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6個地級市就歷史文化方面進行排名,該怎麼排?

亳州武平衛指揮使


第1名:合肥市 是安徽省省會,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 ,皖江城市帶核心城市之一 ,也是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製造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第2名:蕪湖市,安徽省地級市、雙核城市。是國務院批准確定的長三角大城市、華東地區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安徽創客之城,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第3名:阜陽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位居豫皖城市群、華東經濟圈、大京九經濟帶的結合部,長三角經濟圈的直接輻射區,中原經濟區門戶城市。是東部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過渡帶,是安徽三大樞紐之一。

第4名:馬鞍山市,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馬鞍山港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皖江第一港口,是中國重要的鋼鐵流通基地,馬鞍山鄭蒲港繼上海、南京兩個深水港後,長江最後一個萬噸級深水岸線碼頭。

第5名: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有著“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之稱,是皖西南區域中心城市,皖贛鄂三省交界處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軍事戰略要地。長三角城市群主要成員之一,長江經濟帶通關一體化核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

第6名:蚌埠市,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京滬鐵路和淮南鐵路交匯點,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同時也是京滬高鐵、京福高鐵、哈滬高鐵、京臺高鐵的交匯點 。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稱。

第7名:滁州市,是安徽省省轄市,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皖東區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

第8名:宿州市,安徽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原經濟區重要節點,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城市,安徽區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樞紐。

第9名:亳州市,安徽省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長三角經濟圈的直接輻射區、中原經濟區成員城市 、安徽省域交匯中心城市之一。享有藥都的美譽,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

第10名:銅陵市,安徽省轄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是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2016年6月,國務院批覆,國家發改委網站全文發佈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銅陵入選並納入其中。

第11名:六安市,位於安徽省西部。為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安徽省會經濟圈合肥經濟圈的副中心城市,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素有“白鵝王國、羽絨之都”美譽,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羽絨原產地和集散地。

第12名:宣城市,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翼,是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和資本轉移的前沿陣地,皖蘇浙交匯區域中心城市,東南沿海溝通內地的重要通道。

第13名:淮南,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中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務院1984年13個較大城市之一。

第14名:淮北市,安徽省地級市,安徽省東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能源城市。是“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第15名:池州市,安徽省地級市,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核心區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華山所在地。

第16名:黃山,安徽省地級市,被稱為“三省通衢”,徽劇是京劇的前身,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境內的黃山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為世界文化遺產。


倉央嘉措道歌


安徽城市的歷史文化很多的!大概總結一下吧,這個排名不分先後

16:黃山市地處皖南山區,歷史悠久,遠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紀,我國母系氏族社會的後期,人類就已經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山區勞動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時期,這裡就居住著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實行郡縣制,這裡為會稽郡屬地。南朝時開始設置新安郡,郡府搬遷又始終未離開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稱新安,其源蓋出於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詔改為徽州。關於徽州名稱的起源,一說因其境內有徽嶺、徽水、大徽村等,州則因地得名;另一說趙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對這一地區的失而復得。此二說並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歷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時候,就是摘取安慶、徽州二府首字作為省名的。徽派文化底蘊豐富,內涵深廣,是我國三大區域文化(藏學、敦煌學、徽學)之一,涵蓋了哲、經、史、醫、科、藝諸多領域。黃山市位於皖浙贛三省結合部,群山環抱之中,古代徽州歷來有“山深不偏遠,地少士商多”之說。每當中原戰亂之秋,這裡就成了藏龍臥虎之地,它既是亂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寶庫。古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十家之村,不廢誦讀”,因此歷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燦若繁星。《辭海》的單列條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國各州府之首。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中進士542人,舉人多達1513人,“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並不鮮見。明清時代徽商稱雄商界長達二、三百年,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徽商賈而好儒,“官、賈、儒”三位一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徽州文化,歷史上各種人才應運而生,學術研究異彩紛呈。例如,活字印刷術創始人畢昇,宋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軍機大臣許國(歷仕明嘉靖、隆慶、萬曆)、曹振鏞(歷仕清乾隆、嘉慶、道光),富可敵國的大鹽商鮑漱芳,著名戲劇家汪道昆,醫學家汪機、汪昂,徽墨、歙硯高手李廷、李少微,新安畫派的創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漸江、黃賓虹,哲學家戴震,理財家王茂蔭(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唯一中國人),珠算大師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學者有陶行知、胡適,音樂家張曙,還有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鄭復光,孫中山元帥府秘書長、近代法學家徐謙等,都是徽州人。同時,由徽商興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硯、徽派建築、徽雕、徽刻、徽劇、徽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現已發現地面文物4900多處,其中列入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的45處。直至今日,黃山大地上仍遍佈古橋、古塔、古亭閣、古宗祠、古牌坊,猶如一座天然的歷史大博物館!

