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名著——《水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水經注》因注《水經》而得名,《水經》一書約一萬餘字,《唐六典·注》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注》看似為《水經》之注,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在後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許多資料。

基本介紹:《水經注》40卷,全面而系統地介紹了水道所流經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等諸方面內容,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水經注》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第一部水文地理專著,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的又一項中國之最。《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注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注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注》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注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家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鍾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只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系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注《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複雜,所以他決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著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決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注》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注》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注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注》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註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干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麼豐富多彩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系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注選釋·前言》)

《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幹流、支流、河谷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蒐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嶽、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裡、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衝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樑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產方面,包括採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鹽、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兵要地理方面,全註記載的從古以來的大小戰役不下300次,許多戰役都生動說明了利用地形的重要性。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採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著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蹟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採訪錄”。《水經注》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頹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注》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裡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注》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蒐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採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蹟,追末溯源,採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水經注》對於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和世界地理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水經注》中山川景物的描寫,還被作為文學作品受到後人高度評價。書中的缺點也有:他因為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系的記錄有些簡單,其中還有些差錯。當然,如此宏富的鉅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制,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後人將其所餘35卷,重新編定成40卷。由於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注混淆500餘處,使經注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注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注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覆校的《水經注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注》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經注》,刪去妄增之字 一千多個 ,改正錯訛三千多處,補葺闕佚兩千多處,足見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說:“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戴震全書》

《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舊傳為西漢桑欽所作。經清代學者考證,大概是三國時人所作。原書列舉大小河道137條,內容非常簡略。酈道元就力之所及,蒐集了有關水道的記載和他自己遊歷各地、跋涉山川的見聞為《水經》所注,對《水經》中的記載以詳細闡明並大為擴充,介紹了1252條河流。注中除記載水道變遷沿革外,還記敘了兩岸的山陵城邑、風土人情、珍物異事。凡北魏以上的掌故、舊聞都可以得到考證。單以兵要地理資料一項而言,全註記載的從古以來的大小戰役不下300次,許多戰例都生動地說明了熟諳地理,利用地形,爭奪橋樑、險道、倉儲的重要性。《水經注》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酈道元(466或472—527),生活於南北朝北魏時期,出生在范陽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境內)一個官宦世家,世襲永寧侯。少年時代就喜愛遊覽。後來他做了官,就到各地遊歷,每到一地除參觀名勝古蹟外,還用心勘察水流地勢,瞭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域的變遷等。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經》,雖然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準確記載,但由於時代更替,城邑興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稱也變了,但書上卻未加以補充和說明。酈道元於是親自給《水經》作注。

為了寫《水經注》,他閱讀有關書籍達400多種,查閱了所有地圖,研究了大量文物資料,還親自到實地考察,核實書上的記載。《水經》原來記載的大小河流有137條,1萬多字,經過酈道元註釋以後,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條,共30多萬字,比原著增加20倍。書中記述了各條河流的發源與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經濟地理狀況,以及火山、溫泉、水利工程等。這部書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形成一門“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我國古代的地理學家,散文家,初襲爵永寧侯,例降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彪為僕射李衝所奏,道元以屬官坐免。景明中,為冀州鎮東府長史。刺史於勁,順皇后父也。西討關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奸盜逃於他境。後試守魯陽郡,道元表立黌序,崇勸學教。詔曰:“魯陽本以蠻人,不立大學。今可聽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蠻伏其威名,不敢為寇。延昌中,為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政,如在冀州。蠻人指闕訟其刻峻,請前刺史寇祖禮。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還京,二人並坐免官。

後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御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

孝昌初,梁遣將攻揚州,刺史元法僧又於彭城反叛。詔道元持節,兼侍中、攝行臺尚書,節度諸軍,依僕射李平故事。梁軍至渦陽,敗退。道元追討,多有斬獲。

後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嚴猛之稱,權豪始頗憚之。而不能有所糾正,聲望更損。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后,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時雍州刺史蕭寶反狀稍露,侍中、城陽王徽素忌道元,因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寶慮道元圖己,遣其行臺郎中郭子帙圍道元於陰盤驛亭。亭在岡上,常食岡下之井。既被圍,穿井十餘丈不得水。水盡力屈,賊遂逾牆而入。道元與其弟道(闕)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賊,厲聲而死。寶猶遣斂其父子,殯於長安城東。事平,喪還,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

