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魏韓三國的國都不在山西,為什麼山西自稱“三晉”?

陳威峰


山西被稱之為三晉大地,而三晉主要是指春秋時期的趙魏韓三國。但看看山西曆史上春秋時期的地圖,這三家的都城並不在山西,那麼為何山西被稱之為三晉大地。這一切得從春秋時期三家分晉的故事說起。



春秋時期,韓、趙、魏、智、範、中行原為晉國六卿。經過長期的鬥爭,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家。



在這四家中,智家力量最強大。在晉王的授意下,智家邀約韓家和魏家攻打趙家。之後,趙家困守晉陽城,並暗中派人說服韓家和魏家,三家一起反過來滅了智家,並將他們晉國的土地刮分。



由於韓、趙、魏三家勢大,不但瓜分了晉國的土地,而且要求周天子將他們封為諸侯。之後便有了韓、趙、魏、秦、齊、楚、燕七國並立的局面。而韓國國都遷至今河南新鄭,趙國遷至今河北邯鄲,魏國遷至今河南開封。這段歷史被稱為“三家分晉”,因此史書稱韓、趙、魏三國為三晉。


太原晚報


1、晉國遠比山西大的多,山西只是晉國的一部分土地,還包括了河南河北陝西的一部分。

2、韓趙魏都有領土在現在的山西境內;比如趙國的太原、大同就在山西;洛陽段黃河以北是韓國的;安邑是魏國的;

3、趙國最早起家於霍縣和太原(晉陽,魏國國都開始在安邑,是後來才搬到東都大梁的;

4、三家分晉主要是沒分好,導致國土東一塊西一塊的,不利於駐軍佈防,也不利於社會管理。但互相又不願意交換土地,所以後來幾乎三家都有腹背受敵的經歷。

5、如果當初按照背靠背互為唇齒這樣的土地分佈或者置換,上黨給魏國,大梁給韓國,中山給趙國,大家換一下地盤,互為唇齒,實力一定還是最厲害的。可惜了。


終南高揚


韓趙魏是以山西地區為核心的春秋晉國軍政實力繼承者

韓趙魏三家在春秋時代均是晉國的卿大夫,三家在春秋中後期通過對其他晉卿與晉公的鬥爭,逐步壟斷了晉國的軍政、分割了晉國的領土,甚至最終通過賄賂周王,實現了對晉國地位的取代,成為取晉侯而代之的周式諸侯。

所以,從韓趙魏三國的發展源流上看,韓趙魏均是春秋晉國軍政實力的直接繼承者,而晉國的版圖主要以晉西南為核心,以晉東南、晉中部、豫西、豫北為外圍,可以說是以山西地區為主的,晉國策源於山西地區,三晉也策源於山西地區。

韓趙魏的最初國都均在山西

三家分晉之初,魏國最早以安邑(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禹王城遺址)為國都,韓國最早以平陽(山西省臨汾市)為國都,趙國最早以晉陽(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陽古城遺址)為國都,這是三家均在春秋戰國之交以山西地區為重心所致,也是三家與晉國緊密的軍政聯繫所致。

韓趙魏分別向太行山外遷都,是三國為了在戰國初期向中原地區拓展領土所致,這本身就是晉國霸業的延續與開拓,並非韓趙魏本身與邯鄲、大梁、新鄭有多麼親密的淵源,而是時局需要。

韓趙魏均是晉國制度的直接繼承者

韓趙魏三家之所以能在晉國中後期的內部角逐中最終勝出,原因便在於三家對於晉國制度的改良,而改良本身仍需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之上。我們現在看戰國時期韓趙魏出土的文物,無論是文字、貨幣、官印、兵器,都被考古學界與先秦史界歸為“三晉”系列,是上承晉國文物風格,而與燕系、齊系、楚系、秦系相區別的,可見三家制度與晉國制度的緊密聯繫。

我們從文獻中亦可看出,三晉在兵制、田制、幣制等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與晉國有著繼承關係。甚至三晉所推行的郡縣制、功爵制等戰國變法主要內容,也在晉國時期有所萌芽,經由三晉而傳往秦、楚的。