15:池州,位於安徽省西南部,池州素有“中國戲劇活化石”貴池儺戲、“京劇鼻祖”青陽腔和東至花燈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源遠流長的佛文化、茶文化。池州歷史悠久。早在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方熱土上繁衍生息,並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周朝時,池州為揚州之屬。秦統一中國後,區境大部屬揚州之鄣郡。西漢元封二年置石城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設州置府,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的歷史。

池州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衝,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熱土。它東鄰金陵,西眺匡廬,北濱長江,南接徽杭。八百里皖江迴旋激盪,數千年文脈綿延承傳,吳儂軟語、三楚情思、中原雄風在這裡融匯流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薈萃交融。獨特的地理位置,久遠的文明歷史,形成了池州深厚而獨具風韻的地域文化。

池州的靈山秀水,哺育了池州雋永靈秀的詩文化。“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薩都剌《重過九華山》),池州素有“千載詩人地”的美譽。唐代大詩人李白三上九華、五遊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讚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飛、朱熹、陸游、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就是梁昭明 太子蕭統奉命召集翰林學士,在池編輯並刻版印刷的

以地藏精神為內核的九華山佛教文化個 性突出,地域性強。作為國際性佛教道場,九華山既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又是國家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菸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九華山具有一千六百多年的佛教歷史,靈山與聖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佛、儒、道高度融合,宗教習俗與民間風俗和諧共生。地藏信仰是九華山佛文化形成之源,“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信仰從古印度傳到中國,從佛經中菩薩到真人金地藏,在九華山這塊淨土上弘揚和輻射,最終形成了理念高尚、個性突出和系統完整的九華山佛教文化。

池州戲曲文化古樸、完整,地位突出。池州是中國儺戲之鄉,被譽為“戲曲活化石”的池州儺戲、“徽池雅調”青陽腔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為“中國戲曲的百科全書” 石臺目連戲和黃梅戲姐妹腔的文南詞名列省級文化遺產。

14:淮北,位於安徽省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

淮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運河故里、能源之都、中國酒鄉。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早期,人類就在此繁衍生息。約4000年前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在現淮北市市府所在地相山建城。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商湯十一世祖相土曾遷都於此,相山、相城由此得名。春秋(公元前588-576年)時期,宋國共公為避水患,經睢陽遷都於相。戰國時屬楚國。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置相縣,屬泗水郡,郡治相縣。同時,置輊縣(今濉溪臨渙),屬泗水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改泗水郡為沛郡,轄37縣,治所在相縣。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沛郡改稱沛國。宣帝地節九年(公元前69年),曾改為彭城郡,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複稱沛郡,並置竹縣,屬沛郡。三國(220-265年)時,相縣初屬沛國,後屬汝陰郡。西晉(265-316年)時,復置沛國,國都在相縣。南北朝(421-528年)初期,相縣歸劉宋,屬徐州沛郡(郡治在蕭縣),不久相縣、銍縣相繼入北魏。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廢相縣為相城鄉,併入符離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市境分屬安徽省宿縣和江蘇省蕭縣。1948年11月,市境解放。1949年6月,市境分屬華東局皖北行政公署宿縣和蕭縣。1953年2月,市境分屬濉溪縣和蕭縣。1960年4月,建立濉溪市。1971年4月,更為淮北市(因地處淮河北,與淮南相對,故名)。1977年2月,宿縣地區所轄濉溪縣劃歸淮北市管轄。 淮北市的民間美術有剪紙、泥塑、扎花、刺繡等。地方戲曲當推淮北梆子戲、泗洲戲、花鼓戲、淮北琴書等。還有腰鼓、獅子舞、龍燈、竹馬、旱船、大頭舞等民間舞蹈。 淮北市不僅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更是人傑地靈,名人輩出。春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秦相蹇叔,孔子七十二弟子顓孫子張,兩漢之交的大哲學家、法學家桓潭,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著名文學家、音樂家嵇康、劉伶,南北朝藝術家戴逵父子,“二十四孝子”蔡順,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張果老,現代雕塑大師劉開渠等,都出生在這片熱土。

