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級別?

9527天空之城

包拯準確的來說應該是權知開封知府,要知道中國古代凡是帶“尹”字的官職,那都是首都或者陪都的最高級別的官員,例如西漢的京兆尹、東漢的河南尹、唐朝的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以及宋朝的開封府尹。

其實包拯在開封府只是個臨時工,要真是開封府尹還得了,要知道包拯又不姓趙,開封府尹這個官職很大程度上是儲君才能擔任的。太宗和真宗都曾經任職過開封府尹,下面我們就包拯和王丞相的官職進行一番比較,挺有趣的。

包拯在這之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升任到開封府尹,但是隻是代理,也就是臨時委派的官員(就叫權知開封府事),這時官職為正三品,地點是宋朝的都城開封,所以當時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北京市的市長。如果是開封府尹的話那應該就相當於北京市的市委書記了。

我們再來看看王丞相的官職,題主說的王丞相應該是王延齡,按照現在我們所瞭解的來看,唐朝的丞相是正三品,宋朝的一般都是正二品,清朝的就牛了是正一品,所以我們印象當中丞相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但是宋朝的官制比較複雜,中央集權比較集中,連宰相都分好幾種,不過大體的都相當於現如今的國務院總理。

結論:如果按照當時宋朝的官制來看,包拯和王丞相相差的應該就是一級。

但是行使的權力卻比王丞相的小很多,我們受影視劇印象,總覺得包拯什麼都可以做,在一定程度上王丞相是可以罷免包拯的官職的,王丞相主要負責國家政事,而包拯應該只是處理一些京師的治理,中國現在都有很多官員身兼數職的,古代也一樣。


羽評歷史

你既然問到開封府包拯和王丞相,那麼我們就按照演義,小說裡說。結合演義及電視劇。包拯任開封府任職的時候是三品。官職是開封府尹,龍圖閣待制(七俠五義裡面有介紹),展昭是御前四品帶刀護衛(陷空島五鼠招安以後,除白玉堂,其他都是官居六品,白玉堂是四品)。等到後來立功以後(破了襄陽王造反案),包拯由龍圖閣待制升級到龍圖閣大學士,官居二品,展昭升為御前三品帶刀護衛。白玉堂由於裝逼死在沖霄樓,所以最後就沒他什麼事。這些都是小說明確記載的(也有說白玉堂也參與破襄陽王造反案成功,不願受封,辭官離去)。



至於王丞相,你應該說的是王延齡,都是歷史並無此人。在劇中,王丞相往往扮演包拯和龐太師之間的調停戰火的角色。

而93版包青天裡面,也不止一次提到王丞相是一品大員。記得哪一版裡面王丞相和龐太師互相客氣。王丞相說龐太師位居一品,又有個貴妃女兒。龐太師回敬一句,我這個太師虛有其名,比不上你這個一品丞相。因此可見,王延齡這個丞相是一品無疑。

如此一來,便可以比較了。至於那些扯歷史什麼的,都是閒著蛋疼。歷史上北宋那個王丞相死的時候包拯還在種地呢……連人都沒有,你怎麼比?!


西索的蘋果

如果真的是“開封府尹”,那是比“丞相”要大的官。在北宋只有儲君才能擔任開封府尹,“京王尹京”就是儲君的標誌。但包的拯不是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

宋代的官制分為官、職、差遣,包拯的權知開封府是個差遣,本身沒有工資。此時他的官是正六品的尚書省右司朗中,他按這個級別領工資。此時他的職是龍圖閱直學士,不是傳說中的龍圖閱大學士,這兩者之間還差了好幾級。職的作用有點類似於皇帝給了他一個大V的標籤,認可他是“文學高選之士”了,以後選拔任用的時候優先會考慮他了。

至於王丞相是個虛構的人物,北宋並無丞相頭銜。這個時候宰相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祖為了消弱宰相權利,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管行政,樞密使管軍事,兩個衙門合稱兩府,共同行使宰相的權利。互相之間互不統屬,不相上下。

在文學作品中,包青天的王丞相叫王延齡 ,但這是個虛構的人物,據《宋史》記載,包拯同時期的確有王姓宰執,名為王旦。公元1006年,王旦任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拜相了,次年又加集賢殿大學士,排名又提前了。如果以工部尚書論為從二品,以平章論為從一品,無論哪一個都比包拯的正六品右司郎中大太多了。

從包拯權知開封府後,他又歷任了以下職務: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官),尚書右司郎中(官),知江寧府(差,後權知開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諫議大夫(官),權御史中丞兼理檢使(差),領轉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差)。

