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廣東有過什麼名將嗎?

用戶5365055861572


筆者在此列舉7位:許崇智、陳炯明、蔡廷鍇、餘漢謀、薛嶽、吳奇偉、張發奎、葉挺。

1、許崇智,是民國元老級人物之一,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反清王朝和反袁世凱革命戰爭,也是孫中山最為倚重的臂膀,算是粵軍的創始人,之後一大批叱吒國內革命戰場的廣東籍將領均出自該軍。20世紀20年代中前期,孫中山在廣東成立大元帥府和廣州國民革命政府,許崇智擔任軍事部部長,主抓軍事,先後與滇、桂、直係軍閥作戰並取得勝利。後來在1925年的廖仲愷案件中,受同僚排擠被迫離開軍界,從此結束了輝煌一時的政治生涯。

2、蔡廷鍇,廣東羅定人,北伐名將之一。因為1932年1月28日率由粵軍一部發展起來的第19路軍大戰日軍而一舉成名。

3、餘漢謀,廣東高要人,曾官至國民革命軍戰區司令、陸軍總長之職。從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開始主政廣東,抗日戰爭中在廣東本土指揮三次粵北會戰,並大敗日軍,粉碎了日軍侵佔整個廣東的企圖。

4、薛嶽,廣東韶關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抗日戰爭期間擔任第九戰區司令,率部在華中堅持抗戰,扼守西南大後方的門戶——湖南。以萬家嶺之戰、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近十萬之眾而名揚天下。

5、吳奇偉,廣東大埔人,早年曾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中任職,北伐戰爭期間在汀泗橋之戰中一戰成名。抗日戰爭期間率部在華中一帶鬥爭,協助薛嶽在萬家嶺之戰中痛殲日軍。之後又先後擔任第六戰區副司令、江防軍司令,轉戰湘鄂,並扼守三峽。期間一度率部收復被日軍佔領並用作進攻重慶的跳板——宜昌。

6、張發奎,廣東韶關人。早年參加同盟會,也稱得上是國民黨元老級人物。北伐戰爭期間擔任由粵系部隊組建起來的第4軍軍長,率部從廣州一路打到武漢,立下赫赫戰功。抗日戰爭期間曾擔任第四戰區司令,因為在九江之戰中失利,從此逐漸從軍界淡出。

7、葉挺,廣東惠州人,早年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廣州國民政府北伐時在第4軍中任獨立團團長,立下赫赫戰功。1927年先後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稱得上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抗日戰爭中擔任新四軍軍長,在華中、華東敵後堅持抗戰,戰績頗豐。因為皖南事變被國民黨反動派扣押,從此結束了輝煌傳奇的一生。

總而言之,廣東這片華南沃土歷史上特別是在近代史上誕生過無數英勇善戰的精兵強將,為爭取近代中國民族獨立立下了彪炳千古的赫赫功勳!


大將軍威武8


孫中山先生是廣東人氏,是故對廣東同鄉有種異乎尋常的信任感,他逝世後留下的國民黨“四巨頭”全部是廣東籍,包括國府主席汪精衛、代理大元帥胡漢民、財政部長廖仲愷、軍事部長許崇智,結果廖仲愷被刺後,浙江人蔣介石在蘇聯顧問的支持下後來居上攫取了主要權力,確實出人意料,此間汪精衛責任最大。



孫中山組建大元帥府後,又從鄧鏗的粵軍第一師抽調三個營組建了大本營警衛團,以師參謀長、北伐名將陳可鈺為團長,三個營長就是號稱“粵軍三劍客”的一營薛嶽、二營葉挺、三營張發奎,都是民國時期名動天下的將領。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主管江西、湖北戰事,二級上將;張發奎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第二方面軍司令官等職,主管兩廣地區戰事,二級上將;葉挺將軍則被國共兩黨共同認可,出任新編第四軍軍長,陸軍中將,他們都為在抗擊外敵的民族戰爭做出了貢獻。



(李漢魂)

“建國粵軍”是孫中山最早依賴的地方武裝,因此在國民黨內地位超然,在黃埔系軍官成長起來之前,粵系軍隊有許多高級將領活躍在抗日戰場上,比較知名的有:

