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近现代由于时代的影响,涌现出了不少革命家。有的革命家战斗在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敌人正面反抗,而有的革命家则拿起了自己的毛笔,从思想上和敌人抗争。那时候的作家也不少,都是用自己的文章揭开了暗无天日的现状,把大众从愚昧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些爱国分子并不比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差,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解救了大众。其中的翘楚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鲁迅先生了,他给大家留下了不少佳作。

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鲁迅先生的《秋夜》这一文中,有一句话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原文是"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有人很赞赏这句话,说它是千古名句,这又是为什么呢?

老实说,这句话其实感觉像是个病句。要是大家作文里写:我养了两个宠物,一只是猫,还有一只也是猫。你的语文老师肯定会觉得你这句话是病句,只要写成"我养了两只猫当宠物"就可以了。

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老师和你分析的时候绝对会说你语句重复不简洁这些话。可是为什么到了鲁迅先生这,老师会夸鲁迅先生写的是名句呢?一般学过这篇文章的小伙伴都知道,老师解析这句话的时候会和你强调反复和象征这两点。但是小编还是比较笨的,愣是没从两株枣树上看出什么革命战士很少,倒了一茬还有一茬会冒出来这一深层含义。那为什么这句话变成了大家口中的千古名句呢?

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鲁迅先生写出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不会在旁边备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么那些所谓深层含义都是读者自己脑补出来的。当时,鲁迅先生的时代特殊性导致了大家习惯性得往当时的时代特性上靠拢,再加上鲁迅先生其他作品确实有抨击当时时代的黑暗和世人的愚昧,鲁迅先生也确实是一腔热血、很爱国的革命分子。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他写的每句话大家都会习惯性地去思考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意思,大家都觉得这么一个大作家不会就这么简单的写一句日常的话。

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可以说大家把鲁迅先生架在一个高高的神坛上,所以觉得这句话一定有更深层的用意,把它理想化了,所以很多人把这句话奉为千古名句。其实,也有人提出了鲁迅是为了多写几个字,对增加点稿费。小编其实还是蛮赞同这一观点的,要知道鲁迅先生也要靠稿费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当时鲁迅先生本来就对出版社的稿费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排除鲁迅先生就是凑字数来多换点稿费这种可能啊,小编反而觉得这种说法更贴近现实。

鲁迅的“两株枣树” 重复又不简洁,为何很多人把它奉为名句?

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是因为是鲁迅先生这个大文豪写的才有了那么高的评价和价值。要是换成其他不知名的人写出这句话,估计也不会被当成千古名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