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然兄弟不能篤睦,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與《三國志注》裴松之寫,《世說新語注》劉孝標寫,《文選注》李善寫。並稱“四大名注”

圖書信息:

書 名: 水經注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 2009-10-1

ISBN: 9787101070057 開本: 16開 定價: 18.00元

內容簡介:《水經注》是南北朝時期北魏酈道元的著作。從書名來看,此書是為另一種稱為《水經》的書作《注》。事情確實如此,三國時期的一位已經不知姓名的作者寫了一本名叫《水經》的書,內容非常簡略,全書只有八千二百多字,每一條寫上此書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發源、簡單的流程、入海,或在何處匯入另一條大河。舉條大河的例子,就說中國歷史上四大河流之一的淮河吧,從發源、流程到結束,《水經》只寫了一百九十多個字。再舉條小河的例子,黃河中游古代有一條叫清水的小支流,對於此河的發源,《水經》只說:“清水出河內修武縣之北黑山。”但酈道元為這十二個字寫了約一千八百字的《注》文。全書《注》文超過《經》文二十多倍。《水經注》是一部三十多萬字的巨構,是一部獨立的古典名著。

版本流傳:《水經注》完成於一千四百多年以前,當時雕板印刷尚未出現,一切書籍的流傳都是通過傳抄來實現的,《水經注》也不例外。

1、《水經注》的鈔本及流傳。《水經注》寫成以後不久,酈道元就遇害,當時這部著作有幾種鈔本,已不得而知。隋統一全國,整理國家藏書,《隋書·經籍志》著錄有《水經注》一書的鈔本,卷數為四十,是完整無缺的本子,這也是目前所知《水經注》最早的鈔本。

唐朝取代隋朝後,《水經注》成為唐朝的國家藏書,《舊唐書·經籍志》與《新唐書·經籍志》均著錄為四十卷。唐後經五代至北宋初,《水經注》的鈔本仍為足本,被作為歷朝的國家藏書代代相傳。(國家藏足本)

北宋景祐年間(1034——1038),崇文院(北宋朝廷的藏書庫)整理藏書,編制《崇文總目》,《水經注》被著錄為三十五卷。從這個時候開始,北宋以前的一些類書和地理書所引《水經注》中的涇水、滹沱水、(北)洛水等卷篇就不見了。(國家藏殘本)

事實上,《水經注》的鈔本,並不為歷代朝廷所獨有,民間也有流傳。是否為隋之後,從朝流落民間,我們並不知道;是足本還是殘本,也不能確定。可以確定的是,在唐朝後期,《水經注》已為一般知識分子所見,唐代詩人陸龜蒙有詩“山經水疏不離身”,說明《水經注》已有民間的鈔本;到了北宋,此書在民間的流傳只會更為廣泛,蘇東坡《石鐘山記》有文“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就引了一整段《水經注》的文字。然而,這些鈔本,現在早已不見影蹤。從宋代鈔本中鈔出的本子,現在也絕無所聞。元代也沒有鈔本流傳。(民間鈔本)

到了明代纂修《永樂大典》,《水經注》被鈔錄在內,這個鈔本一直流傳了下來,我們稱它為“永樂大典本”。這是我們所知的現存的最早的《水經注》的鈔本。除了“永樂大典本”,明代還有一些酈學家的私人鈔本。比較著名的有柳大中的影宋校本和趙琦美的三校本等,後來也都已失傳。現存的明鈔本有兩部,一部是稽瑞樓藏本,從宋元寫刊本中鈔出,有清人何焯、顧廣圻等校跋,現存北京圖書館;一部是海鹽朱希祖舊藏,也是從宋本鈔出,有王國維、章炳麟等校跋。另,天津人民圖書館也藏有一部明鈔殘本,稱為“練湖書院鈔本”,僅存卷二十一到二十四,卷二十九到四十,共十六卷。(現存的明鈔本)

