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陈晓卿带着他的《风味人间》来了,一出场就是9.4分,评分远远高于今年年初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如果要在中国的导演里找一个“最能吃”的人,一定是陈晓卿。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成为爆款纪录片,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爆美食话题。当一部分人觉得陈晓卿拍美食已经拍到底时,他又带着新作《风味人间》来了。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开什么玩笑,在吃这件事情上,我大天朝从来没有输过任何国家,对于这一点,陈晓卿也是毫不质疑的,所以时隔4年,拍了《风味人间》。

放着《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个大ip不用而重新取道,我们很难理解陈晓卿的意图和这背后发生的故事,还有人担心离开了舌尖后的陈晓卿水平会掉,但看了《风味人间》的观众会感受得到:熟悉的画面,熟悉的旁白,还是陈晓卿熟悉的味道。

观众的评价是:源于舌尖,高于舌尖。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最有意思的是网友在看第一集“山海之间”里拍摄西南瓦屋山一对夫妇砍竹笋时,评价的那一句:别说是大熊猫了,这竹子拍得我都想生啃了。

所以,“人”的价值远远大于ip的价值,我们能抄袭拍摄方式模仿文案,但复制不了创作者的思想基因,这就是陈晓卿的厉害之处。

“他的作品别具一格,引人思考,他始终把关注点放在平凡人的普通生活上,直观地关注日常生活,不加修饰地记录当下。”

《风味人间》最大的标识是:自然与人文,平凡与骄傲。

自然与人文不用说,这是陈晓卿纪录片一贯的风格特征。

有人情味的叙事,有感染力的画面,每一帧都能成为壁纸的镜头,功底深厚的文本,他拍美食不是为“吃”,而是站在了国家、历史、人文的高度来突出一种中华美食骄傲,传递一种文化自信,我看《舌尖》看《风味人间》,并不仅仅是味蕾的反应,更多的是大脑和心理的高潮,这是陈晓卿和他的创作团队赋予这个纪录片的生命和带给观众的体验。

陈晓卿说:“东西方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风味人间》以世界美食作参照系,告诉你中国从来不是孤岛,国外美食同样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比起《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的内容更进阶。

从“舌尖上的中国”升级到了“舌尖上的世界”,据悉,《风味人间》在展现中华美食同时,把视野放到了国外。

这部纪录片脚步遍布六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在全球化的展示中体现与中国美食的对比。

中西对比,不仅是食物的流变,文化的差异,也是文化的交融,《风味人间》进阶到也不只是内容,还有陈晓卿的格局。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平凡与骄傲。

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的区别是:

一种为记录,一种为商业结果。

如果说《十二道锋味》《中餐厅》等美食综艺节目拍的是美食与明星,那么陈晓卿拍的是大自然和普通人,出发点不一样,即视角不一样,带来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年初的《舌尖3》在社交网络上评分低的最大原因是它从“食”变成了“器”,从“食物”变成了“商品”,“我想知道家门口的兰州拉面为什么好吃,你却告诉我这个碗不错”,这是观众不能忍的。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而陈晓卿的《风味人间》始终保持着“美食的单纯性”,他依然从平凡的视角出发,拍的平凡的人物和普通的生活,没有混进任何广告的嫌疑。

但平凡的人们平凡的叙事里又透着品位和逼格,字里行间镜头独白里表达的是对中华美食文化满满的骄傲。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风味人间》坚持的单纯和陈晓卿的个人创作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翻开陈晓卿的简历,看到他的导演作品会发现:他这30年只拍了一种类型片——纪录片。

陈晓卿这样倾诉自己做美食纪录片的初心:“诱人的美食背后,总有故事不断发生,透过美食你能看到历史、社群、情感。我们不应该因为走得太快,就忘了曾经打碎的东西。”

就是这一句“我们不应该因为走得太快,就忘了曾经打碎的东西”。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要知道,在所有的类型片里,纪录片是最不赚钱的类型,也是拍摄最艰难的类型之一。不管是看《舌尖》一二季,还是看《风味人间》,我们可以知道,拍摄这样一部品质的纪录片就必须事事亲历,要去到很多类似深山老林这样艰险的环境里。

这并不是一件费力能讨好的事情。

但这个热爱且执着于纪录片的导演,从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纪录片(1989年《地方台30分钟》)开始到今年的《风味人间》,除了纪录片,他没碰过任何其他的类型片,在这个资本的时代,这显然不是一种讨好的行为,且以陈晓卿的实力,未必没有资本看上他诱惑他。

为什么《风味人间》远胜《舌尖上的中国3》?

但他显然对拍摄纪录片的“累”,乐此不疲。

谢谢这30年的非商业散养,反而出了这样一个纯粹的导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