蔡廷鍇,畢業於廣東講武堂,第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奮起抗戰,逼得日軍三易主帥,是中國第一支整建制抵抗日軍侵略的部隊,東北軍少的就是這股子精神。

羅卓英,黃埔中央軍“土木系”靈魂人物,四大金剛之首,陳誠的保定軍校八期同學。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是經歷抗日大型會戰最多、任職戰區最多的高級將領。



(範漢傑)

吳奇偉,保定六期畢業,武漢會戰期間第九集團軍總司令,長江中下游“江防軍”總司令。

李漢魂,保定六期畢業,張發奎舊部 ,抗戰期間歷任第64軍軍長、第37軍團長和第35集團軍總司令,是“德安大捷”(萬家嶺)的主要功臣,別隻記得張靈甫。

餘漢謀,保定六期畢業,抗日戰爭時歷任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所部是在粵北與華南日軍對峙的主力。



(黃百韜)

其實,黃埔軍校第一期中廣東籍學員是各省中最多的,奇怪的是出類拔萃的很少。能令人印象深刻的有餘程萬、範漢傑、容有略、李鐵軍、鍾斌、李及蘭等人,範漢傑算是最後級別最高的,陸軍副總司令。

在我軍方面除大家比較熟悉的除葉劍英元帥之外,還有一位黃埔一期的廣東籍名將被忽略了,這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120師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的華北野戰軍第18兵團司令員、開國上將周士第,他的籍貫是民國時期的廣東樂會(現屬海南)。

(周士第)


度度狼gg


廣東自古人傑地靈,當然名將雲集。尤其是近現代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湧現出了諸如葉劍英,葉挺,張雲逸,周士第,薛嶽,張發奎,羅卓英,謝晉元,蔡廷鍇等一眾抗日名將,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葉劍英為開國元帥,張雲逸大將享受元帥待遇,葉挺如果活到建國授銜估計也是元帥。此外,薛嶽,張發奎,羅卓英都是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將星閃耀。



如果把時間再稍稍往前推移到明清,還有明朝最後的柱石,袁督師袁崇煥,廣東東莞人。他的死也基本宣告平遼無望,滿洲崛起,大明衰微。以及在甲午戰爭中殉國的北洋海軍管帶、番禺人鄧世昌。



另外,還有太平天國的名將,雖說可能有點爭議,比如廣州花都人天王洪秀全和南王馮雲山。但他們畢竟帶領農民軍從廣西一路殺了出來,被稱名將也未嘗不可。



近現代革命看湖南,也看廣東。廣東人特別是廣東名將在近現代革命史上寫就了極為重要的一頁。



司馬砸光


歷史中廣東名將無數,但是在這裡我們就不著重於整個歷史中的廣東名將了,因為這裡面的篇幅實在太過於龐大,根本無法一一詳細說明的原因,所以接下來我們就從近代史的角度去了解一下廣東歷史中的名將們。

餘程萬

餘程萬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廣東臺山人,在1924年孫中山創建了黃埔軍校後,他就通過輪番的考試考入了黃埔軍校的第一期之中,由此和這個近代史中的第一名軍校搭上了深遠關係。

在後來的混亂時局推動下,很多的黃埔軍校學生們都通過戰場中的歷練成為了主掌一方權勢的大將。

憑藉著餘程萬的能力,他原本是應該享受到這個時機推動的,但是因為他在畢業後選錯了發展方向、並沒有直接加入前線作戰的原因,所以在他前半段的人生髮展過程中,進步是非常緩慢的。

雖然相對於其他人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但是如果與他黃埔第一期的同學們相比的話,他卻可以說是已經成為了一個被遠遠拋在身後的吊車尾。

後來在餘程萬下定決心進入前線作戰的時候,雖然他的軍旅生涯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阻礙,但是卻因為錯過了最佳時機的原因,所以他就遭遇到了一個比較尷尬的處境。


後來他成為了他學弟王耀武的手下,這在那個極為資歷的國民政府軍隊內部,可以說得上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事情。

