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為什麼會娶個丫環做老婆呢?

liwei2004


這個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而是一個有身份證的丫鬟!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兩句話,把包拯包青天的身份地位和價值取向淋漓盡致表現了出來。要說古代的官方代表人物形象,恐怕沒有哪一個能與北宋名臣包拯媲美了吧?(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很多人對於包拯鐵面無私維護吏治印象深刻,普通老百姓都喜歡風清氣正的清官,包拯以其“眼睛裡不容沙子”的作派,贏得普通老百姓的尊重和傳頌,並不意外。

但是,話說回來,對於包拯的私生活,很多人卻是知之甚少,不管包拯多麼受百姓愛戴,同時多麼不受同僚善待,但不可否認的是包拯在當時是重要的官員,古代當官的,就是再屁也不會混的太差。

因此,包拯有個三妻四妾並不讓人意外,至於說包拯為什麼娶個丫鬟做老婆,這個丫鬟可不是一般的丫鬟,人家是陪嫁丫鬟,誰的陪嫁?包拯原配夫人董氏,董氏父親縣太爺,有這個陪嫁的實力。


陪嫁丫鬟一般來講就算是董氏的孃家人了,雖然是個下人,但卻是董氏身邊最貼心的人,孃家怕董氏寂寞無聊,特意挑選的緊身丫鬟,一般從小就在董氏身邊的,與董氏一同前往姑爺家。

這些丫鬟平時出克端茶倒水伺候起居之外,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在董氏身上不方便的時候,替董氏履行妻子的義務,以防包拯在外面亂搞,拈花惹草。

包拯要是喜歡,隨時可以把董氏身邊的小丫鬟轉正,成為妾,也可以稱之為滕妾,附帶或者說附屬的意思。包拯娶小丫鬟的時候都六十多了,當然他不是喜歡小的。

而是六十來歲家裡還沒個大胖小子傳宗接代,如何確定包拯六十歲還沒兒子,包拯做監察御史時曾向宋仁宗建議“早立太子”,宋仁宗問他“你覺得誰合適呢?”包拯雖然耿直,這時候也知道不能往下接了,便說道:“老臣六十歲膝下尚無子,實在不知道兒子是什麼樣的好!”

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包拯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在雙親在世時,一直侍奉在家,足有11年餘,到了六十歲還沒兒子,也就不奇怪他要把董氏的隨身丫鬟轉正了,而且效果好像還不錯,第二年,包拯就有了個兒子――包延,延續香火的延!


歷史三日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即便剛正不阿如包青天者,也不能例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青天大老爺,包拯先後娶了兩妻一妾!

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去世的早,未能給包拯留下一兒半女。

包拯的繼室是董氏,比包拯小一歲左右。

董氏雖然不是出身於名門望族,但也是官宦人家,父親曾做過地方上的父母官,家道也算過的去!

因此董氏在嫁給包拯時,並不是一個人嫁過去的,還有貼身丫鬟孫氏一起跟了過去!就這樣,包拯娶了一個妻子董氏,還得了一個媵妾孫氏。

媵妾,地位要高於妾,而低於妻!


包拯在35歲的時候,和董夫人生了一個兒子,也是包拯的第一個兒子,取名叫做包繶。包繶19歲時,娶了大戶人家女兒的崔氏為妻。

可惜,包繶福薄,結婚時候第二年就去世了。還好,崔氏還是成功的給包繶誕下了一個兒子。不過,天意弄人,包拯的這個長孫在5歲就夭折了。

包拯的大兒子包繶去世時,包拯已經55歲了。而自包繶之後,董夫人再也沒有能給包拯誕下兒子。

不過東邊不亮西邊亮,包拯在59歲時,他的媵妾孫氏孫氏懷上包拯的骨肉,看來包青天也是寶刀未老啊。但此時的包拯並不知情,反而由於某些原因把孫氏趕出了包家。

就這樣,孫氏回到孃家,並生下了她和包拯的兒子!當然,這一切,包拯是毫不知情的!但是此事被有一個人知道了,那就是包拯的大兒媳崔氏。崔氏在丈夫和兒子死後一直沒有改嫁,留在包家。

崔氏得知孫氏已經是有孕之身,私下裡揹著包拯接濟孫氏,等到孫氏生下兒子,有把嬰兒偷偷接回家中扶養。

包拯六十大壽之時,崔氏把襁褓中的嬰兒抱給包拯夫婦,告訴包拯這是他和孫氏的兒子。包拯本以為自己已經絕後了,沒想到老來得子,異常高興,將此子取名為包綖(後改名為包綬)。

綖者,延也!包綖,即包家血脈的延續者!