13:淮南,位於安徽省中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鬥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

12:宣城,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江南通都大邑、江南魚米之鄉、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宣城自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路所在地,范曄、謝脁、沈括、文天祥等先後任宣城太守。

宣城也是詩人梅堯臣、數學家梅文鼎、紅頂商人胡雪巖、新文化運動旗手胡適、徽墨名家胡開文、學者吳組緗、書法家吳玉如、書畫家吳作人的故鄉。

宣城境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眾多的人文遺蹟,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的讚辭,更因謝脁、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所轄績溪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1:銅陵市,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

銅陵因銅得名、以銅而興,素有“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之稱。是中華民族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迄今為止江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我國著名的古代採銅、冶銅基地。金牛洞古採礦遺址的發掘,撩開了銅文化神秘的面紗。銅陵市是中華民族青銅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銅採冶歷史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銅都”之稱。銅陵市地處安徽省南部的長江下游南岸,氣候溼潤,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東漢時期,隨著採、冶銅業的繁榮和發展,朝廷在此設置“銅官”監管銅業,銅官山由此得名,銅業亦日益興盛,至唐宋已達鼎盛時期。對當時壯觀得冶銅場面,李白寫詩讚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郝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與李白詩互為印證的是宋代梅堯臣的一首採礦詩:“碧礦不出土,青山鑿不休;青山鑿不休,坐令鬼神愁”。銅陵地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僅銅陵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各類青銅器文物就達1400件之多。悠久燦爛的銅文化是銅陵的寶貴文化遺產!

10:亳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亳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原經濟區成員城市、是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中心和價格形成中心。 亳州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無數燦若星辰的風流人物,英雄豪傑、文人墨客。亳州擁有眾多的世界之最、中國之最,其中包括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等多項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之最、世界之最。亳州載入中國《歷史名人大辭典》的就有近百人:不為人知的姬俊(即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有一代聖君商湯;道家學說的創造人、思想家先賢老子,道家學說的傳承與發揚人、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有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的一梟雄曹操;有中醫外科鼻祖華佗;有“天資文藻,博文強識”的魏文帝曹丕;有出口成章、七步成詩的曹植;有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建安七子”;有在軍事上震古爍今的張良、曹仁、曹洪、夏侯淵、許褚等;還有代父從軍的孝烈將軍花木蘭;有中國道教上聲益極高,被宋太祖稱為“希夷先生”的陳摶,此外唐代著名憫農詩人李紳,畫家曹霸,《牡丹史》的作者薛鳳翔,清代大書法家梁巘(yǎn),也都出生在亳州。亳州有著“天下道文化中心 世界中醫藥養生之都”

9:六安,位於安徽省西部,處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西翼。在新石器時代,六安就有人類活動。堯舜禹時,這裡是偃姓皋陶部族活動和聚居地,“皋陶卒,葬之於六(lù)。禹封其少子於六,以奉其祀”。夏屬皋陶後裔封地——英(今金寨、霍邱境)、六(今六安市北) 故六安城又稱皋城。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後屬英、六、舒蓼、舒鳩、舒庸等侯國。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先後隸屬吳、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都壽春(今壽縣城),稱郢,後亡於秦。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屬衡山郡,置潛縣,其餘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楚漢相爭,項羽(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市北西古城)。漢高祖三年(前204年)英布叛楚投漢。西漢行郡國制,初屬衡山國和淮南國。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徒都壽春。今地區轄地,先屬九江國,後屈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封劉安、劉勃、劉賜等三人為淮南、衡山、廬江王。今壽縣和六安北屬淮南國,金寨、六安、霍山、霍邱屬衡山國,舒城縣屬廬江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淮南王安、衡山王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元狩二年武帝取衡山國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兼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始。近代的108位開國將軍就不用說了!