不過這些卻並沒有影響到餘程萬後來的壯闊事蹟,在抗戰中他率領軍隊參與了74軍所打的大大小小戰役。

在抗戰史中著名的常德保衛戰中,他更是與他手下的8000虎賁軍建立下了抗戰中的第一個守城輝煌。

雖然他所指揮的常德保衛戰並不如後來方先覺所指揮的衡陽保衛戰建立的功勞那麼大,但是在整個抗戰史中,卻也絕對是非常耀眼的。

葉劍英

葉劍英元帥出生在廣東的梅縣、是我軍的元老級人物,在55年的授銜中被授予元帥軍銜後,他更是擠身進入了我們開國十大元帥的名單中,由此在歷史上長久留名了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黃埔軍校剛創辦、在雙方還仍舊處於合作狀態中的時候,葉劍英元帥就曾經在黃埔軍校工作過一段時間,是當時黃埔軍校中的一名教官。

在後來的大決裂時期,葉劍英元帥堅定著自己的方向,由此進入了他後半生努力成就輝煌的過程中。

憑藉著種種的戰績,葉劍英後來成為了開國元帥。

薛嶽

薛嶽出生在廣東韶關市,曾經就讀過民國早期非常著名的軍校保定軍校。

在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他在歷史時機的推動下來到了孫中山身邊,最終憑藉著孫中山身邊警衛連連長的身份,被人們稱之為了三劍客之一,時刻守護著孫中山的安全。

薛嶽是一個極具軍事才華的人物,抗戰中,他在自己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位置中打下了不少的漂亮仗,長沙會戰中前三次成績斐然的長沙會戰就是在薛嶽統轄、主導下完成的。


因為在抗戰中建立下戰功比較龐大的原因,所以薛嶽後來被授予了一級上將的軍銜,在國民政府中,除了蔣介石那獨一無二的特級上將軍銜之外,一級上將就是所有軍人的最高成就以及榮耀。

以前屬於廣東籍的陳銘樞和陳濟棠

除了以上幾個人之外,接下來我們主要講兩個在民國時期屬於廣東籍而在現如今變成了廣西籍的將領,這二人就是民國中早期比較著名的將領陳銘樞和陳濟棠。

陳銘樞和陳濟棠都是曾經北伐鐵四軍的元老級人物,他們曾經都是鐵四軍靈魂級人物李濟深的手下干將。


不過在李濟深被蔣介石藉機擒拿下來後,他們卻憑藉著對蔣介石表露出的忠心獲得了蔣介石回應給他們的回報。

在蔣介石的回報下,他們成為了自李濟深之後掌握廣東最大權力的兩位軍政大佬。

後來陳銘樞的軍隊發展成了1932年淞滬抗戰中著名的19路軍,因為主要被蔣介石指派在外省打仗的原因,所以使得陳銘樞在面對陳濟棠的時候是有些束手束腳的。

而陳濟棠部下的軍隊則在後來發展成了八路軍(此八路非彼八路),雖然陳銘樞的19路軍也不亞於他的這支軍隊,但是因為他所掌握的這支軍隊是完完全全駐紮在廣東聽候他差遣的原因,所以他在更多時候掌握了主導權。


在這份無與倫比的優勢下,陳濟棠走到了當時廣東權力的最巔峰,在把陳銘樞驅逐出廣東後,成為了獨自掌握廣東大權的軍閥人物。

所以說這就是廣東近代史中比較知名的幾名將領,當然除了這幾名將領之外,廣東近代史中是必然還有著其他許多名將的,不過因為篇幅有限,我們這裡就不全部詳細介紹出來了,如果大家有所瞭解也可以分享一下。


孤客生


葉劍英廣東省梅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

中國優秀共產黨員,他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之一。

葉劍英元帥還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一位傑出領袖,他在無數次關鍵的時刻挺身而出,拯救了無數的生命。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葉挺廣東惠州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葉挺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在北伐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也是十分受蔣介石器重的一個軍事將領。

葉挺參與了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南昌起義打響了黨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為中國共產黨軍隊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南昌起義之後,葉挺又率軍南下,參加廣州起義,有了的打擊了當時企圖剿滅工農紅軍的國民黨反動派。

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北上抗日。但是很不幸的是,皖南事變中葉挺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

孫中山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人。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有國父之稱,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為偉大的人之一。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廣東的將領還有唐紹儀、丁昌、高先貴、何淵......。您還知道哪些,繼續補充。



