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战国之列国》:拍《舌尖》系列的陈晓卿又开挂了

一部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什么?拿这个话题去问NHK、BBC和央视出身的陈晓卿,得到的答案恐怕不一样。腾讯视频出品的这部《风云战国之列国》则最后成形态的产品来回答:基于创新的新颖,忠于事实的好看。

《风云战国之列国》是一部历史纪录片,历史纪录片和田野风光纪录片、社会文化纪录片不同的是,“情境再现”这件事要操作起来更难。好的摄影团队可以拍摄非洲风光、极地传真、动物世界,拍摄《我们诞生在中国》,成为最卖座的院线纪录片。而在好的文案架构下,《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和《人生一串》也不会被诟病为摆拍:这本身是一个各家各法的公开课题,不会有“我注六经”的嫌疑。那些社会见闻记录类则可以通过拍摄、采访的形式,进行记录和创作,比如《人间世》、《燃点》等等。


《风云战国之列国》:拍《舌尖》系列的陈晓卿又开挂了


而在历史人文领域,纪录片的操作难度最高。没有的实地拍摄和情景再现,讲故事的难度变得异常困难,很多都会呈现《国宝档案》这种文物高光呈现、专家访谈的形式。这种形式当然能保证专业性,但会因为枯燥可看性不强丢失普通观众,成为小众领域的交流物种。

《风云战国之列国》则是纪录电影的新物种。新物种爆发是研究者吴声提出的概念。他说, 无论是对于老牌传统企业,还是新创企业,新物种的出现正在重塑着商业与人的关系,它们正在形成全新的商业范式,冲击着各行各业。 新物种的爆发并非偶然,在新物种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前,它们已经在商业丛林中显露出巨兽独有的潜力。

这一档纪录片的新在于,用影像讲故事的方式突入门槛很高的历史领域,呈现一种新的纪录片形态。在前世代的纪录片创作者还在镜头是否干扰被拍摄者呈现的纪录片创作伦理的时候,陈晓卿团队已经跨过了这片争论土地,直达戏剧拍摄的蓝海,直接解决纪录片的流量不够、叙事可看性不够的问题。


《风云战国之列国》:拍《舌尖》系列的陈晓卿又开挂了


这种大尺度的跨越当然会被诟病。且被争论的点还不少:

一是专业性层面的讨论,《 风云战国之列国》在史料呈现上几乎没有“一家之言”的嫌疑,因为它做得非常安全,全部是有定论的、浅层次但是可理解的故事类,他们断没有打造下一个刘心武说红楼的学术讨论平台,也避免了无畏的学术争议。

其实则是信息的取舍和呈现:一个国家一集,再厉害的框架和视野也容易顾此失彼。《 风云战国之列国》单集呈现的内容,只有君王、大臣、典故、兴亡这几个视角,风土、民俗、文化、地理等全部被无视。可以理解这种取舍的流量考虑,但容易给观众带来“战国无非如此”的轻视感。

尤其是对各个国家贴标签的大标题概括,会让这种情况加重:燕人重情义、赵国无规矩、楚国皆贵族,这真的是“一言以蔽之”了。即使被呈现的那些,对于真正的历史迷来说也是浅尝辄止的:坑杀40万赵人的长平之战,赫赫有名的荆轲刺秦等,都只能存在于画外音里。


《风云战国之列国》:拍《舌尖》系列的陈晓卿又开挂了


第三则是明星艺人的使用。这自然是带来流量热度的做法,每一集1-2名影视名人来客串关键人物,作为标题推到线上平台传播,这是制片流程中成本控制和收益预期的关键一环。其实在《一本好书》《国宝档案》《朗读者》等综艺形式中,这样使用飞行嘉宾的方式也有利于严肃类文艺节目的破圈。

但是用摆拍的方式放到纪录片当中,观众关注的是史料、故事还是明星艺人本身?还需要时间验证。而在影像化的呈现上,这些影像本身的叙事质量不足以独立存在——尽管在美术造型选角上下了功夫,但依然显得单薄,更多像是解说文案的注解和补充。

从《 风云 战国之列国》的整体安排看,这可能是一组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试水集。如果它取得成功,完全有理由相信,《春秋五霸传奇》、《历代名将》之列的纪录片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它的舞台剧式小快灵的组织形式,以纪录片的审查标准又宽于影视剧的优势,可能做到其他类型所不能做的创作。

不论如何,《 风云 战国之列国》是一种模式创新:它是介于综艺、影视剧、纪录片之间的一种新物种。在所有领域都遭遇到审美疲劳、审查压力和题材艰难等困境的当下,这种独辟蹊径的新节目形态在豆瓣拿到8.2的高分,也殊为不易。有趣的是,围绕这档节目的争议都在节目形式而非史料本身,则从另一个维度证明,我们在历史文化题材节目方面的饥渴与缺货严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