8:宿州,隸屬於安徽省,簡稱“蘄”,別稱蘄城、宿城。是“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組群”成員城市。位於安徽省東北部,襟連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門,早在五千年前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宿州市境內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又有宿國、蕭國、徐國等小諸侯國,秦漢設立蘄縣。隋大業年間,通濟渠(汴水)開通,古城宿州隨著汴水漕運的興盛逐步發展起來。唐憲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餘年間,宿州一直是歷代州府的治所,史稱這裡“扼汴水咽喉,當南北要衝”為“百戰之道”。秦末,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在宿州揭竿而起。楚漢相爭,垓下之戰,霸王別姬在此發生,南宋時期,這裡又是張浚、韓世忠抵禦外侮、抗擊金兵的“戎馬之郊”。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四師在宿州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解放戰爭時期,劉、鄧、陳、粟指揮的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在宿州開闢了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扭轉了內戰的形勢,奠定了渡江戰役的勝敗!

7:蚌埠,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蚌埠歷史文化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相傳,塗山一帶曾是原始社會後期塗山氏聚居的地方。塗山腳下的禹會村,據說是當年治水英雄大禹大會諸候之地。至今這裡仍流傳著大禹治水三楚人抱璞石-卞和洞。

  過家門而不入的許多動人事蹟。荊山的卞和得到和氏璧,為獻與楚王,竟歷經三朝,被削雙足,可歌可泣。同時,因蚌埠北為淮河衝擊平原,南為低山丘陵,淮河一天然屏障橫貫中間, 成為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西漢初年,楚漢相爭的決勝戰役垓下之戰就發生在固鎮縣的濠城集,這裡至今仍流傳著霸王別姬、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傳說故事。蚌埠東郊的曹山,據說因三國進曹操曾駐兵於此而得名。東魯山、西魯山則是同時代魯肅屯兵處。到了南宋,淮河成了抗金前沿陣地,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這裡留下著名詩篇。元末朱元璋在濠州(今鳳陽)起兵後,其子朱沐英也曾在蚌埠市區東郊錐子山練兵,至今山上仍有當年點將臺、飲水池等遺蹟。明代開國元勳湯和葬於曹山南麓,其墓"東甌王墓"現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秀麗的風景和便利的交通,曾吸引過無數文人騷客流連忘返。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梅堯臣等都在此留有詩作。在近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宋玉琳、程良又成為蚌埠人民的驕傲。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世界十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又稱蚌埠會戰)就發生在這一代。

歷史名山,兵家要地,帝王之鄉,人傑地靈,是蚌埠最鮮明的文化特色。這座興起於上世紀初津浦鐵路通車、被稱為"火車拖來的城市"的城市其實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禹文化、花鼓燈藝術、雙墩古人類文化等領銜的國家級、世界級文化資源集中在此,一代風騷的帝王文化、享譽世界的民間文化、與代表人類古代文明成就的遠古文化和諧共生,在全國範圍來看,都是極其少見而珍貴的。

帝王故里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的第一個朝代,它的締造者禹和啟皆出自以塗山為中心的蚌埠地區。在這裡,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最後一個首領大禹結婚、生子、會諸侯,開啟了中國奴隸社會的大幕。

