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起義大多是由中小地主、官吏或知識分子領導的,為什麼教科書會稱之為「農民起義」?

Three-C


農民起義是由於在王朝後期,農民被壓迫過甚從而要求對王朝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的運動。為什麼叫農民起義,我覺得主要由幾個原因決定的吧。

一、是農民起義的主體決定。農民起義的主體在於被壓迫的農民。在王朝後期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被迫向地主進行租賃耕種,但稅收的不斷增加導致了農民無法活下去,從而進行了起義,所以農民起義的主體是失地活不下去的農民。

二、是農民起義的性質決定的。農民起義是失地活不下去的農民求活求存的過程,是農民反對大官紳、大地主對於土地的兼併,對於生存資源的控制和壟斷,所以農民起義的性質是農民階層要求對土地關係進行重新分配。

但是單純農民的起義,最後都逃脫不了被中小地主、官紳以及知識分子取得果實的命運。

原因也有幾個:

一是農民階層的願望或者說是遠景或者說是慾望,其實都不高,都只是想要吃飽飯。因此在農民起義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起義具有一定的基礎之後,就沒有更多的理想,而只是滿足於目前的狀態,也就失去了進取心。

二是中國歷史上知識的傳承基本上都不是在農民階層中進行,而失去知識傳承階層,就失去了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機會。實際上在古代知識代表了先進生產力,而知識的傳承基本不在農民階層而是在地主階級中傳承,所以農民階級雖然在起義中獲得了基本的經濟基礎,但是對於怎麼進行經濟生產,也就無法擴大根據地的實力,不能發展自己的實力,最終還是會被中小地主、官紳以及知識分子獲得果實。

(其中元末農民起義最後被農民朱元璋獲得了果實,但實際上是朱元璋結合了地主官紳以及知識分子階層實現了最後的成功,並不是最後農民的成功)


時光之意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

首先,古代的“起義”確實主要並不是由農民發起的

拋開著名的“湯武革命“一類,古代大多數的起義、造反的確大都是由有一定社會地位、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領導的。我們不妨看幾個著名的例子:

陳勝吳廣起義,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個農民起義。但陳勝、吳廣當時的身份是下級軍官,是軍人

西漢末年的平林、新市兵,領導者劉演、劉秀兄弟和綠林的領導者劉玄都是西漢皇室的遠支,是沒落貴族或是小軍閥

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領導者是太平道的張角等人,可以看做

民間宗教領導者。在古代,這些民間宗教的創始人往往是有一定文化甚至是醫學、化學知識的人;

隋末農民起義,著名的瓦崗軍,領導人李密等就是當時的一批地方豪傑,說是黑社會地頭蛇並不太為過;

唐末黃巢起義,黃巢是鹽商,販私鹽的,擱古代販私鹽就跟今天的毒販差不多一個意思,不僅錢多,而且需要很大膽的人才能幹。黃巢還會寫詩;

宋代沒有特別出名的農民起義,宋江水泊梁山那主要是小說家言,但即便是小說家言,也能看出宋江等人的身份也不是農民;

元末的朱元璋算是極為罕見的農民了,他不僅是農民,而且是農民中的流民;

明末起義的李自成是郵局下崗職工,張獻忠是犯了錯誤被開除出公安隊伍的基層刑警

因此,的確古代的大規模的起義基本上並不是由農民領導的。

二、稱之為”農民起義“,直接原因是中國當代的馬列史觀

直接原因非常簡單,因為中國的官方歷史敘述,是根據馬列史觀來執行的。按照馬列史觀,特別是列寧主義,中國古代也是存在階級矛盾、階級鬥爭的。

那麼,在漫長的古代,特別是按照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階段論,奴隸社會的階級鬥爭,那就是奴隸反抗奴隸主的鬥爭,比如”牧野之戰“,就會被描述為”奴隸倒戈“,而不是”農民起義“。

同理,所謂”封建社會“的階級鬥爭發生在農民和地主之間,那麼,皇帝才是地主的代表,反抗皇帝的當然只能是農民。”農民起義“的農民,並不是實指某個具體的人是不是農民,而是一種政治修辭,用來說明反抗皇帝的階級是農民階級。

只有把這些造反都看作是”農民起義“,才能確保在後面的歷史敘述中,造反的主體是工人。

三、即使拋開馬列史觀,這些起義也仍然可以看做農民起義

什麼是農民?什麼是地主?