漢史趣聞


1.袁崇煥。廣東東莞人,不過廣西人說他是廣西藤州人,爭英雄的家鄉,他也不是第一個了。明末抗清英雄。曾“憑堅城,用大炮”打贏了寧遠保衛戰,一代梟雄努爾哈赤受傷,加上氣憤不久身亡。後來被崇禎起用為薊遼督師,極大加強了明東北邊防。但是袁崇煥也有兩點失誤導致了他後來悲劇:一是給崇禎許諾“五年平遼”,二是擅殺皮島守將總兵毛文龍。這讓本來就生性多疑的崇禎疑慮重重,正好金人又使用反間計,加上清軍繞過袁崇煥防守的山海關從內蒙古進入中原直抵北京城下。使崇禎把這一切都認為是袁崇煥造成。最終袁崇煥被酷刑處死,“邊事益無人”了,屬於典型的自毀長城。

2.鄧世昌。廣東番禺人。1894年甲午戰爭抗日英雄。在黃海海戰中,任副將兼致遠艦艦長,放棄逃生機會,誓與敵人同歸於盡,不幸中魚雷犧牲。

3.葉挺。廣東惠陽人。我軍36名軍事家之一。北伐名將、抗日名將。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打了不少惡仗。1927年任南昌起義總指揮。全面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被國民黨當局扣押。1946年4月8日獲釋後在返回延安途中飛機失事遇難。

4.葉劍英。廣東梅州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開國元帥之一。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多次出任各個級別的參謀長,被稱為“參座”。1976年,他和華國鋒主席一起決策實施了重大行動,為國家,為人民立了大功。1986年病逝。

5.薛嶽。廣東韶關人。抗日名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當然也是紅軍時期長征路上圍追堵截的急先鋒。在長沙會戰中,創造了“天爐戰法”,殲滅日軍十萬。

6.張發奎。廣東韶關人。北伐名將、抗日名將。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第四軍軍長,有“鐵軍”之稱。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有“張發癲”的綽號。曾短時間任過國軍陸軍總司令。

下圖是葉挺



磨史作鏡


唐紹儀 民第任內閣總理  廖仲愷 惠州市 近代民主革命家  丁昌 梅州豐順 清朝洋務運主要物軍事家政治家  冼夫 高州 嶺南聖母、巾幗英雄第  孫山 山-翠亨 革命先行者  袁崇煥 東莞 抗金民族英雄  慧能 雲浮-新興 禪宗  梁啟超 江門-新 戊戌變(百維新)領袖  何淵 梅州 辛亥革命元、現代教育奠基、同盟嘉應州主盟  陳垣 江門-新 師  倫文敘 佛山黎衝 廣東第狀元  吳研 佛山-南海 《二十目睹怪現狀》作者  葉劍英 梅州-梅縣 十元帥推翻四幫結束文革  鄧世昌 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 民族英雄[46-47]  蔡廷鍇 羅定 十九路軍軍抗名  蔣光鼐 東莞 十九路軍總指揮抗名


仉仉看世界


1、葉劍英。

葉劍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 葉劍英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勳之一,是黨、國家和軍隊的一位傑出領袖,他在九十年的生命歷程中,在無數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拯救了無數的生命,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2、葉挺。

葉挺,生於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逝世,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3、薛嶽。

薛嶽(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嶽,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客家人。薛嶽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勳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

4、鄧龍光。

鄧龍光(1896—1979),別號劍泉。1936年1月授陸軍中將,廣東抗日十大名將之一,茂名人。投筆從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步科畢業,參加東征和北伐。1923年起任粵軍第3師6旅11團中校團副、上校團長,國民革命軍第4軍教導1師副師長、師長,第12師師長,第1集團軍艦隊副司令、獨立第4師師長,第9師師長。任第4軍副軍長兼156師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任第83軍軍長,第29軍團副軍團長,第35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後,任陸軍第2方面軍副司令長官,廣州行轅第一副主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49年赴臺灣,1979年2月逝世。