蚌埠是漢高祖劉邦決戰項羽成就帝業的歷史重地。在蚌埠市固鎮縣壕城境內的垓下遺址(史稱霸王城),楚漢兩方決一死戰,霸王敗走烏江,劉邦掌控中原,譜寫出一段偉大的歷史

6:滁州,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南京市江北門戶,國家級皖江示範區北翼城市,皖東區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區重要的樞紐城市。自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建置以來,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吳頭楚尾”的地理位置,華夏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註定了滁州文化的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歷史文化形態:遺址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生息繁衍,何郢遺址、卜家墩遺址、石樑古城遺址、鍾離城遺址、東城遺址等展示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帝王文化:秦始皇巡遊天下,留下秦皇塘和皇(黃)道山。晉元帝駐蹕琅琊山。梁武帝讀書南譙城(全椒梁王城)。宋太祖激戰清流關,宋仁宗建皇家紀念建築端命殿。明太祖朱元璋敢為天下先,古滁州成龍興之地,鳳陽皇陵、明中都城、龍興寺、柏子龍湫、回龍橋、皇(黃)慶圩留下幾多遺存。名人文化:李幼卿、李德裕、李紳、韋應物、王禹偁、歐陽修、張方平、辛棄疾、王陽明等名宦駐滁施政,或構亭建寺、修園築池;或吟詩作賦、刻石題額,留下以《醉翁亭記》為代表的璀璨華章。魯肅、董槐、朱壽昌、郭子興、徐達、李善長、沐英、藍玉、戚繼光、胡松、宣鼎、王貞儀、吳敬梓、戴蘭芬、吳棠、章益、杭立武、呂彥直等學有成就的仁人志士,用各自的人生經歷為家鄉熱土增光添彩。山水文化:琅琊山、皇甫山、浮山、韭山洞、女山湖、碧雲湖、高郵湖、花園湖等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文化。宗教文化:琅琊寺、龍山寺、禪窟寺、龍興寺、尊勝禪院、神山寺、護國寺等一批宗教寺廟,憨山大師、皓清和尚、達修主持等宗教人士留下了特殊的影響。紅色文化:瓦屋薛、抗大八分校、半塔烈士陵園、藕塘烈士陵園、王小廟無名烈士墓等歷史遺存記錄著以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為代表的革命鬥爭歷史。民間民俗文化:鳳陽花鼓、鳳畫、天官畫、洪山戲、走太平民俗等折射出滁州歷史文化的民間特色。

5:阜陽隸屬安徽省,簡稱阜,別名潁州、汝陰、順昌,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西北部與河南省周口市,西與河南新蔡縣相鄰,西南部與河南信陽市接壤,北部、東北部與亳州市毗鄰,東部與淮南市相連,南部與六安市隔淮河相望,是安徽人口第一大市和全國5個千萬人口地級市之一,阜陽市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歷史上以潁州(今阜陽市區)為中心的南部開發較早。西周以後,在今阜陽境內即建立了媯姓的鬍子國,臨泉境內的沈子國,潁上境內的慎等。春秋戰國時,又出現了太和原牆的原陽,倪邱的新,臨泉的寢等縣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漸形成。秦代始置汝陰縣,漢屬汝南郡。三國魏置陰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潁州,隋設汝陰郡,唐設潁州,宋設順昌府,元屬汝寧府,明屬鳳陽府。清為潁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潁州更名阜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立阜陽地區專員公署,下轄八縣一個行政辦事處。 

  北部以亳州市為中心的區域,同樣經歷了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商代為都城,“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譙縣、領有今亳州境內的譙、城父,屬泗水郡,漢屬沛郡,東漢屬沛國,三 國設譙都,東晉屬譙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復置譙郡,唐置譙郡,宋歸淮南東路,元置歸德府,明降州為縣,後復升為州,清屬潁州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亳州為阜陽地區下轄一個縣,稱亳縣。一九八六年始改縣為市,稱亳州市,仍歸屬阜陽地區。

 歷史上潁、亳兩州南北相望,隨著封建政權更迭,而隸屬不一,形成了兩個既互相聯繫又相對獨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潁、亳二州首次併為統一版圖,“省譙縣入亳州,尋降亳州的亳縣,屬潁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縣復升為州,與潁州為潁州府,又降亳州為亳縣,正式納入潁州管轄之內,形成了東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廣大地域。不僅包括今阜陽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區霍丘縣的大部分地界。1998年2月,亳州市從阜陽市劃出,由省直轄。2000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亳州市、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劃歸亳州市管轄。目前,阜陽市轄界首市和太和、臨泉、潁上、阜南四縣及潁州、潁泉、潁東三。