說白了,一個農民,有了足夠多的地,就是地主(除了佔有極少土地的自耕農)。讀者裡有些對剛解放的日子有記憶的,一定能知道,很多地方的農村的地主,就是解放前買了地的農民、商人。換言之,地主和農民的本質區別就是土地,大地主佔有大量的土地。

因此,農民和地主在人性上,在觀念上,並沒有本質區別。一些小知識分子、下級軍官、下級官吏參加了造反,無非就是想成為大地主,想當皇帝,他們既不會走華盛頓的道路,也不會走斯大林的道路,他們只會重複當皇帝的道路。

從這一點來說,農民和地主本質的訴求是完全一樣的,同樣一個人,有了土地就是地主,失去土地就是農民,那麼,把一些所謂的地主領導的造反叫做農民起義,又有什麼區別呢?

朱元璋都當了皇帝了,當時還有很多人背地裡、心底裡嘲笑他是農民。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danyboy


所謂的“農民起義”只是一個神話吧!

我們的教科書一般是怎麼描寫農民起義的呢?

中小學的教材,年代太久遠了,我早就不知道扔到那裡去了,一時找不到。找了半天,找到十多年前讀大學本科時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史》,舉一個書裡講到農民起義的吧:

就是這本書,18年前我大學時代的中國古代史教材


第十二章第二節第2小節叫“隋末農民大起義和隋朝的滅亡”,書中講了當時的起義軍主力有三支,一支是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二支是竇建德領導的河北義軍,最後一支是杜伏威領導的江淮義軍。

小時候看的關於瓦崗軍的小人書


可是書裡接下來分析了三支義軍的情況,自己也不得不承認,瓦崗軍的翟讓,“出身於司法小吏”,李密更是貴族出身,竇建德,“是應徵入伍的小軍官”,至於杜伏威,“年少不治產業,家貧無以為生。”說白了,就是個鄉間的無賴小混混。說他們是農民起義,可見是多麼的自相矛盾!

當然有人會說,說他們是農民起義軍,是因為他們手下的士兵都是由過不了日子的農民組成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起義軍當然是“農民軍”。可是要知道,中國古代,除了官僚地主大商人以外,其他人都是農民,官府朝廷的軍隊的士兵,其實也是農民啊。

還是以隋朝的官軍為例,隋朝的軍隊是所謂的“府兵”,教材也承認,“府兵主要是均田制下的農民”,府兵是在均田制下的民戶中徵集,平時種地,農閒操練。他們不打仗的時候,就是農民,打仗的時候才是士兵。

所以無論是所謂的“起義軍”也好,還是“官軍”也罷,非要說他的士兵來源,其實都是農民。不存在起義軍的主體是農民,所以起義軍就是農民起義是說不通的!

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


至於教科書為什麼要這麼講?


大概是因為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多次講過我們黨的革命事業和農民的關係最為密切,1940年毛主席在他的大作《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

《新民主主義論》 1946年版


所以,後來編教科書的人,就牽強附會的把毛主席講近代中國革命的理論,套到古代的起義裡去,搞出了個農民起義的概念。


只愛潘多拉


確實如此,但也是屬於很正常的現象。

古代的農民幾乎一生被捆綁在土地上,除了種地就是娶妻生子,也就是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

時常被各個階層壓迫和剝削,因為那些階層是靠農民養活,所以會想盡辦法讓農民無法反抗,弱化其鬥爭意識。

只有在無法生活的狀況下,農民才會奮起反抗,也就是所謂的:兔子急了也咬人。

奈何長期的壓迫和桎梏,農民的視野格局很小,無非就是掀翻直接壓迫和殘害自已的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罷了,只要這些壓力消失,很快就又嚮往過去的生活。

如果是小規模的,或許被招安,或許直接落草為寇,僅此而已。

但中小地主、知識分子就不同了,當時是沒有什麼新聞媒體能讓民眾瞭解天下大事,所以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掌握的信息比一輩子耕耘土地的農民要多得多,他們會審時度勢進行野心發展。

天下大亂導致失去生活依靠的農民成為了流民、亂民,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就利用這股力量為自已所用。

更有是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利用朝廷在對天下統治力被弱化的大勢環境下趁機坐大,成為一方豪強,軍閥。

招撫農民軍是必然途徑。

群龍無首或多龍治水是農民軍的悲哀,所以往往統治權傾向於落魄,懷有野心的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

但主體力量和根源是農民,所以教科書會稱之為農民起義。


鴻哥iouyh福小鋪


這個問題……靜夜史感覺很為難。


農民起義,很多時候發起者確實是農民,但是如果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商人或者底層士紳,那這個運動該怎麼算呢?還能算是農民起義嘛?