嘉佑四年(1059年):樞密直學士(職),權三司使(差)。

嘉佑六年(1061年):給事中(官),禮部郎中(官,後禮部侍郎,辭不受),三司使(差),樞密副使(差)。

嘉佑七年(1062年):禮部尚書(官,五月卒贈)。

在北宋元豐八年改制以前,官制中只有官才有品級,職是地位,差是事權,二者都是沒有品級,這點是很清楚的。樞密副使在北宋元豐八年改制以前和三司使一樣都是差,是沒有品級的,直到元豐八年改制後才定為正二品。 六部侍郎,在元豐八年改制以前品級一直是正四品下,且包拯推辭不受。 由此可見,包拯生前最高官不過是正五品上給事中和右諫議大夫,死後才追贈為正三品禮部尚書。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和王丞相之間的級別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沙場秋點兵

這個問題本身有好幾處錯誤:

1、嚴格來說,包拯並不是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這兩個官職有區別嗎?有。按宋朝編制,開封府可置牧、尹,是開封府名義上的最高長官,但牧、尹不常置,且例由皇太子與親王兼任,通常不親庶政。開封府實際上的行政長官叫做“權知開封府事”,即俗稱的知府。到北宋末的徽宗朝,才罷權知開封府事一職,改置開封府牧、開封府尹各一人,牧由皇太子兼任,尹由文官擔任。

包括生活在宋仁宗朝,又並親王、皇子,不可能擔任開封府尹,他的職務是權知開封府事,而且主政開封府的時間非常短,只有一年多的時間。當然,宋朝坊間也有人將開封府的知府尊稱為“府尹”。

2、“王丞相”只是包公戲虛構出來的一個文學性人物,歷史上並沒有這麼一個人。而且,北宋時候,不管是元豐改制前還是元豐改制後,宰相都不叫丞相。要到南宋時,宋朝的宰相才改稱丞相。

3、在宋代,開封府知府只是差遣,它本身是沒有品秩的。一位官員的品秩,取決於他的本官,或者貼職,跟差遣卻沒有關係。這就涉及到非常複雜的宋朝官制了,不細說。總而言之,我們很難從知府這一差遣來判斷包拯(或其他開封府知府)的品秩與品級是多大,還得看這位知府的職與本官。所以,我們也很難判斷“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級別”。

最後,為了便於你理解,你也可以將丞相想象成總理,而開封府尹則相當於首都市長。但是你要注意,這一類比並不符合宋朝的官制。


吳鉤的鉤沉

如果你問的是電視劇中的包拯和王丞相的話,還有的一比。

在七俠五義和包青天中,包拯的職務是開封府尹,官拜二品。王丞相自然是一品官。

如果從小說中間來看,兩個人的品級相差並不多,只是差了一級而已。

我們還是打個比方吧,包拯的開封府尹,相當於北京市市長,王丞相的職務則相當於國務院總理。

如果說論職務的話,僅僅差了一級。但權力就不可同日而語。

開封府尹只是幫皇帝維持京城治安和日常事務。而丞相則總攬天下政務,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

當然,上邊說的僅僅存在於小說和電視中,在歷史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開封府尹一般都由皇族的親信來接管,比如太子和其他皇位接班人,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就擔任過開封府尹。

在歷史上包拯僅擔任過權知開封府,也就是暫時代理開封府尹的意思,並沒有正式擔任過開封府尹。這個職務非常重要,絕對不是一般人就可以坐上去的。

包拯長期擔任的職務,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市長級別。因為宋朝皇帝對大臣們的權力限制非常多,地方官的權力分別有幾個職位來分擔。實際上包拯的市長職務權力就非常有限,遠遠不像電視和小說中描寫的那麼大。

丞相職務就不一樣了。

有不少丞相,會外加一個太師的稱號。顧名思義,太師就是太子的師傅。

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太師差不多也就相當於帝師了。這是中國曆代讀書人的最高夢想。

朝廷的日常事務和重要官員任免,基本都由丞相負責,當然,皇帝擁有最終決定權。

象包拯這一級別的官員任免,丞相的權力是很大的,也是可以決定的。

也就是說,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的級別應該和王丞相會差出2到3個級別。


新知傳習閣

開封知府包拯更合適。自漢以來,“尹”是首都或陪都的最高行政長官,如西漢的京兆尹,東漢、曹魏、西晉的河南尹,東晉、宋、齊、梁、陳的“丹陽尹”,唐朝在長安、洛陽、太原分別設立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宋代開封府尹不常設,一般由親王充任,像太宗、真宗稱帝前都當過開封尹,除此之外其他人擔任開封最高行政長官稱開封知府或權開封知府。

包拯是在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十二月自龍圖閣直學士、刑部郎中、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知府出任尚書右司郎中、權開封知府。其中開封知府本身無官階,要想任此職一般要求待制(從四品)以上,而龍圖閣直學士為從三品,包拯的任命是符合慣例的。任職開封一年半,包拯於嘉祐三年六月改任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成為御史臺最高長官。

那麼,開封知府和丞相相差多遠呢?一般來說,如果仕途順利的話,要想成為宰相,先得當上六部尚書或者翰林學士(承旨),然後升參知政事一級,接著才能有機會成為宰相,但這每一步都要淘汰許多人,像范仲淹不都是止步於參知政事麼?

