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增幅“前高後低”,減稅“越減越多”這種看法為何還有市場?

稅收增幅“前高後低”,減稅“越減越多”這種看法為何還有市場?

稅收增幅為何“前高後低”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

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減稅降費近年來持續推進。不過,一直有觀點認為減稅效果不佳,甚至是“越減越多”。最新國家稅務總局發佈的數據顯示,這種看法並不符合實際。統計顯示,今年我國稅收收入增幅出現了明顯的“前高後低”特點,增幅逐步下降,反映出減稅政策取得了突出成效。

“越減越多”這種看法之所以有“市場”,一方面是因為今年前幾個月,稅收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另一方面是雖然實施了減稅政策,一些企業仍覺得稅負有所上升,以至於感覺是“假減稅”。其實,評價減稅政策效果,應該放在較長時間段來考察。前11個月,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稅)比上年同期增長9.5%,其中前4個月增長16.8%,5月份至11月份增幅則回落到4.7%,比前4個月低了12.1個百分點。這說明,僅憑前幾個月稅收增速得出“越減越多”的結論,有點操之過急。

稅收增幅“前高後低”,減稅“越減越多”這種看法為何還有市場?

那麼,稅收收入增幅為何“前高後低”呢?這是因為減稅降費政策的落地和見效有一個過程。3月份全國人大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了規模超萬億元的減稅降費措施。其後,相關部門出臺具體政策文件並實施。比如,降低增值稅稅率、增值稅留抵稅額退稅、統一小規模納稅人標準等深化增值稅改革政策,就是在5月1日後實施的,個稅改革則從10月1日起實施。

如果再進一步細究,還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稅收增幅是逐步下降了,但為何總量還是保持增長?其實,稅收收入情況主要取決於稅基和稅率。實施減稅主要體現在降低稅率等稅收優惠政策,在經濟保持平穩發展的情況下,經濟總量增長帶動稅收收入保持增長是合理現象。值得關注的是,10月份稅收收入13464億元,同比下降5.1%,凸顯減稅力度空前。

值得關注的是,為何一些企業覺得稅負有所上升?企業經營情況複雜,包括稅費在內各項成本的升降,原因肯定也是多樣的。在稅負方面,一個重要原因是名義稅負與實際稅負的區別。對某個企業來說,如果之前名義稅負與實際稅負不一致,可能出現雖然稅率降了,但實際稅負不變甚至提高的情況。稅收法定、依法納稅,這是明確的法律原則,名義稅負與實際稅負將不斷趨近、一致。

稅收增幅“前高後低”,減稅“越減越多”這種看法為何還有市場?

當前,雖然減稅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有必要進一步實施減稅降費,更好地為企業降負、優化營商環境,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對此,中央和有關部門近期均發出明確政策信號,要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實施更大規模、更具實質性和普惠性的減稅以及更加明顯的降費。

財稅政策事關重大,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需要全面、科學考量。社會期待更具精準性、實效性的減稅降費措施儘快出臺,讓企業降成本更“解渴”,為高質量發展添活力、增動力。

稅收增幅“前高後低”,減稅“越減越多”這種看法為何還有市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曾金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