三晉位於山西的西部領土均是三晉立國必備的險要屏障

三晉之所以在戰國後期逐步衰亡,最要害的原因便在於秦國通過伊闕之戰、長平之戰而徹底控制了山河險要的三晉西土,使得三晉全無任何可以用來阻擋秦軍的國防屏障,這就使得三晉完全無法恢復魏文侯、趙武靈王與韓昭侯之時的振作之態。可以說,三晉在丟了自己的“老家”後,便如同被去勢了一般,無法雄起抵抗秦軍。

綜上,由於晉國是以山西西南部作為核心領土,並有過半領土位於山西,而三晉都是晉國的繼承者,且三晉加起來的所有領土,有一半山河險要之地均在山西,所以山西才會以“韓趙魏”的三晉,而自居三晉。


寒鯤


嚴格意義上不能說趙魏韓三國的國都不在山西,確切的說法是趙魏韓三國的後期國都不在山西,事實上這三國立國之初的國都都在山西:魏都安邑(山西省運城市夏縣禹王城遺址)、趙都晉陽(今山西太原)、韓都平陽(今山西臨汾)。

趙魏韓三國的誕生來自於三家分晉,在此之前這三家都是晉國國內的卿大夫貴族世家,在晉國內部的世家大族內鬥中脫引而出,最終瓜分了晉國的土地。晉國的主體疆域位於今天的山西省,時至今日山西的簡稱依然是晉。趙魏韓三國均在春秋戰國之交以山西地區為重心所致,也是三家與晉國緊密的軍政聯繫所致。

趙魏韓三國後來之所以遷都都有各自的原因:韓國遷都新鄭(今河南新鄭)是因為韓國滅掉了建都於新鄭的鄭國後領土擴張,為更好地控制原屬鄭國的領土並同化鄭國的百姓;魏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是因為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日益強大,而魏都安邑距離魏秦邊境實在太近,所以遷都以避其鋒芒,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同化吸收淮泗流域新開拓的領土;趙國遷都邯鄲(今河北邯鄲)是因為趙國滅掉中山國後獲得大量位於今天河北境內的土地,尤其是在胡服騎射後這一帶成為趙國重要的馬匹供應基地,為了更好地控制這一地區而遷都。

雖然三國的都城都遷出了山西,但三國位於山西的西部領土均是其立國必備的險要屏障:三晉之所以在戰國後期逐步衰亡,最要害的原因便在於秦國通過伊闕之戰、長平之戰而徹底控制了山河險要的三晉西土,使得三晉全無任何可以用來阻擋秦軍的國防屏障,這就使得三晉完全無法恢復魏文侯、趙武靈王與韓昭侯之時的振作之態。可以說三晉在丟了自己的“老家”後便如同被去勢了一般,無法雄起抵抗秦軍。

晉國是以山西西南部作為核心領土並有過半領土位於山西,而三晉都是晉國的繼承者,且三晉加起來的所有領土有一半山河險要之地均在山西,所以山西才會將趙魏韓三國稱為三晉。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三晉本一體。

趙魏韓是三晉,之所以稱為三晉是因為三個原因。

1,趙魏韓三國由春秋第一霸主晉國分離而來。


晉國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諸侯。晉國霸業成功的主要因素裡面有一個就是公室弱而六卿強。

春秋初期,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勢,以後又有韓、魏、欒、範、荀氏等強大家族。春秋中期以後,十餘家控制了晉國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晉陽之戰後,智氏被其餘三家消滅,此後只剩下韓、趙、魏三家。公元前403年,韓、趙、魏正式成為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

2,趙魏韓三國初期主要領土在山西境內。


趙魏韓三國本來就是晉國內部鬥爭中吞併其他家族封地。所以,三國的領土犬牙交錯,三國互換土地的行為一直沒有停止。直到戰國末期,韓國上黨太守不願投秦,上黨七十二城歸趙。才引發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