拿階級成分來區分一場運動的性質,靜夜史認為是一種很欠考慮的思維。

事實上,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參與者永遠不可能單單是農民階級。而且這場運動的本質就是兩個對立階級的激烈碰撞。只不過兩個對立的階級,分別以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為代表。


就好像你在網絡上看到杜嘉班納辱華事件後你會義憤填膺一樣。原因很簡單,因為你是個中國人,杜嘉班納針對的是全體中國人,不管你是民工、老師還是公務員。

毫無疑問,農民起義是我國改朝換代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農民起義的過程中,能夠領導農民起義的,甚至最後能夠帶領農民起義完成改朝換代的,往往不是農民階級自己,他們可能是底層士紳,也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軍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特的狀況呢?靜夜史認為這和我國古代的國情有密切關係,簡單說來有以下幾點:

1、農民階級自身有弱點

農民階級最大的弱點就是小富即安。

應該說這個特點在和平年代絕對不是缺點。在小農經濟的框架下,農民階級最大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對於統治者而言,這也有利於社會穩定。

但是一旦將這種思想帶到創業階段,就非常危險了。以太平天國為例,洪秀全剛剛進入南京就開始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太平天國高層的進取之心瞬間被泯滅殆盡,這直接導致了太平天國不可避免的衰落。

之所以出現小富即安的情況,這和我國古代統治者長期以來奉行的愚民政策有直接關係。

為了社會的穩定,統治者用各種政策將農民階級固定在土地上,由於被固定在很小的圈子內,農民階級無法見識更廣闊的世界,這使他們的思想有很強的侷限性。

再加上長期以來統治者對農民階級的壓迫,使廣大農民階級長期掙扎在溫飽線上,即使被史書大書特書的盛世時期,農民階級的生活也無法得到較大的改善。

這些因素都使得當農民階級生活得到較大的改善時,他們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再加上沒有長遠的見識,無法制定長遠可行的革命綱領,農民階級成功改朝換代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但是因為身處社會底層,遭受的壓迫最為嚴重,因此農民階級往往是最先點起反抗的燎原之火的,所以搶了沙發的農民起義被寫入史書。

這就是農民起義名稱的由來。

2、中間階級有投機性

農民起義表面上是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的鬥爭,實際上這是社會各階級重新洗牌的一個過程。在這一浩大的運動中,很多投機性的階級會選擇站隊,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般在農民起義點燃第一把火的時候。就像前面提到的杜嘉班納辱華事件那樣,他得罪的是全體中國人,所以只要是中國人,都有理由向他開炮。農民階級針對的是整個地主階層,因此地主階級即使沒有皇帝的命令,他們也會自發的組織武裝,對抗農民階級的燎原之火。比較典型的是太平天國時期,以曾國藩、李鴻章等地主官僚組建的團練。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農民階級的起義星火燎原,沉重打擊了原有社會的統治秩序。所以即使農民起義被鎮壓,那麼由農民起義導致的封建王朝的搖搖欲墜卻也是必然的結果。

這就給了很多中間階層投機取巧的機會。於是在撲滅了農民起義的烽火之後,這些由地主士紳和知識分子領導的武裝會趁機擴大,並逐漸成為原有封建王朝的嚴重威脅。

當原有的封建王朝因為農民起義的打擊而搖搖欲墜,名存實亡時,這些投機分子組成的武裝力量就會開始爭奪地盤,發展自己的小王國。這是王朝後期農民起義之後,一般會出現軍閥混戰,中原地區四分五裂的原因所在。

而在農民階級完成第一波改朝換代的歷史使命後,他們的殘餘舊部會成為中間投機階級新勢力的附庸。比如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後,很多部眾成為軍閥朱溫的部屬,最後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將古代掀起改朝換代烽火的運動歸結為農民起義是對古代民眾改變歷史、推動歷史發展的充分肯定。這也應了領袖的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個人理解,“農民暴動”和“農民起義”應該是有明顯區別的。但因為特定的歷史原因,這二者之間的區別被長期模糊處理了。

