劇場,還是田間地頭,不論是漫道遊走的孤客,還是灶頭坑角的家婦,都在無時的高唱或低吟,不論是莊前蹲蹴的老翁,還是學前奔跑的小孩,時常都能聽上幾句熟悉的鄉音。這說明,秦腔永生,秦腔永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