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的“三晉”指的是什麼?有何歷史?

墨魚285742051


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成為諸侯,因此又

稱韓趙魏三家為三晉

晉文公重耳周遊列國時有兩個重要且很有名的屬下,趙衰和魏犨,重耳回國即位後倆人都得到重用成為權臣,趙氏和魏氏都是從這時候開始興起的,韓氏則是從韓厥時興起。

經過一段時間,晉國有權勢的大臣有六家,人稱六卿,分別為範,中行,智,韓,趙,魏。範氏與中行氏結盟,後因得罪其他四家,被其他四家合力驅逐。剩餘的四家以智氏為最強。後智氏討伐趙氏,要求或者說脅迫魏氏和韓氏於他一起,兩家迫於智氏的強大答應。在趙氏即將被滅的時候,趙氏派出使者以智氏強大,韓魏兩家也會被吞併為由說服兩家倒戈,最終滅掉智氏。智氏被吞併後三家實力繼續擴大,並超過了晉國公室。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晉升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三家分晉是以新舊勢力鬥爭為表現形式的晉國社會變革的結果,是中國古代歷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石魚湖中魚


晉國六卿(六家):智氏、範氏、中行氏、趙氏、魏氏、韓氏,智氏帥趙魏韓三家先後滅亡範氏和中行氏,又帥魏韓兩家去滅趙氏(趙氏與魏氏祖上有血盟即趙氏孤兒能活下來全仗魏氏祖上隱瞞且趙氏祖上申冤也是魏氏祖上引薦作證)。趙氏只剩孤城對抗智氏、魏氏與韓氏。滅趙過中,智氏不經意流露出也想滅亡魏韓的打算。趙氏知道後,暗中聯合魏韓裡應外合一戰覆滅智氏全族。趙氏首領割下智氏首領的頭顱裝酒喝。智氏只剩下一支封在輔城(輔氏)的旁族倖存了下來,因為輔氏曾勸智氏首領不要去滅三家。此後,趙魏韓(三卿)三家瓜分了晉國的封地,就是戰國時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戰國末期,三國先後被秦國滅亡。韓國滅亡時,韓國公族(王室)之子張良僥倖逃了出來。在秦始皇坐車出外巡視時張良僱人刺殺秦始皇,擊中車沒有擊中秦始皇。張良幫助劉邦攻打秦國,滅亡項羽,建立西漢。張良是建立漢朝的三大功臣之一,被漢封侯是為留侯。趙魏韓著名的人物似乎只有張良。


跟著永元混頭V條



戰國時期三晉指的是韓、趙、魏。三個國家,這是因為這三個國家以前是中原第一強國晉國分裂而成。所以成為三晉。


小閆說歷史


  三晉有兩種意思:一是指中國的戰國時期的趙國、魏國、韓國三國的合稱,作為地理名詞指趙、魏、韓三國故地。二是指山西省。  趙氏 、 韓氏 、 魏氏原為晉國六卿, 前403年,周天子承認三家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因此,在《戰國策》、《史記》、《資治通鑑》等書中,將趙、魏、韓三國合稱為三晉,其地約當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 河北省南部中部。現在三晉統指山西  涵義  得名由來:三晉最初是指戰國時期的韓國、趙國、魏國三國的合成,韓、趙、魏三家原是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三個,他們在春秋晚期實際掌握晉國的大權,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2] 史稱"三家分晉\

禾子大人說歷史


詳見司馬光之《資治通鑑》。事情發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史稱三家分晉。

晉伯請地於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於得地,必請於佗人,佗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於患而待事之變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於智伯,智伯悅。

又求地於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日:“何故不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任章曰:”無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桓子曰:“善。“復與之萬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於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

結果,在戰爭中,韓、魏反戈,與趙軍聯手,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


華中小隱


三家分晉,開始了列國時代。春秋時期沒有韓魏趙這三國,他們當時只是晉國的大臣宗族勢力,晉國內亂,智氏要篡晉國,結果便宜了他們三家,一分為三的晉國勢力大不如前,而且相比別國,他們都有點弱小,所以三家報團取暖,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但也正因為這樣,戰爭開始不斷爆發,真正進入了你徵我罰的戰國時代。最終三國都被秦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