簡單點說,二者間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起義”有明確的政治訴求,而“暴動”的訴求,則是最樸素的“想活著”

當農民遭遇天災或者被壓迫的生活無著,開始無序的流動,自發聯合起來進行反抗,只能稱之為“暴動”而不是“起義”

這種為了活命而組成的農民集群,不可能有明確的目標,左右他們前進步伐的,只有一種東西——糧食

只有當農民的暴動組織和鄉紳階層聯合起來,或者說是被鄉紳階層利用,提出明確的政治口號或者政治目標之後,才能稱之為起義。

在古代,能夠讀書識字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紙筆翰墨都是非常昂貴的物品,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這點我們現代人是很難想象的,因為印刷業不發達,古代的書籍簡直就是奢侈品,其價值絕對超過現在的愛馬仕。

另外,古代社會對農民的流動有著諸多限制,只有讀書人才有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農民能夠出村去趟縣裡,都是件不了得了的大事。

因此,指望盲目流動的農民,

突然迸發出政治遠見是不現實的。只有識文斷字的鄉紳和暴動的農民組織結合後,才能為農民軍指明方向,該去打擊誰,該去拉攏誰,併為奪取政權,進行相應的組織改革和物資貯備。

另外,在古代國家的管理方式中,“皇權不下縣”。縣裡面只有寥寥數人真正擁有吃皇糧的名額,比如縣令、縣丞(公安局長)和負責文教的幹部。

但縣令也不是神仙,想一個人把全縣的工作都幹了,估計非得吐血而亡。所以,鄉紳變成了填補政權管理缺口的主要拼版。這導致,在民主制度改革前,鄉紳們在民眾中擁有極高的威望和人脈,其影響力甚至不低於縣令。

文史學者唐元鵬以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麼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十二次“起義”為樣本。

統計其主要領袖“職業”後發現,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劉邦、竇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黃巢、方臘);軍人有4人(如陳勝、吳廣);貴族子弟有3人(如項羽、李密),另外還有幾個小地主和宗教相關人士。

這說明,農民暴動組織本身就有和鄉紳、貴族結合的需求。也只有這樣,農民軍才能脫離最開始的盲目性,有目的、有步驟的向奪取政權的最終目標進發,否則永遠只能是“吃大戶”

公允的說,沒有脫離盲目性的農民暴動,更像是氾濫的洪水在平原上奔湧,只能肆意的宣洩他們心中的暴孽和恐懼。

在打擊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同時,也將社會中最弱勢的百姓一同送進了深淵,帶來的通常都是不分良莠的毀滅。

這便是題主所說的,中國歷史上的起義領導者大多是中小地主、官吏或知識分子的原因。

關於這一點,列寧曾經在他的文章明確指出:“奴隸社會的奴隸,甚至在歷史上最革命的時期,還是往往成為統治階級手下的小卒。”



藏地讀行0白髮布衣


趙本山不說了嘛,沒農民你吃啥,沒農民你喝啥,沒吃沒喝你還臭美啥。單一經濟模式的古代中國,沒有互聯網,沒有鋼鐵機械,生產力落後,以種地為主要生產方式,農業稅為主要賦稅。這樣的農業國家,其基礎當然是農民。既然農民是根基,那麼能動搖一個朝代根基的同樣也應該是農民。這好比,近代西方工業國家,常常爆發工人運動並被隨之影響一樣。這麼說吧,假如沒有農民參與或者只有少數農民參與,中國大地上,沒有一次革命會成功。反之,假如沒有知識分子參與都是沒文化的農民,中國大地上,沒有一次革命會成功。

一種社會運動能成功或者有相當的影響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團結社會的主流群體作為革命的基本力量。就像民國期間的張勳復辟,幾個留辮子的舊時代遺老信誓旦旦要恢復帝制,最後,搞成一副光屁股推磨轉圈丟人的鬼樣子,讓人當笑話看。

所以,農民起義之所以被稱為農民起義不是依靠領導者的出身界定,而是依靠革命隊伍的主體力量界定的。毛主席地主家庭出身,我們不會說紅軍、八路軍、解放軍不是工農階級的軍隊吧。

