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再提速,官方調研聚焦五大領域


科創板再提速,官方調研聚焦五大領域


還未正式上線的科創板,已經令市場各方按捺不住熱切的情緒。短短一週內讓上海證券交易所兩次發聲闢謠,這在業界已經算是比較罕見的現象。

雖然科創板的設立已經得到確認,但上市有關標準以及投資門檻等細節均未落地。業內人士建議,科創板投資者的資金門檻不低於50萬元。有證券行業相關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公司一直處在對科創板密切關注的狀態,期待有關具體細則的出臺。

瞄準五大領域

近期的資本市場熱詞離不開“科創板”三個字,已有多家企業躍躍欲試。

據瞭解,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於11月20日前往部分金融機構,重點圍繞“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開展調研。

在調研中,李強指出,要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

重點領域,讓那些具有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企業真正脫穎而出。浦東新區要與上交所進一步深化合作,加快推動基地建設發展,努力把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打造成為培育孵化更多優質企業的重要平臺。

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2日,A股市場共有1704家公司IPO審核狀態為輔導備案登記,擔任保薦機構的券商逾90家。

據《證券時報》統計,進入輔導期的IPO項目中,科技型企業有729家。涉及的保薦機構有70餘家,其中,招商證券、廣發證券、國金證券、海通證券、民生證券、中信證券儲備的項目數量超過30家。

警惕概念炒作

科創板蓄勢待發拔動多家機構的敏感神經,尤其體現在創投領域。

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來,創投板塊區間平均漲幅超過80%,部分個股漲幅更是超過100%。但已經有多家創投領域的上市公司發佈風險提示稱,公司股價漲幅已經嚴重偏離基本面。

有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創投概念目前存在明顯炒作現象,部分公司藉著科創板的熱度,打著創投的幌子吸引散戶入場。

11月14日,上交所發佈公告稱,正加速推進科創板和註冊制試點的方案與制度設計,目前並無所謂的“首批掛牌企業名單”。同時,希望以投行為主要力量的市場各方充分挖掘、培育符合國家戰略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作為科創板未來上市的儲備資源,為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11月20日,有媒體報道稱,上交所科創板相關人士要求某創投機構推選50家左右行業排名靠前的企業,上交所將視情況對其進行重點調研。上交所針對此消息回應:上交所任何人員均未就報道內容徵詢過創投機構,該報道嚴重失實,上交所已採取相關措施以正視聽。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意義重大,吹響了新時代資本市場改革的號角,中國證監會和上交所對此高度重視。

上交所表示,近期創投概念股引發市場關注,各傳播平臺也頻頻出現掛牌企業的各類訊息,發佈者群體複雜。

上交所再次聲明,目前無所謂的“掛牌企業名單”,提醒各市場投資者不要盲目聽信網絡傳言,再出現未與上交所核實的不實報道,上交所將對發佈人追究責任。

具有深遠意義

眾多機構和業內人士都在猜測,科創板的上市進度、意義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究竟是什麼。

中金公司認為,科創板的推進速度可能會明顯快於此前的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這三個板塊從初期有設立意向到真正成立均經歷了至少兩年的時間)。上交所相關人士表示,科創板將爭取在明年上半年“見到成效”。結合此前中小板和創業板成立的經驗,預計成立初期會選擇一些典型性企業試點。

萬霽資管董事長牛春寶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註冊制是大勢所趨,科創板的註冊制是第一步。由於管理層擔憂註冊制對老股票的衝擊,所以選擇新推出科創板。既然是註冊制,管理層應該先行公佈上市標準,以後凡符合標準的均可上市。”

對於科創板的估值預測,中國人民銀行經濟師張學峰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應該隨著註冊制試點和板塊容量的增加而升高。近期出現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不大,趨勢是衝高回穩和呈結構漲跌。考慮到科技投資和實現技術產業化的週期規律,科創板塊的企穩要求高,投資回報率更新快。券商和投行要適應科創板塊的新特點,作出相應調整。”

中信建投證券表示,科創板將以註冊制試點形式推出,同時預期在定價機制、交易限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創新,對上市公司存在較大的吸引力。

東北證券相關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註冊制是市場定價,定價機制和國際接軌。科創板的參與者主要為機構,專業性更強,有利於價值發現和穩定價格,對海外企業的吸引力增強,高科技企業迴歸,能夠提升機構估值能力,增強A股的國際競爭力。

至於對資本市場的影響,聯訊證券認為,科創板設立將不僅僅侷限於服務國內創新型企業,可能還具備更加深遠的意義。

科創板在通過註冊制實現市場化的同時,可能還扮演了我國資本市場對外窗口這一重要角色。在實現和國際化接軌的註冊制的基礎上,科創板還可能吸引全球最優秀的科技型企業入駐,爭奪國際資本市場制高點,正式並軌國際化,以此繼續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和自由兌換。

(國際金融報記者 夏悅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