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广州老漂族:制作鱼糕登上《舌尖3》

从去年开始,罗军开始捡起自己在家乡的老手艺,做家乡的一道特色菜——鱼糕,没想到在网上一下就“火”了,今年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餐桌上的节日》节目组找到他,讲述了这样一段跟美味有关的家庭故事。

今年54岁的罗军,一直在湖北农村生活,既是一把务农好手,也是老家镇上有名的厨师。2012年,他用自己的双手供两个女儿念完大学,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人生使命。

为了帮助女儿照看孩子,2015年,罗军从工作了30年的主厨岗位上退休,来到广州成为了“老漂族”。在广州,他一面帮助女儿照看孩子,一面想着自食其力“创造价值”。

他有个心愿:希望能靠自己的劳动,帮女儿早日实现在城市里拥有属于自己的家。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计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他们被称为“老漂族”。

今年54岁的罗军,就是这样来到广州的“老漂族”。

“老漂族”的新生活

番禺区沙滘东路一栋民宅的顶层,是罗军在广州这座城市的“新家”。三年前,他下定决心告别生活了半辈子的乡村生活,来到大女儿罗晓慧工作的城市。来的时候,他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女儿带孩子。罗军的小外孙那年3岁,女儿不愿意让孩子成了人们眼中的“留守儿童”,坚持把孩子留在身边,然而,繁忙的工作又疏于对孩子的照顾,罗军和妻子不得不承担这一角色。

对于“进城”这件事,罗军和女儿始终有不同的看法。在罗军看来,趁着自己还能劳动,靠闲时餐馆帮厨,忙时务农耕田,还能为孩子们“积攒”点财富,而不要太早成为负担。

而两个女儿心里想的是:让父母出来带孩子是个需要,也是个借口,主要原因是不希望父母种地那么辛苦。而且,父亲由于吸入过量油烟和长期站立,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且日复一日地插秧、割谷子、栽油菜,期间还不定时冒酷热去抽水、打农药,十分辛苦。“反正将来父母是要跟着我们一起,不如早点让他熟悉城市生活。”

当然,无论怎么说,罗军还是最终放下了自己在老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熟悉事业,重新开启了新生活。

天台上的“私人天地”

来到广州后,罗军的大部分时间还是比较充裕的,除了早晚到幼儿园接送孙子,晚上给全家做上一顿晚饭,并没有太多事。有时候,罗军从天台上望着沙滘东路拥挤的民宅、繁忙的路口,熙熙攘攘的人群,总会想起家乡的日子。

罗军租住在一栋民宅的天台,住房旁有一块空地,“有点像家乡的小院子”。随着一年当中最热季节的到来,天台格外炎热,不过为了省钱,罗军没舍得去买空调,“架着一台落地式的电风扇,日子也没那么难过”。在夫妻俩的卧室旁边,是一间厨房与餐厅功能二合一的小房间,也就是一大家人吃晚饭的地方。罗军前思后想,“准备去买一台空调装在这里,让全家可以吃一顿凉爽的晚饭”。

“住天台也有住天台的好处”,比如,他们在天台上种了些瓜栗、番薯藤,让本来灰色空旷天台多了几分生气。罗军喜欢天台,这让他在拥挤的城市里找到一片自在的空间,虽然这是一个公共的区域,不过邻居快递小哥早出晚归的,似乎并没有太多时间来欣赏它,更多时候,是罗军的“私人天地”。

今年从网上闻声而来的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餐桌上的节日》(下简称:《舌尖3》)节目组摄制组来拍摄时,也就是在这样的天台上完成的。

“赚钱养活自己”

2015年,初来广州的罗军其实并不适应。他以前是家里的顶梁柱,靠努力劳动赚钱养家,现在虽然两个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不再需要他那么拼命了,他却并没有闲下来的意思,“换了一个地方生活,也不想给孩子们增添负担”,罗军想的是:先赚钱养活自己。

不过,他思来想去,“在城市,种田的技能毫无用武之地,做厨师的话,又没有时间照顾孙子”。于是,他观察周围的人,发现承包一栋民宅做小旅馆或许是条出路,而且全家人的住宿问题也解决了。很快,在家人的帮助下,罗军盘下沙滘东路的一栋民宅用来出租。这栋民宅比较旧,以长租客为主,正好满足附近工厂里工人的需要。不过在罗军接管之后,经过他的打扫,“附近的居民都说这里从来没这么干净过”。

“舌尖”上的广州老漂族:制作鱼糕登上《舌尖3》

在鱼糕上抹蛋

这栋楼五楼天台本来之前堆满了垃圾和大件的废床垫,长年累月无人清理,几乎成了废墟。罗军花了一两周的时间,每天有空就去楼上一桶一桶地把垃圾往下提。天台变得干净整洁了,大件废品整齐地码在一个角落,而后他又开辟出一块小菜地,种上了茄子和辣椒。原本荒废的天台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住客愿意拿被子上去晒,孩子们在上面玩滑板车。太阳落山后,孩子们还可以到搬一把凳子坐在那里看星星和月亮。“广州晴朗的天空还是很多见的,有时候月亮格外明亮,像挂在对面房顶上的一盏灯。”

闲下来心里不踏实

在这样的民宅聚集区,两栋楼之间的距离往往很小,有的不到40厘米,缝隙中堆积了不少两栋楼的租客扔下的垃圾,由于平时根本就看不到,长年无人清理。罗军就从二楼把自己吊下去,在这个转身都困难的地方,把垃圾一点点清理出来。