中國歷史有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每到一個朝代衰弱期時,農民起義便會一波接一波的湧現。看似這些起義軍的領導人都是不種地的知識分子、貴族、官吏,但其實他們大多數人的地位跟農民也差不多。比如:光武帝劉秀是漢朝劉氏後裔,實際上他在新朝的時候不過是個種地放牛的娃子,平日還得時不時接濟他混社會的哥哥劉縯,即便後來在太學讀過幾年書,但新朝對劉氏一脈的態度,沒斬盡殺絕就不錯了。陳勝、吳廣,表面看似是吃皇糧的官吏。但在秦朝,老百姓有戍邊的義務,且規定按時不到,會被殺頭。陳勝的角色不過是那些戍邊老百姓中的臨時小屯長。好比,監獄裡的牢頭。朱元璋要過飯,屬於弱勢群體,連農民都不算。黃巢是商人,但商人的社會地位還不如農民呢。

那麼,農民們為什麼會被這些地位跟他們差不多的人領導?因為有文化?

其實不是。主要因為,社會太黑暗,天災人禍,官逼民反,人們活不下去。箭在弦上,誰先射,誰就是領導。普遍情況,先射的一般是有文化的,見過世面的人、不計後果的豪傑莽夫。接受知識、力量、見識的領導,是人類擺脫群體愚昧的優勢。並且官僚知識分子通常不是第一個射箭的,因為,這類群體患得患失,顧前的時候又想顧後。一邊在忠君愛國徘徊,一邊又在活不下去不得不反中徘徊。知識分子一般在起義的第二階段才會有所選擇。第一階段,往往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因為他們信念純粹。三國裡面荀彧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邊大漢,一邊曹操,糾結呀。當然,曹魏不算農民起義,是農民起義的鎮壓者。

還有一個原因,當禮崩樂壞後,人們急需新的信仰。於是大部分的農民起義伴隨宗教出現。

比如:陳勝、吳廣大半夜裝狐狸鬼叫陳勝王,劉邦的斬白蛇,東漢末年張角五斗米教促成的黃巾軍、朱元璋參加的宣傳彌勒降生的紅巾軍。清末的太平軍。都是以宗教、神學為由,吸納老百姓起義。而造就這些宗教的人,往往不是沒文化的農民兄弟。算卦的一般都識字。

舊時代的革命,少數人提供知識、精神、方向、技巧,多數人提供力量。百萬大軍,普通人當統帥可能一衝鋒就亂了,你踩我我踩你。要是換上韓信,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百萬大軍各種陣型變換,你不服不行。


王老四他大舅


文/炒米視角(一個八零後扶牆老人腐朽的歷史觀)

每一個詞語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有其不同的歷史含義和歷史作用!這就是文化!革命時期,我們按照西方的歷史觀,和馬列的歷史階段論,曾經囫圇吞棗地把我國也同樣分成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還在努力的共產主義社會!



既然自秦開始到清亡這幾千年被稱之為“封建社會”,那麼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自然是地主和農民了!自然社會矛盾也只能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了。掌握生產資料的是地主階級,而起來造反的只能是農民階級了。農民造反有理,是為了求生存求發展,是正義的,所以又叫“農民起義”!



我知道你們在笑,要說你說錯了!中國是早熟的社會,我們傳統社會是中央集權統治……古代社會矛盾是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可是我剛才講的是知識點,高考要考的!不但歷史考,政治也要考!

然而,中國的傳統歷史是比西方這種簡單分類法複雜一千一萬倍都不止的好嘛?

所以我的心好累!我是炒米視角,歡迎點擊頭像右上方關注我,謝謝!


炒米視角


有人說,因為中國曆代起義的主體是農民,所以叫農民起義。這完全是錯誤的說法,如果這樣講,基本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場戰爭的主體都是農民,是不是就要都叫農民起義呢?