5、吳奇偉。

吳奇偉(1891—1953),字晴雲,號梧生。廣東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19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1期畢業。北伐戰爭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三十六團參謀長、第三十四團團長、第十二師師長、第四軍軍長。1937年率部參加八一三淞滬會戰。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第四戰區副司令長官、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兼長江上游江防軍總司令,在湘、鄂、粵對日作戰。

6、黃琪翔。

黃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廣東梅縣人。中國民主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北伐、抗戰時名將。1931年起為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第三黨)領導人。抗戰時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獲授青天白日勳章。

7、李漢魂。

李漢魂(1894—1987),字伯豪,漢族,廣東吳川人。1919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畢業。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歷任軍長、軍團長、集團軍總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抗戰勝利後,遊歷考察歐洲、拉丁美洲等二十多個國家,1949年春去臺灣,出任臺灣當局總統府上將參謀長,後任內政部部長。

8、餘漢謀。

餘漢謀(1896—1981),字幄奇,漢族,廣東高要人。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曾任陸軍總司令,並一度主政廣東。最後官至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陸軍一級上將。曾被選為國民黨第四、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9、張發奎。

張發奎(1896—1980),又名逸斌,字向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9月2日出生於廣東韶關始興縣,客家人,香港崇正總會名譽會長。1912年考入廣東陸軍小學,參加中國同盟會。1925年冬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12師師長,次年參加北伐戰爭,在攻佔汀泗橋、武昌城等作戰中,因有戰功升任被譽為鐵軍的第四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集團軍總司令、兵團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方面軍司令官等職,率部參加過淞滬、武漢、崑崙關等戰役,被授予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是著名的抗日名將。

10、蔡廷楷。

蔡廷鍇,字賢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於廣東羅定,畢業於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19路軍上將總司令,1968年4月25日逝世。蔡廷鍇憑過人的戰功,率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後奮起抗擊日軍,致使日軍侵佔上海的陰謀終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東北不抵抗之後,中國還是有一批能打和熱血的軍人。後參與領導福建事變,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和紅軍簽訂了《反蔣抗日的初步協定》,1934年1月因內部瓦解而失敗。抗日中一度復出,因無兵而沒有大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1、陳炯明。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憲政、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武昌起義後,陳炯明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1911年11月9日廣東“和平光復”後不久,任廣東副都督,後為代理都督。1912年4月,任廣東總綏靖經略,後任廣東護軍使。1913年6月繼任廣東都督,7月18日宣佈廣東獨立討袁。

12、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原籍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廣州市海珠區),清末海軍傑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諡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13、方耀。

方耀(1834—1891年),又名方輝、方照軒,普寧縣洪陽西村(今廣東省普寧市洪陽鎮)人。出身行伍,以剿太平軍發跡,官至廣東水師提督。清咸豐元年(1851年),在父親方源率領的鄉團中當副官。六年,回普寧募集鄉勇1000餘人,馳救被太平軍興王陳金缸圍困的父親,初顯聲名。後投清軍,與太平軍作戰,從把總升為都司,賜號展勇巴圖魯,晉參將。十一年,在高州大敗陳金缸。

14、麥賢得。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人,1945年出生在一個船民家庭。1964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伍後到廣東虎門沙角海軍聯合學校學習。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學習非常刻苦。星期天、節假日,躲到山頂上,鑽研機電原理熟悉術語數據。學習政治理論,學習毛澤東著作,以董存瑞、黃繼光、雷鋒等為榜樣,嚴格要求自己,思想覺悟和業務水平提高很快。畢業後,被分配到海軍護衛艇第41大隊4中隊611號護衛艇上,當了一名機電兵。 中共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鬥英雄,海軍基地某部副司令員、大校(准將),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15、洪宣嬌。

洪宣嬌,廣東花縣(今花都區)福源水村人。原名楊雲嬌,洪秀全因其為“天父”之女,認為妹,改名洪宣嬌,蕭朝貴之妻,生卒年不詳。在太平天國的創建及成長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是洪秀全和蕭朝貴的得力助手。據野史記載,她還參與了天京事變。作為太平天國一方最出名的女將之一,她也是中國歷史上眾多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之一。

16、馮雲山。

馮雲山(約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後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是拜上帝會的始創人之一,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1852年6月太平軍路經蓑衣渡時,馮被埋伏於此的清軍江忠源部炮火命中,傷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歲。