3,趙魏韓在戰國初期形成了以魏國核心的三晉同盟,延續了晉國霸業。

趙魏韓初期國都都在山西境內。趙國在晉陽,就是今天的山西,韓國在平陽就是今天的臨汾,魏國在安邑就是今天的運城鹽湖區和夏縣。

戰國初期,魏國繼承較大遺產,成為三晉老大。魏文侯魏武侯任用李悝變法,吳起練兵,當時子夏,田子方,樂羊,西門豹等人都是魏國人才。魏國帶著趙和韓兩個小弟東征西討,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二,相煎何太急。

三晉同盟把楚國,秦國,齊國等傳統大國打的滿地找牙的同時,自己內部也發生了大量內訌。

魏武侯在位期間,趙國發生侯位繼承問題,魏國干涉,兩國大打出手。最終打成平手,握手言和。


魏惠王期間,魏國徹底拋棄三晉同盟,先後打了趙國和韓國,兩國都在齊國幫助下戰勝魏國。就是歷史上的孫臏和龐涓的鬥智。圍魏救趙和圍魏救韓的桂陵馬陵兩次戰鬥,把魏國從霸主寶座上拉下來。

三,四公子之二。

三晉同盟破裂後,秦國逐漸成為戰國老大。而三晉,成為抵抗秦國的前線。

當時楚國是一個打醬油的大胖子,在合縱和連橫中間搖擺不定,兩頭受氣。齊國自從被五國伐齊打到休克後,再也不參與合縱。



抗秦的主力中,最厲害的當屬趙國的平原君和魏國的信陵君。相比之下,戴綠帽的春申君和去秦國當相國的孟嘗君,就是小丑。

戰國末期,信陵君如果當國君,有可能重組三晉同盟,抵抗強秦。可惜可惜!


我的老家在晉城,哪裡是趙魏韓三國都曾經統治過得地方。我們那裡姓趙魏韓的人特別多,是不是能說明什麼問題呢!


歷史知事


誠邀。

在我國戰國時期,趙國,魏國,韓國都是源於春秋時期的大國---晉國。晉國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國君姓姬,首任國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晉國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時,為春秋四強國之一。

西周時期的晉,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為晉,到公元前 222年,趙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趙國徹底滅亡,在中國歷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

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封爵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從晉國世系計算,晉作 為侯國經歷了17世,作為公國經歷了20世,公侯合計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趙魏韓三家 分晉成為三個侯國,至秦滅趙統一中國的 154年,合計為 788年。晉國作為 先秦時期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史書上對此事多有記載:《商君書·徠民》:“秦之所與鄰者,三晉也。” 《戰國策·趙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 《史記·燕召公世家》:“ 孝公 十二年, 韓 、 趙 、 魏 滅 智伯 ,分其地。 三晉 強。”


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事件,標誌著我國戰國時代的來臨。趙,魏,韓三個晉國士卿建立了三個國家,最早時期趙國的國都晉陽,魏國的國都在安邑,韓國的國都在陽翟,後來戰國遷都邯鄲,魏國遷都大梁,而韓國遷都新鄭。


山西被稱為“三晉大地”還是有其原因的。主要原因是:趙魏韓三國脫胎於晉國,而晉國的主要地盤在山西。

三晉, 實際上也是後世對“三家分晉“一事的統稱。如後人稱東漢末年的蜀、魏、吳為三國 一樣,三晉既代表稱霸春秋的晉國,又包括躋身戰國七雄的趙、 魏、韓。而晉國主要土地在山西,因此山西也就被稱為“三晉大地”。


源稚生


先上結論:山西簡稱“晉”,因為西周、春秋時期這裡主要是晉國的領地;或稱“三晉”,也是因為晉國後來分成了韓、趙、魏三國,雖然戰國三國都城都不在山西,但是山西仍然有三國的領地。

1、我們先從晉國說起。晉國是周成王弟弟唐叔的封國,西周初期被封在唐地,後遷徙到晉地。晉地傳統說法是在今山西太原,不過這是不符合史實的,晉國初封在山西臨汾的晉水一帶。而當時太原一帶還被戎狄盤踞,晉水、晉陽等地名都是春秋中期以後傳到太原的。晉國的範圍最大時除了幾乎整個山西省,還擁有今天河北西部、河南北部、陝西東部的一部分。所以,山西簡稱晉是沒有疑問的。

