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禪,zen?還是chan?

前 言:

在漢傳佛教中,“禪”有著最為廣泛的接受度。國際上對漢傳佛教的瞭解從“禪”開始,國內對佛教的接納往往從“禪”的層面切入。“禪”因其普被眾生的特點而受到不同人群和文明的歡迎,但人們也對禪始終抱有一含糊不清的認識甚至曲解。

今天,要想完整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範圍內“禪”的意蘊,就不能僅僅側重禪文化和禪學的研究模式,而要深入原汁原味的禪宗。同樣,在國際化的視野下,急需把Zen所代表的“禪”的理解還原成為中國的“禪(chan)”的理解,甚至需要更積極地去確立中國的“禪(chan)”的真正地位。

转载:禅,zen?还是chan?

淺草寺是東京歷史最悠久、人氣最旺的寺院,也是淺草地區的中心,供奉的本尊是聖觀音。

“禪”還是“Zen(日本禪)”?

漢傳佛教中,“禪”是最早進入西方視野並得到認可和傳播的。然而,最初將“禪”介紹到西方的不是中國的禪師,而是日本人。

在英語中,“禪”的音譯詞是Zen。這是一個日語的音譯詞,因為最早將“Zen”引入西方世界的是日本的鈴木大拙。鈴木大拙在美國長期弘傳臨濟禪,西方人所瞭解的也就主要是臨濟禪,這被稱為“臨濟禪”。此後,在日本學者的推動下,西方社會又開始關注日本道元禪師。

禪帶著“Zen”的符號進入西方,背後攜帶的是一大套日本文化。鈴木大拙及後來進入西方的日本禪師和學者大都把傳遞日本文化和介紹“Zen”捆綁在一起。鈴木撰寫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如《禪與日本文化》之類的普及性作品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在這些著作中,“Zen”的介紹被緊密地安置在武士道、劍道、茶道、文學和日本式的自然崇尚中。在對幽玄清寂和極端勇氣的雙重崇尚之下,中國禪宗直承佛陀“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立體傳承更多地被日本式的“純粹”選擇性接受。這種純粹性削弱了對佛教根本信仰的全面與深度,再經由“太平洋”的飛躍,“Zen”在西方更成為一種獨立的、單一的宗教體驗,而這恰好適應了西方人對東方宗教的好奇和基本心理需求。

“禪”的英文意譯是meditation,與基督教所講的靈脩密切相關。因此,學者認為鈴木大拙對臨濟禪的宣傳從“神秘主義”的角度溝通佛教的禪觀與基督教的冥想。由此可見,西方人要麼視禪為一種“寂靜主義”而貶低禪的價值,要麼是把禪理解為東方主義式的“妙法”。

同時,西方的精神分析學者、心理學和醫學領域等對禪的興趣更多在於“禪法”,即通過科學的眼光解析禪的奧秘,通過汲取“禪法”的精華,為其發展醫學、心理學的臨床實踐和理論突破所用。這種興趣和偏向使得西方人對南傳佛教的認識從文獻語言的角度逐漸轉入禪修的體驗,其對“禪法”的接受也從“日本禪”擴展到了“南傳內觀”等。

因此,雖然不乏明心見性的西方禪師,但西方社會對“禪”的總體認知更偏於心靈方法的層面,是技術性的、物性的。Zen已經成為西方世界“禪”的標準符號,他們甚至不知漢語禪(chan)的發音,使得中國人耳熟能詳的這一份歷史文化遺產其眼中視若無物,基本上消失了本有的地位。

柳田聖山在《禪與日本文化》裡毫不客氣地說:“從中國明朝起禪走向衰退,以後也沒有重新興盛起來。因為可以看到禪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中國民族自我產生的禪也就自行畢業了。今天的禪已經泛指日本禪了。”

伴隨著日本禪師進入西方社會的,除了這些無視漢傳佛教禪宗傳統和現狀的狂妄之語外,還有日本佛教的對基本戒律的世俗化改造和重聞慧和通俗應用、輕實證的不良風氣。西方世界裡,對禪宗傳承改頭換面的“Zen(日本禪)”取代了對中國傳統禪的認識,這是漢傳佛教走向世界進程中急需反思的。

转载:禅,zen?还是chan?

南華寺是中國佛教名寺之一,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