從本質上看所謂的農民起義是指專制朝廷和民間社會矛盾的反映,而不是所謂的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鬥爭。

在民間社會中,也有大量的知識分子和地方權貴,甚至一些實權派人物。

農民先天就有許多問題,比如落後性、自私、貪婪、膽怯。他們沒有能力建立一個新政權,雖然有可能敢於發動一場起義。

以奪取政權為目的的造反活動,最終都會引起政府的強烈鎮壓。

作為造反本身,成功的概率超級低。而純粹農民領導的起義成功率則更低,就是零。

農民的見識決定了,他們很難組織一支能與政府機對抗的軍隊,也難以組織有效的後勤保障系統,在歷史上往往被稱為流動起義。

不管是劉邦,還是朱元璋,最終都是把自己變成了知識分子和地方權貴的代言人,在知識分子和地方權貴的支持下才取得了勝利,奪取了政權。

中傳統中國社會管理架構中,政府的管理只能到縣一級,縣以下的地方由知識分子和地方權貴實行自治。沒有他們的支持,政府對基層就沒有辦法實現有效管理。

同樣,沒有知識分子和地方權貴的支持,所謂的農民起義也不可能成功,歷史不止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比如隋朝末年最大的起義軍都是知識分子和地方權貴領導的,李淵在太原起兵和李密的瓦崗軍就是最明顯的代表。李淵和李密都是關隴集團的大佬人物或其後人,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權威。

因此,不能簡單的認為農民起義就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起義。不管是分法還是名稱,都是不科學的,純粹的農民起義在歷史上少之又少。


新知傳習閣


這個命題很好!很有意義!

下面本人就開門見山、直抒愚見,以供欄目組及網友們批評斧證。

純粹的貧苦而且還沒有一定知識和閱歷的農民及工人,是絕對沒有能力領導革命和革命運動的 …… ……

不要說我國封建社會革命運動的領導層人員的構成,一般都不為貧苦農民且無知識的人出身;就連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我國新民主主義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來說,其領導層人員的身份,一般也不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

而我國現代史學界之所以把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定性為 “農民起義”是有其絕對的科學道理的。

一。革命的目的 (均田地) ,就是農民的意志和訴求。

二。革命的綱領、口號等,就是農民的意志,表達著農民的訴求,反映著農民反對剝削,反對壓迫的心聲。如 “均田地”、“均貧富”、“打土豪” 等等。

三。農民是革命運動的主體。

廣大農民是自發的、積極的、熱情地支持、參與、投入到革命隊伍、革命運動當中。

決不等同於 “徵招” 或 “抓壯丁” 等形式的募兵、抓兵。

四。雖然運動的領導層不是貧苦農民,不是文盲大老粗。

但他們革命的動機、目的,以及革命的倚重,都代表了農民的意願、訴求,都是為了農民的翻身和解放,都是打土豪均田地,都是組織農民、發動農民、倚重農民。

都是把地主階級及封建皇帝做為革命的對象、做為打擊消滅的敵人。

五。黃巢、洪秀全……等的起義的性質和目的,不只是為了改朝換代,不只是為了坐龍椅,當帝王將相;而且他們還代表著廣大農民的意願,去推翻腐朽、殘酷的舊的封建社會制度,以天下為公、變革社會,進步社會;而且還要消滅壟斷著土地從而剝削農民、壓迫農民的封建官僚階級和整個保守反動的地主階級。

當然,他們也要首先消滅舊的國家機器。

當然,自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產生以後,我們自然會發現,他們的 “天下為公”、“均貧富” 等理論及政治理想,是很不成熟的,也是很不科學的。

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苛求於古人。

另外,至於農民起義成功後,各領導層的有關幹部們所產生的一些腐朽、不公的現象,就應另當別論了,它不為此命題所討論的範疇。故不論述。

這樣一分析,顯然陳勝吳廣、黃巢、張角、水泊梁山、李自成、洪秀全及義和團所發動的起義和革命性質,皆為農民起義、農民革命。

也正是這以上的5種原因,所以我國現代史學界將如上的暴力運動,定性為農民起義、農民革命。

值得強調的是,至於湯武、劉邦、朱元璋等領導的暴力運動,我國現代史學界並沒有將其定性為農民起義;而且,也沒有將其稱為 (定性為) 是革命和革命運動。這是因為,他們起義的目的,只是要推翻朝廷,搶坐龍椅、當帝王將相罷了;決不是要均田地打土豪,更不是要為農民們去消滅地主階級和封建的社會制度,以變革社會,進步社會,天下為公,造福於勞動人民。

因此,我們且不可把那些謀反篡位之類的軍事行動同農民起義和革命混為一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