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甄藝術生活創新獎」獲獎者王浩專訪

「寶甄藝術生活創新獎」獲獎者王浩專訪

王浩

1991年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

2007-2011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2011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2015年保送至人文學院讀研

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美術史

導師為人文學院曹慶暉教授

王浩曾參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館藏作品展出項目《馮法祀百年誕辰紀念展》(2014)、《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2015)、《從木刻到版畫》(2016)等,參加了關於馮法祀、趙之謙的學術研討會並作發言,在國家級藝術類核心期刊發表文章若干。

「寶甄藝術生活創新獎」獲獎者王浩專訪

介紹一下你為什麼選擇人文學院?

在央美附中求學時,我的文化課還不錯,不能浪費這個優勢就選擇了人文學院。對於人文學院的氛圍,我適應得很快,一方面我喜歡人文學院的老師們,他們博學、謙遜、充滿智慧,一方面美院又是非常自由的,充滿人性。這兩方面結合得非常完美,讓我在人文學院“過得很逍遙”,如魚得水,因此選擇一直讀下來。

你這幾年一直關注的領域?

我一直更喜歡現當代的藝術,因為離我們更近,這種距離讓我們覺得彷彿可以觸摸得到,選擇以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作為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這些藝術家有的健在;有的留有好多書信、日記、文章等資料可以參考;有的已經不在了,但是通過對他們的子女進行訪談,也可以獲得有效的知識與資料。而我也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他們的藝術變得鮮活。

當我們在談論一件作品的時候不僅是站在藝術史的角度去觀察和論述,而且是對這件藝術品的作者之人生際遇進行領悟,進而總結體會,形成資料,這種方式讓我們得以與藝術家真正地“交流”,我覺得這就像讀書。從小我就非常喜歡讀書,書中藏著許多你未經歷的人生,更能找到許多引起你共鳴的地方。這些讓我不再孤單,讓我充滿力量。在人文學院的七年,我又獲得了藝術這個朋友,她讓許多情緒、境遇不僅可觀,更可分享。這一點鼓舞著我。

「寶甄藝術生活創新獎」獲獎者王浩專訪

你發表的文章主要是關於什麼方面的研究?

有一篇是由我的本科論文縮減的,主要從圖像的角度出發,研究了馮法祀在參加“馬訓班”前後創作發生的變化。2014年,我跟隨導師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做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就是馮法祀百年誕辰紀念展。這個展覽很別出心裁,展出了大量珍貴資料,例如馮法祀重要創作的習作,這在別的展覽中是看不到的。

「寶甄藝術生活創新獎」獲獎者王浩專訪

王浩本科畢業論文出版刊物

我正是由於天天面對這些珍貴的作品,加上之前的實踐經歷,敏感地發現馮法祀的作品在馬訓班前後產生了非常大的改變,一是他本人就經常提到的色彩上的變化,二是我發現他的構圖也受到蘇聯專家很大的影響。對比當時馬克西莫夫的講稿以及一些重要會議的結論性文件,將藝術規律講授與馮法祀的作品結合起來,形成了這篇論文。我覺得本科論文寫得比碩士論文更上手,因為深刻地把握住了圖像之間的關係,當時這篇文章的寫成讓我激動了很久,像是發現了什麼別人不知道的秘密一樣。

你的碩士畢業論文是關於什麼方面的?

大方向是關於版畫的。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版畫專業初建時期受到的外國版畫的影響。中國的新興版畫之所以稱為新興就是因為它和傳統的不一樣,對外學習這種方式不用說是肯定發生且一直存在的。但涉及到作為一個專業的構建時期如何對外學習不能簡單地想當然。做這個題目也是當時做美院美術館“從木刻到版畫”展覽過程中產生的念頭,那時候看到一百多件五、六十年代的外國捐贈原版版畫,還有百餘本外國版畫畫冊,在我的導師曹慶暉教授的指導下,

思考這些外國版畫資源與該時期正處於初建中的版畫專業如何碰撞出火花。對此我做了大量案頭工作,慢慢形成了一點邏輯,算是對這個問題的簡單回答,希望以後有更深入的研究。

「寶甄藝術生活創新獎」獲獎者王浩專訪

王浩研究生期間參與項目

你的藝術觀是什麼?

藝術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從小學畫的經歷讓我受益良多,至今我都非常珍惜那些獨自畫畫的時光。在美院經歷了七年紮實的理論培訓後,我更加明晰地認識到藝術於我已經是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越高層次的享受越需要耐得住性子的努力。為了獲得幸福我做過諸多嘗試,一餐美味可以幸福一小時,一次考試通過可以幸福一個月,一段美好的愛情可以幸福一整年,但卻沒有任何一樣是一勞永逸的,也沒有哪一種是能夠持續一生的。

幸虧我遇到了藝術。藝術,是與自我溝通的最好方式。它讓你無論是孤獨還是熱鬧,快樂還是悲傷,都能夠跳出生活的繁雜,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處境,遠離情緒的極端,在或畫或看中獲得滿足。當然這一切來之不易,需要經常的訓練和不懈的思考、閱讀,但因此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幸福就顯得非常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