4: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被中國城市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城市”之一。安慶曆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裡。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樸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勳”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3:馬鞍山,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準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佈局,可以初步判斷這裡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 經過鑑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準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孟府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臺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

2:蕪湖,簡稱“蕪”,別稱江城,坐落安徽東南,安徽省雙核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長三角大城市

是華東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全國綜合交通樞紐。

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鷀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闢蕪湖為對外通商口岸。1877年起,蕪湖逐漸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由於位置優越、商業鼎盛,歷史上曾被譽為“皖之中堅”、“長江巨埠”。

蕪湖歷史悠久,古來即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是長江流域重要的商埠城市。舊石器時代文物以及古銅冶煉遺址證明,古代蕪湖的冶金和製造工業技術水平就十分發達。 明代的紡織業已形成相當規模,有“織造尚淞江,漿染尚蕪湖”的記載。近代蕪湖是全國四大米市之一,晚清時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是長江下游地區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十分豐厚,例如繁昌縣“人字洞”,是古人類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引起世界矚目。繁昌柯家村古窯址,繁昌平鋪鄉“萬牛墩”和南陵吳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祥地之一。

歷史文化資源更是十分豐厚,例如繁昌縣“人字洞”,是古人類考古學上的重大發現,引起世界矚目。繁昌柯家村古窯址,繁昌平鋪鄉“萬牛墩”和南陵吳越土墩墓,南陵大工山銅礦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合肥,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合肥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具有“淮合肥包公祠清風閣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里”聞名於世。合肥之名,最早出現在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秦漢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縣”,屬九江郡。東漢劉秀升合肥為侯國,三國時為揚州治所,三國時魏將張遼大敗孫權十萬大軍的逍遙津戰役,即發生在這裡。明清時為廬州府治,故又別稱為“廬州”。自東漢末以來,合肥數為州郡治所,一直是江淮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和軍事重鎮。合肥解放後由縣設市,三年後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於合肥市。


悠悠阿飛


安徽省16個地市的歷史文化排名應該是這樣:1、安慶,2、徽州(黃山)(安徽省的名稱怎麼來的,請腦補),3、滁州,4、合肥、5、蕪湖,6、宣城,7、亳州,8、阜陽,9、蚌埠,10、六安,11、宿州,12、池州,13、馬鞍山,14、淮南,15、淮北,14、銅陵。


菱湖夜月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總共134座城市,分佈在安徽有亳州市,歙縣,壽縣,安慶市,績溪縣。個人覺得排名應該為黃山市,安慶市


霸都快訊


就歷史文化方面排名,首先分類,有歷史底蘊的一類,近現代後建市的又一類。

一類A:黃山、安慶、合肥、宣城

安徽二地及南宣北合

一類B:池州、六安、滁州、阜陽、亳州、宿州

古代各個州治

二類A:蕪湖、蚌埠

民國時就建市了!

二類B:

淮南、銅陵、馬鞍山、淮北


溫潤如


第一蚌埠 大禹治水 在懷遠塗山開天下諸侯大會分九州鑄九鼎 這是全國公認的華夏文明的開始 第二是亳州 老子故里 中藥之都中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第三馬鞍山 東晉衣冠南渡後 馬鞍山做為南京的南大門 為歷朝江南政權所重視 也曾經是南豫州的省會 第四安慶 近代安徽省會第五蕪湖 中英煙臺條約後 從太平府分離 開埠 成為長江四大米市 重要港口城市 第六合肥 現在的安徽省會


博浪的水手


2018中國文化競爭力十佳城市排行榜:1、北京,2、杭州,3、南京,4、西安,5、洛陽,6、撫州,7、嘉興,8、濟寧,9、安慶,10、晉城。


2211ab


其他的不說我只知道,以前都這這麼說合老大,蚌老二


狗比人忠160803806


2018中國文化競爭力十佳城市排行榜:1、北京,2、杭州,3、南京,4、西安,5、洛陽,6、撫州,7、嘉興,8、濟寧,9、安慶,10、晉城。


羅馬森


安徽省,簡稱晥,因現潛山縣境內古晥國而稱晥,因安慶府和徽州府而稱安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