17、蘇三娘。

蘇三娘,生卒年不詳,太平天國女將。本姓馮,名玉娘,高州人氏。道光初年出生於農家,練就一身好武藝。常到廣西玉林、北海一帶謀生。十幾歲便嫁給靈山縣的商人蘇三,故人稱她為蘇三娘。

18、袁崇煥。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漢族廣府人,民族英雄,抗清名將,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並聲稱自己可以五年復遼,赴任後持尚方寶劍將東江毛文龍設計殺害。袁崇煥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皇帝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磔刑。

19、翁萬達。

翁萬達(1498年—1552年),字仁夫,號東涯。明朝中期名將、詩人。潮州府揭陽人(今汕頭市金平區鮀浦一帶)。翁萬達出身寒門,為嘉靖五年(1526年)進士。歷任廣西梧州府知府,陝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銜巡撫陝西,兵部右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軍務兼莉糧餉,左副都御史、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曾參與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亂,後期統理北方邊防,抗擊蒙古俺答汗侵擾,統邊五六年間,屢立戰功。又修築大同宣府間長城800餘里,烽堠300餘座,使邊境得以安定。後三罷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於回鄉途中。明穆宗時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敏”。

20、蔣光鼐。

蔣光鼐(1888—1967),字憬然,廣東東莞虎門人,是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將,民革卓越領導人和創始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領導人。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中原大戰。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兼淞滬警備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領十九路軍抗擊日軍的侵略。1949年,開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又歷任中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等職務。1967年6月8日病逝於北京。蔣光鼐的骨灰先存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1997年與蔡廷鍇一同遷葬於廣州19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陵園將軍墓。

此外,還有許崇智、羅卓英、林德鏞、楊石魂、方方、翁照垣等等,很多的。


林岱基


羅定人從來不跟別人說我是雲浮人,因為羅定比雲浮還好


加米MI


廣東在近現代以來人才輩出,文武兼資。而且因為廣東處於沿海地帶,較早接觸到世界風潮,兼以性格普遍低調、剋制,所以出儒將的概率更多。往往都是一手長纓縛蒼龍,一手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眾所周知,廣東近現代實在將星如雲,在國家危亡之際展現了極大的民族氣節,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

限於篇幅,也是因為才能確實有限,只挑重點來說吧,實在感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若說近現代名將,我以為第一當首推鄧公世昌。甲午海戰大家都知之甚詳,就不再囉嗦了。在敵強我弱的嚴峻關頭裡,鄧世昌展現了極大的民族氣節和勇氣,誓與軍艦共存亡!壯哉!悲哉!鄧世昌可以為近現代廣東第一名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日本發動淞滬會戰後,國民政府軍隊死傷慘重。為保存有生力量,謝晉元團長奉命帶團部五百人(對外自稱八百子弟兵)堅守四行倉庫,掩護友軍撤退。謝晉元不負國、民所望,順利完成任務,從容退入租界。令人扼腕的是沒有倒在戰場上的謝團長卻在後來的一次閱兵中慘遭漢奸暗殺。謝晉元身後,毛主席贊他為民族典型,蔣先生贊他精忠貫日。兩黨皆為其舉辦追悼會,極盡哀榮。

接下來我們談談薛嶽、葉挺、張發奎、葉劍英。湊巧的是這四位都曾追隨孫中山先生,

更湊巧的是這四位都是客家人。其中薛張兩位是韶關客家人,葉挺是惠州客家人,而葉劍英是梅州客家人。在這四位追隨孫先生之初,依次任警衛團一、二、三營長,葉劍英是海軍陸戰隊營長。

薛嶽在抗日時發動長沙會戰,用天爐戰法一舉殲滅十萬日軍。功德無量,後來享壽103歲,可謂福澤深厚。

葉挺北伐時一馬當先,馳騁疆場,當時他的部隊號稱鐵軍。後來的事件相信大家都清楚,不再細說。

張發奎曾主持一省戎機,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粵北會戰,在抗日戰爭中貢獻極大。

葉劍英葉帥就不用介紹了,英名早已遠播。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長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壯哉!廣東!歸去來兮!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