由於包拯在4年便去世了,董夫人則在包拯死後5年去世,扶養包綖的任務實際上落到了崔氏的身上!

也就是說,對於包綖來說,崔氏既是嫂子又是娘,所謂“嫂娘”便是如此。

但不知道為什麼,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嫂娘”這一事蹟竟然被移花接木到了包拯的身上。

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包拯年幼便沒了父母,全靠自己的嫂子養大成人,因此包拯稱呼其嫂子為“嫂娘”。

包拯的侄子包勉因為貪贓枉法被包拯叛鍘刀之刑,包拯的嫂娘來求情,在親情與國法之間,包拯選擇了國法!

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如此,包拯28歲考中進士時,其父母尚在人世,包拯了照顧父母,一度辭官在家贍養父母,知道父母相繼去世才再度入仕!


胡史亂翔


1973年的春天,合肥二鋼擬在安徽省合肥市大興集雙圩大隊黃泥坎生產隊那興建石灰窯,要求當地限時遷走包拯墓,如果逾期將按照無主墓平掉。

當地文物保護部門不得不對包拯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據當時參與發掘的工作人員記載,包拯墓墓室很小,只出土了一口金絲楠木棺材,另有幾塊破碎的墓誌銘,經鑑定,其中一塊上書《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而另一塊尚缺一角的墓誌銘上則寫著《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

一個墓中同時出土兩塊墓誌銘極為罕見,經專家鑑定,墓中遺骨卻為包拯,而這兩塊墓誌銘也為後人解開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其中就包括包大人的家事。

據墓誌銘記載,包大人原配董氏,出身官宦人家,“父浩,鄂州武昌令”。宋朝的鄂州武昌就是今天武漢市武昌區,只不過是個縣區級單位。董氏相當於縣委書記的女兒。

嫁過門的董夫人是個賢內助,墓誌銘記載:“

夫人佐公,承顏主饋,內克盡婦道,外不失族人歡心者,蓋十三年”。而在包拯死後,包夫人獨立持家,恪守婦道:“教子於外舍,未嘗少假溫色”。

董夫人活了68歲,在當時可謂高壽,皇帝欽冊:永康郡夫人。董夫人生有兩子兩女,“二子:長曰繶,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二女:一適硤石縣主簿王向;一適文效,皆士族佳器。”

如果單從墓誌銘來看,包拯的兒子都是董夫人所生,但從其他資料來看,並非如此。


據《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記載:

"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嚐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有奏議十五卷

崔氏就是包拯長子包繶的妻子,包繶早亡,有一個兒子叫做包文輔,五歲就夭折了,崔氏沒有改嫁,還在包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

媵,原本指隨嫁的人或物,媵女單指陪嫁出去的女性。在古代,陪嫁出去的丫鬟經常被男主人納為小妾,可見包綖是小妾所生。

至於為什麼掛在董氏名下倒是可以理解,董氏是正妻,所以即便不是她親生的兒子,也一樣是她的兒子。

包綖由嫂子崔氏撫養成人,後世傳說中包拯是由嫂子撫養大的,有“嫂娘”一說,其實是張冠李戴,把兒子的事情搞到老子身上。

說到這大家就明白了,包拯並沒有娶丫頭做老婆,只是要為家族留後(包拯有倆哥哥,都夭折了),納了老婆的丫頭為妾,生了兒子。



日慕鄉關


青天大老爺,望著那明鏡高懸的牌匾,我的腦子裡不由浮現出這樣的形容。在不少影視劇的人物塑造方面,鐵面無私、公正廉潔的包拯站的是正義的一方,冤假錯案一經他手,絕對會給受害者一個公正。

在封建王朝嚴苛的等級制度下,婚姻是結兩姓之好,門當戶對就在婚姻自由的當下都是顛撲不破的道理。可是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包拯這樣一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青天大老爺,最後竟娶了一個丫鬟為妻,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不禁發問為什麼?