再來看下包拯前面和後面幾任開封知府的仕途。

包拯的前任是曾公亮,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及第,嘉祐元年八月以翰林學士兼侍讀、中書舍人、集英殿修撰出任權開封知府。十二月,升參知政事、給事中,包拯接任。嘉祐五年十一月升樞密使,六年閏八月拜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榮升次相(當時首相是韓琦),並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連任宰相,晚年支持王安石變法,遭舊黨抨擊。這是成功的例子,從開封知府到宰相的位置曾公亮用了五年。

再往前一任是王素,真宗朝宰相王旦子,天聖五年(1027年)進士及第,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以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權開封知府,至嘉祐元年八月改任龍圖閣學士、定州知州,神宗朝官至工部尚書退休。

包拯的下一任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天聖七年(1029年)進士及第,嘉祐三年(1058年)6月由翰林學士轉龍圖閣學士、權開封知府。不久再次擔任翰林學士,嘉祐五年(1060年)9月兼侍讀,11月升樞密副使,六年閏八月改參知政事,神宗朝反對變法外任地方。

包拯,天聖五年進士及第,與王素同榜,擔任御史中丞後,於嘉祐四年三月改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主管國家財政。六年四月,升給事中,正任三司使,19天后升樞密副使。七年五月病逝,追封禮部尚書。

綜上,開封知府一般可以在仕途上更進一步,但離宰相還有相當的差距。


閒語

很多戲劇演義中,鐵面無私的包拯是開封府尹,由於影視劇裡面包拯總是判案斷案,有的人就認為開封府尹就是最高法院院長。其實,包拯並沒有當過所謂的“開封府尹”,而是“權知開封府事”。開封府尹有特殊的政治地位,這是因為北宋的第二任皇帝趙匡義就曾經擔任過開封府尹這一個職位,所以,後來的開封府尹都是由嫡系皇族擔任。比如,皇帝的兄弟親王,皇帝的兒子,才有資格擔任開封府尹。一旦你擔任了開封府尹,就代表了你獲得了很高的政治榮譽。而包拯不是北宋的皇族,沒有皇族的身份,包拯是沒有資格擔任開封府尹這一個職位的。包拯擔任的是“權知開封府事”。權知就是代理的意思,包拯的職位相當於做了開封的市長。影視劇裡面,秦香蓮為了狀告負心漢狀元陳世美,千里迢迢的向包拯告狀。實際上,包拯做的這個開封府的代理是沒有權限管秦香蓮的案子的。第一,秦香蓮是外鄉人,不是開封人,包拯沒有管轄權。第二,陳世美是駙馬,已經具有皇族身份,包拯一個市長,一個五品的官員,是沒有權利去過問的。當然,陳世美案是虛構的。王丞相這個人也是虛構的,歷史上沒有這個人,而且南宋才有丞相的說法。如果真的是丞相這個級別,那就是一品大員,包拯雖然做過龍圖閣直學士,但品級並不高,根本無法與丞相這種級別對抗。打個比喻,包拯是校官,王丞相是將軍,校官可以去和將管一較高低嗎?至於一些演義裡面講包拯是“八府巡按”,其實這種官員管轄的區域和權限都非常小,根本就不入流。


懷疑探索者

一個是副國級,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另一個理論上是正部級,但實際上也是副國級,


身兼數職,相當於現在的國務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市長、市政法委書記(公安局、檢察院、人民法院一把手)、衛戌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還常常出任中央巡視組組長一職O(∩_∩)O……夠明確了吧╭(╯ε╰)╮



賬號尚未生效


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是正三品官。包拯在任開封府尹前是江寧府尹(從三品)後於嘉佑二年升任開封府尹(正三品)。 開封是首都,所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

開封府尹可不比丞相小,甚至比丞相還大,那是太子爺的位子,包拯從沒當過開封府尹,只權知開封府。

開封府尹大體上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北京市市委書記,宰相則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兩者相差最少一個級別。

實際上擔任開封府尹的親王只是掛名,並不管事,管事的是少尹或是臨時委派的官員(稱“權知開封府事”)。寇準、范仲淹、蔡襄、歐陽修、包拯、蘇軾、司馬光、宗澤等北宋名臣都權知過開封府。包拯從來沒有擔任過開封府尹,而是朝廷任命權知開封府,並授龍圖閣直學士,從三品官,相當於現在北京的代市長。所以相對於宰相的級別就更低了。


蓶懓黒咖啡

按照當時的編制,開封府尹是六品官職,而丞相可是一品大員,級別是無法比較的,一個是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兼公安局長,另一個是中央的副主席,隨時都在京城工作,但是權利可是相差太遠了,至於後來包拯又升為龍圖閣大學士,位居二品,但是權利也不大,也就是教育部長,和巡視組組長,有時候還會做個專員到地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