清代最著名的《水經注》鈔本為天津人民圖書館所藏的“小山堂五校鈔本”。這是一部完整無缺的清鈔本,卷首有“戊午夏杪篁病翁五校畢漫志於首”的題字,可知是乾隆三年(1738)年全祖望三十三歲時的作品。正文以外,批註甚多,要旨與趙一清《水經注釋》合,可知是趙一清手筆。這部鈔本熔二人業績於一爐,是酈學界的寶貴遺產。(清鈔本)

2、《水經注》的刻本及流傳。《水經注》一書的刊印,出現在北宋中後期。現在所知道的 《水經注》的第一種刊本是成都府學宮刊本,刊印年代不得而知,而且早已亡佚。第二種刊本刊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也已亡佚。另,現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殘缺不全的南宋刊本,內容不足全書的三分之一,這是目前現存的唯一一部宋版《水經注》。

明朝以後,雕板印刷術有了很大發展,刊本很多。流傳至今的明代刊本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黃省曾刊本,還有萬曆十三年(1585年)年吳琯以元祐二年本為底本的刻本。最著名的刊本是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朱謀瑋校勘的《水經注箋》,這是《水經注》刊本史上的名本。

在《水經注箋》的基礎上,清初的許多酈學家,進一步認真校勘,出現了不少優秀刊本。特別是在乾隆年間酈學研究進入全盛期後,先後刊印了兩種超越前代的佳本:其一是趙一清所校勘正,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刊印的《水經注釋》。依清代著名學者王先謙的評價,此書為趙一清“數年考訂苦心”的傑作。《水經注釋》刊行以後,接著刊行的就是武英殿聚珍本,即所謂的“殿本”或“官盡保?饈譴髡鷦謁目夤莨儺薜氖椋??斜鶉慫?豢殺饒獾撓旁教跫??蛭??芸吹狡淥?д嚦床壞降某?⒛誑獠厥椋?乇鶚恰隊覽執蟮洹繁盡端??Ⅰ貳U饈搶?此?獺端??Ⅰ分械淖詈玫陌奼盡?br />繼殿本以後刊行的是全祖望的《七校本水經注》,他所依據的底本是一本被稱作“雙韭山房校本”的家傳本。全氏一生,校此書共七次,《七校本水經注》在他死後的光緒十四年(1888年)刊行,可惜這個本子在付印之前,被校勘失誤,從而影響了這部刻本的聲譽。

酈學史上,《水經注》的最後一種刻本,是王先謙的《合校本水經注》,刊行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他以殿本為底本,把朱謀瑋的《水經注箋》、趙一清的《水經注釋》以及孫星衍等校本的成果收入在內,這是一種受人歡迎的佳本。

3、《水經注》的其它版本。清代後期,歐洲在十八世紀末年出現的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石印書籍在這時大批出現,包括《水經注》在內。光緒二十年(1894年)長沙寶華書局石印的巾箱本《合校水經注》,即是石印本。

鉛印是至今流行的一種印刷技術,中國在三十年代曾經出版過幾種鉛印本《水經注》:一種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部叢刊》本,由殿本排印而成;一種是中華書局出版的《四部備要》本,由合校本排印而成。這兩種鉛印本《水經注》,對此書的流行,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些普通原稿和鈔本,製作成鉛印本是容易的,但對於一些正文中夾帶了珍貴批註的本子,卻只有影印才行。1935年,商務印書館採用影印的辦法,出版了《永樂大典》本《水經注》,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影印本。《永樂大典》本《水經注》的問世,是中國酈學史上的一件大事。除了這部影印本外,建國以後,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另一部規模巨大的《水經注》影印本,這就是楊守敬、熊會貞合撰的《水經注疏》。遺憾的是,他們的定稿本被人盜賣,至今下落不明,只有早年的鈔本流傳。中國科學院於1957年影印了他們的早期鈔本,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二部《水經注》影印本。1971年臺北中華書局影印出版了他們早年的另一部鈔本,這是中國的第三部《水經注》影印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