因為愛情?簡直是胡扯。如若讓包拯的髮妻董氏得知,估計棺材板都蓋不住了!包青天此人幼年就發奮讀書,立志讓這世間再無冤假錯案。包青天前半生侍奉父母至善至孝,直到父母身逝後經過鄰里相親的勸解,他才依依不捨的赴京上任。

包中丞是北宋時期名聲在外的清廉好官,一生破獲過不少大案,甚至曾六次彈劾權臣顯貴,連皇上都敢直言頂撞,只為了遵守世間的公平正義,絲毫不擔憂自己頭上的烏紗帽!

在這樣一個忠君愛國的人的眼裡,讀書就是為了報效國家,所以兒女情長這些只不過微不足道的小事。包青天的所有精力都貢獻給了公正,他為人剛正不阿,官場黑暗勾心鬥角的事情不在少數,包青天不屑於爾虞我詐的生活,性格比較耿直,他的官場生涯並不是無往不利。偶爾會遇到艱難抉擇的事情時,這時他的髮妻董氏就會開導他,為他指點迷津,引用典故警醒他。若是說包拯唯一敬重的人,就是曾為他孕育過長子的董氏了!

令人感到痛心的是,包拯青年時期父母雙親皆早逝,中年又喪子,孫子也不幸早夭。幸運之神並沒有眷顧這個為了國家奉獻了一生的人,英雄垂垂老矣,曾經正氣凜然一身傲骨的包拯在這諸多家庭變故的面前,彎下了他的脊背。厄運接踵而來,已經50幾歲高齡的包拯面臨的將是絕後的下場,早前我就提到過包拯是個極其孝順的人,曾經為了在父母墳前守孝不惜放棄大好前途。所以包拯在突如其來的老來得子的消息傳來時,很是興奮!母憑子貴,懷孕的丫鬟是包拯髮妻的陪侍丫鬟,包青天不能讓他唯一的繼承人生母為分太低,只好順水推舟便娶了丫鬟為妻。至於包青天將近六十如何還能得子,這個問題我也很是疑惑。


奇點歷史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名臣,官至樞密副使、給事中等,加封東海郡開國侯,賜紫色金魚袋。

紫色金魚袋,是個好東西。當然這個魚袋不是用來裝活魚的,而是用來放魚符的,也有放金龜的,所謂的“金龜婿”由此而來。這是皇帝對於地位比較高,功績卓越的臣子的一種賞賜,是標誌身份和榮耀的物品,並不是人人都有的,類似於現代的勳章一樣。三品官員及以上一般賞賜紫色金魚袋,五品及以上一般賜緋色銀魚袋,六品及以下官員是沒機會得到魚袋的。武俠小說中最大的組織丐幫,長老和弟子們的口袋創意估計就是借鑑了這個。

包拯去世後,皇帝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因為公正清廉,聞名於世,又被後世稱譽為“包青天”。在民間傳說中,稱包拯為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閻羅王之一,名曰森羅殿主,這點也是有歷史依據的。《宋史·包拯傳》中記載,包拯剛毅公正,不苟言笑,因此“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由此京城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百姓都稱包拯為“閻羅包老”。包拯因為鐵面無私,被塑造成了“黑臉”,死後又成了閻羅王,從此閻羅王的形象也成了黑臉。所以麼,閻羅王沒什麼可怕的呀。

由於包拯的清正廉明,為民做主,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關於包拯的傳說,比如開封府的三口鍘刀,龍頭鍘專鍘謀逆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汙濁之文武百官、狗頭鍘則用於窮兇極惡之刁民。還廣為傳頌很多包拯辦理的案件,如《狸貓換太子》、《陳州糶米》、《鍘美案》、《鍘龐昱》、《鍘判官》、《鍘包勉》等等。

有人要問了,說了這麼多,都是傳說呀,並非史實,是不是要說包拯娶丫鬟的事情,也是傳說?這點奕天可以保證,包拯娶丫鬟這件事,千真萬確,而且是被寫入史冊的。

包拯,至少有三位有據可查的夫人,分別是原配妻子張氏,早卒;繼室妻子董氏;及一名滕妻,民間稱其為孫氏。

包拯有多位夫人,這在古代不必大驚小怪,古代的婚姻制度本就是一妻多妾制。特別是級別比較高的官員,有數十位妻妾也不足為怪,明朝開國功臣湯和就曾一次遣散過上百位滕、妾。況且宋朝官員的賜地很大,俸祿也很高,所以,包拯在保持清廉的情況下,養活數十、上百口人並不是件難事。