2、韓趙魏三家本來是晉國的大夫,各自在晉國有自己的封地。前面說了晉國的腹地區域是在山西臨汾一帶,韓趙魏的三個先祖受封時正是春秋前期,韓國先祖韓萬是晉武公叔叔,封韓(今山西河津);魏國先祖魏萬是周文王子畢公高之後,封魏(今山西芮城);趙國先祖趙夙是嬴姓之後,雖然封耿(今山西河津),但保留了趙氏的符號。可見,三晉的發源地也是在晉國腹地。

3、在春秋後期的時候,三家分晉的局面形成。此時趙氏都城在晉陽(今山西太原),魏氏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韓氏都城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可見三家的腹地仍然不遠,所以為了自己的安全和經略,當然要考慮換地搬家。在這樣的背景下,趙國進入太行山東,定都邯鄲(今河北邯鄲);韓國東進滅亡鄭國並定都新鄭(今河南新鄭);魏國都城本來在安邑,但魏惠王為了和諸侯稱霸,遷都到中原大梁(今河南開封)。

之後秦國崛起,對河東步步蠶食。三晉想回去也不可能了,所以戰國中後期都城基本沒有變化過,但是“三晉”這個追根溯源的稱呼還是保留了下來。


林屋公子


晉就是春秋時期的晉國,晉國也是西周武王分封的姬姓後代建立的國家,當時的燕國也和晉國的情況差不多,都是姬姓後代,只不過燕國的實力是比不過晉國的。

晉國在春秋時期可是一個強悍的國家,但,由於晉國姬姓子弟在政權奪利的時候,發生了大規模的屠殺姬姓子弟的事件。

這就導致了姬姓人口的銳減,同時異性人口的強大。

一個諸侯國,想要長期興盛,他是離不開能人的。

因為姬姓子弟,基本上全部被國君給殺害了,所以,這時候他們不得不用異姓的人來護衛國家了。

此刻,被晉國國君重用的異姓大戶人家就有韓、趙、魏、知四家。

這四家人的手中都是掌握著兵權的,隨著他們四家的強大,晉國國君最後竟然被他們給架空了,成了傀儡國君。

韓趙魏知一強大起來,他們四家就開始上演廝殺的一幕了,先是當時最強大的知家的主人欺負,韓、趙、魏家,還給他們要土地。

知家要土地的結果就是韓魏給了,趙家沒給。

知家就聯合韓魏要把趙家給滅瞭然後在瓜分掉趙家的土地。

結果中間發生了變故,韓趙魏聯合起來一下把知給滅了。

他們三家就很默契的把知的領土給瓜分了。

同時整個晉國又分成了韓國,趙國和魏國。所謂的山西自稱三晉就是這麼來的。

原來的時候,韓趙魏只是晉國公爵,等他們把晉國給瓜分之後,周天子就把他們封為了諸侯王。三家分晉也正式標誌著春秋的結束,戰國的開啟。


史學達人


趙、魏、韓三國都是戰國七雄之一,產生於春秋末年,是春秋向戰國轉變的標誌性事件,這就是史上的三家分晉。

趙、魏、韓三國是春秋時期晉國分裂而成的,當初三國的起步國都都在晉,即都在山西。所以山西稱為三晉。

趙、魏、韓三國的主要疆土在原來的晉國,其險要屏障也在原晉即現在的山西,所以山西叫三晉也是順理成章。

趙、魏、韓三國的國君產生於晉。從公元前633年 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 、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 ,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 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宸175863


悟空腦殘了,趙魏韓的大部都在山西,尤其是趙,所謂的趙國的河北部分只包括古代正定邯鄲邢臺靠近山西百公里的範圍,而大部趙國國土都在山西境內。所以趙國多志士指的是更靠近秦國的山西兒女,就像八年抗戰日軍都把不抵抗的刮民黨蔣該死趕到退無可退的大西南了,而山西兒女在八年中作為最前線的主戰場抗擊著日軍,愣是沒讓日軍西渡黃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