虽然如此,这栋楼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好转。2016年,随着附近工厂的搬迁和关闭,工人们都提前回了家,租客几乎走光了。罗军再也找不到事做,多数时候是坐在一楼,开着电视,守着这栋楼的安全。突然闲下来,他心里觉得很不踏实。

罗军盘下的这栋楼临街,总是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人流车流。凌晨四五点还有汽车喇叭声、夜市吵闹声,清洁工人清理托运垃圾声,这些平日影响睡眠的因素,现在看来并不算什么,对劳碌了一辈子的罗军来说,再没有什么比孤寂更可怕。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就在那一年,他的头发不知不觉白了不少。

眼见着租房生意没有起色,罗军告诉家人,家里留下妻子帮忙女儿带孩子,自己要出去打工。他说,自己是能吃苦的,才五十多岁,“建筑工地一天也能挣200多元”。

“舌尖”上的广州老漂族:制作鱼糕登上《舌尖3》

罗军一家

这个想法很快被两个女儿否定了。小女儿罗晓晓劝他,毕竟力气比不上年轻人,还会很容易受伤,她说:“父亲是实诚人,做起事来很卖力,但外面人打交道,担心他被欺负。”

“鱼糕大师傅”

到那时, 罗晓晓才想到帮父亲把丢掉的手艺捡起来。

罗军有一手做鱼糕的好手艺。在湖北荆州宜昌一带,鱼糕是过年时家家户户必备的头菜。每年到了年关,镇上的人就会找到被誉为“鱼糕大师傅”的罗军,排队从他那里筹备一点年货。因为要鱼糕的人太多,老顾客都需要提前一个月才能预定上。每每在外面吃到父亲做的鱼糕,得到食客们的赞美,罗晓晓“心里都非常骄傲”。

一开始,罗军对这一提议并没有信心。女儿劝他试一试,设备也不复杂,“有一个蒸鱼糕的蒸笼、一个存储鱼糕的冰柜和一个食品封塑机就可以了”。

罗军开始有点动心了,决定重新拾做鱼糕的手艺。从去年开始,罗军摸索到了一些窍门,如选材是最重要的,他买鱼都是赶早,五六点钟去菜市场拿到第一批最新鲜的活鱼。

他选到肥美的活鱼后,做鱼糕就正式开始了。

鱼糕选取的是鱼肉亮白透明,肉质鲜嫩的鲢鱼。第一步是剔鱼肉。为了保证鱼糕的雪白和高品质,罗军只取最肥的白肉,舍弃边角和红肉。这道工序很耗时,要一块一块地剔,非常考验刀工。剔完后,在剔掉的红肉上看不到白肉,而在白肉上也看不到红肉。

然后是切葱白的环节,“只要葱白不要葱叶,否则就会将鱼糕染上别的颜色”。“葱、姜全部要手工切碎,一般要连续剁半小时左右。”曾经也有朋友建议罗军使用绞肉机、榨汁机来制作,他反复试验了几次,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接下来,就是分离鸡蛋清和鸡蛋黄,“如果出现散黄,也会让鱼糕变色”。他把鱼肉瓤剁碎后倒进蛋清液中,加一小碗淀粉勾芡,“淀粉和鱼肉有一个严格的比例,淀粉太多,就会糕质偏硬,少了则鱼肉不能粘合”。让蛋清和鱼肉充分交融要搅和很久,会很耗力气。

最后,要在里面加入自己熬制的上好猪油,“添加的猪油,口感上没有任何猪肉的味道,也不会出现小块小块的肥肉粒”。接下来,就可以上笼蒸制了。蒸制时间的长短,也要看经验。“我们一直使用的液化气,一坛液化气在使用的过程中火力也是有变化的。”罗军总能把握住最佳时间。

鱼糕出炉后,还要在表皮上抹上金黄的蛋黄,再上笼蒸制,短暂的几分钟后,一道鱼糕就完成了。魚糕刚出蒸笼时,再抹一层芝麻香油,封住鱼糕表面,避免直接接触空气变质。

从凌晨开始做到鱼糕完成,已经过去了七八个小时。

寄托鱼糕的“梦想”

一开始,罗军做的鱼糕大部分用来送朋友,“大多是送给家乡人尝一尝家乡的味道”,小部分是朋友圈的朋友少量的预定。最开始,罗军还想把鱼糕放在家附近的餐馆和菜市场代卖,女儿就挨家挨户在家周边寻找,但毕竟这是一道特色的家乡菜,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吃得人非常少。

后来,小女儿罗晓晓开始在网上发起众筹,“想看除了湖北的朋友,还有哪些地方的人喜欢吃。在一个论坛上的美食板块分享后,开始有十几个“吃货”联系我,都是重庆、云南、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的。”自此开始,鱼糕的生意慢慢有了起色。就这样,“父亲做鱼糕、女儿跑市场”的格局就形成了。

“舌尖”上的广州老漂族:制作鱼糕登上《舌尖3》

罗军煮鱼糕

罗晓晓将自己这位“闲不住,不市侩,勤劳,善良,秉承自己的内心做事做人”的父亲与鱼糕的故事放在网上,引起网友的关注,更引起央视《舌尖3》摄制组的注意,并前来录制。今年3月,央视《舌尖3》播出后,罗军成了名人。

现在,这位父亲还在广州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的鱼糕。他心中有一个新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能靠自己的双手,让全家能在这座城市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