那我們是怎麼知道包拯至少有三位夫人呢?最可靠的當然是墓誌銘了。1973年,合肥市鋼鐵二廠擴建,擴建區域的墓地都需要搬遷,其中就包括埋葬包拯的包氏宗族墓地。考古工作者就對包氏宗族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在包拯和其夫人董氏的遷葬合葬墓中發現了包拯和董氏的墓誌銘。其中,除了詳細記載了包拯和董氏身世、事蹟外,還記載有包拯“初娶張氏,早卒”,然後又“續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的事情,可見包拯先後有兩位正妻。

包拯的滕妻孫氏,記載於《宋史·包拯傳》中,“拯嚐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包拯因故趕走了滕妻孫氏,孫氏此時已經身懷有孕,並在家產子,就是包拯的小兒子包綖。包拯的兒媳崔氏“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後,取媵子歸,名曰綖。”其實,這就又牽涉到了古代的另外一種婚姻制度,滕妾制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首歌,就是中國有名的音樂大家王洛賓所寫的《達坂城的姑娘》,其中有一句歌詞,“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百萬錢財,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那馬車來”。好幸福呀,當時娶老婆不但不用男方買房買車,還可以得到女方陪嫁的百萬錢財。想想我們,好悲傷……當然重點不在這裡,而是“領著你的妹妹”。開心吧,得了百萬錢財,還外加一個妹妹,所謂的“滕”就是這個“妹妹”。“滕”在古代的地位,是僅次於“妻”,而高於“妾”的。

按照古代禮制,“滕”一般是隨正妻一同嫁入丈夫家的女子,是同嫁,還不是陪嫁。“滕”,最高規格的就是正妻的親姐妹;中等規格是地位相對正妻較低的同宗族女子;級別最低的就是正妻的侍女,數量可以是一名或者多名。看到這裡更開心了吧,哈哈。

在古制中,滕有正式身份,可以受到官府的冊封,並可以參加正式的高規格宴席,而妾沒有這個資格;滕在正妻去世後可以轉正為妻,妾沒有這個資格,妾轉正妻是違法的;如果正妻沒有產子,那麼滕產的子就是正妻的子,畢竟滕是正妻的孃家人,是用來保證正妻的利益和地位的。這點也可以從包拯繼室董氏夫人的墓誌銘上得到印證,“二子:長曰[銘文缺失],早卒;次曰綬,大理評事”。滕孫氏的兒子包綬直接被說成是董氏夫人的兒子,由此才有了被包拯趕走的滕妾是董氏同嫁丫鬟的說法。

其實,“滕妾”稱為“滕妻”更準確,類似清代的“側福晉”,還是有“妻”的地位的,跟妾還是不同的。

瞭解了這些中國的傳統禮制文化,對於包拯娶丫鬟為老婆這件事情,根本無需大驚小怪,本來就是同嫁的,只是遵循當時的婚姻制度吧。

再說說包拯的後人吧,《宋史》和墓誌分別有記載。包拯長子包繶,娶妻崔氏,早卒。崔氏生有一子,即包拯長孫,董氏墓誌銘記載“妻崔氏者,[銘文缺失]幼卒,且無子”,墓誌銘上的文字缺失,很可能是“女幼卒,且無子”,民間傳說為包拯長孫包文輔。包拯次子,包綬,即滕妾所生,最初被包拯長媳崔氏抱回撫養,所以有“嫂娘”之說;直到現在合肥包拯故里包氏宗族中,還有對家族中嫂子特別尊重的傳統。按照包拯墓誌銘的記載,包拯還有兩個女兒,“一女適陝州硤石縣主簿王向,一女適國子監主簿文效”,都有比較好的歸宿。


奕天讀歷史


二古代的事情你搞的這麼清楚嗎?發頭條也不是你這種 侮辱時代明人


天翼用戶203551014


就他媽你事多,哪有這麼多為啥,喜歡就取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