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里的北京琉璃河

△聖水出上谷。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隱《晉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調也。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逕大防嶺下。

聖水即巨馬河支流大石河(下游稱琉璃河),源出北京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附近。

上谷郡治沮陽故城即今河北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城址[1]。從騰訊地形圖 鳥瞰,沮陽故城位處今官廳水庫之谷口要衝,控扼延懷河谷。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圖表24上谷郡治沮陽故城位置示意圖

而按註文“王隱《晉書地道志》曰:郡在谷之頭,故因以上谷名焉”可知“上谷”顯因其地勢方位而命名。

聖水谷,今大石河谷。

大防嶺,即今房山。“大防嶺”和“大防山”是對“房山”的最早稱謂,由於洞穴眾多,改稱“房山”,寓意像房子一樣的山[2]。

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煹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穴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穴經五六日方還,又不測窮深。其水夏冷冬溫,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類也。是水東北流入聖水。

大防嶺東首下之石穴即今房山萬佛堂孔水洞。

隋郎蔚之《隋州郡圖經》載:“防水,在良鄉界,有石穴東北洞開,春秋有白魚,珍美,非常味”與上述註文同。

丙穴嘉魚:按左思《蜀都賦》:“嘉魚出於丙穴”(李善注:“丙穴在漢中沔陽縣北,有魚穴二所,常以三月取之。丙 ,地名也。”)

孔水洞地下水面海拔96m,洞口朝向東北。燕山運動形成走向西北和西南兩組節理,新構造運動使得山體抬升,在包氣帶與飽水帶接觸的潛水面附近形成洞穴,洞穴沿著西北和西南兩個方向發育,支洞沿著西北方向發育,規模較小,主洞穴沿著西南發育,規模較大。與註文“穴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穴經五六日方還,又不測窮深”描述吻合。1981年一1982年,北京市文物局組織考察,經過3個大型洞廳, 仍沒走到盡頭, 證實酈道元的描述正確。大石河南岸的北窖一萬佛堂一線,依次分佈的雞毛洞、銀狐洞、石花洞、清風洞和孔水洞,由一條地下暗河連為一個洞系,總長約10km,稱為石花洞系。補給點為大石河上游,排洩點為孔水洞[3]。

聖水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裡餘,潛源東出,又東,頹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

玉石口,經Googleearth 校驗(如下圖),玉石口當位於今辛開口村附近,此段大石河(聖水)河道與註文描述亦吻合。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東過良鄉縣南。

聖水南流,歷縣西轉,又南逕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廣陽也。有防水注之,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其水又東南流,至縣東入聖水。

良鄉縣,故城即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土城址[4]。(2008,北京文物局)

防水:今龍泉河(連泉河)。

羊頭阜,按《清一統志》:羊頭岡在房山縣北六十里,即古羊頭阜也。

經Googleearth校驗(如下圖),註文“(羊頭溪)至縣東入聖水”有誤(因羊頭溪在過羊頭阜(今羊頭崗)後東南流注入聖水之處位於良鄉縣故城(竇店城址)之西北);故當更正為“(羊頭溪)至縣西北入聖水”為妥。

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歷縣西,而東南流注聖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

熊會貞認為樂水即房山南之涼水河。(會貞按:今房山縣南三里有涼水河,即樂水也。)另據網友有識之士考證:周口店河即樂水,其與牛口峪水庫南的馬刨泉河也叫涼水河石樓村東匯合後注於聖水[5]。著名的周口店龍骨山猿人遺址即位於樂水發源地佐近。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圖表 25羊頭崗與良鄉縣方位圖

經百度地圖校驗,此段大石河(聖水)河道在匯合樂水後流經了(良鄉)故城南,與上述註文基本一致。

聖聚,位於聖水與俠河交匯之北約以今琉璃河綠化廣場為中心。

聖聚:燕國都城“聚":琉璃河北董家林商周遺址古稱聚,後稱聖聚延至北魏,意為幾條河流聚集中心地區。按註文“又東逕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

又東與俠河合,水出良鄉縣西甘泉原東谷,東逕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也,世謂之都鄉城。案《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鄉城,蓋世傳之非也。又東逕良鄉城南,又東北注聖水,世謂之挾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

俠河,今仍稱俠河。據網友有識之士考證:“俠河分北俠河、南俠河自韓村河西南合流後也稱韓村河或挾括河。但北俠河《水經注》並未提及[6]。”北俠河即俠河北支,發源貓耳山西南山麓。

甘泉原,今長溝鎮西北有東、西、北甘池村抑或與之有淵源。

△又東過長鄉縣北。

長鄉縣,周振鶴承襲《一統志》之說亦認為故城在今固安縣西北[7]。據1998年版《固安縣誌》沿革篇:三國魏黃初二年,於方城縣境原陽鄉(治所在今縣城西北二十餘里長安城)舊地置長鄉縣(治所在陽鄉舊治)與方城縣同屬幽州涿郡,後又改隸范陽郡[8]。故綜合考量,長鄉故城疑即今固安縣城西北二十餘里長安城(今屬涿州市所轄)。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圖表 26匯合樂水後經良鄉縣故城南

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水首受淶水,于徐城東南,良鄉西,分垣水,世謂之南沙溝,即桃水也。

徐城,按註文“于徐城東南,良鄉西,分垣水,世謂之南沙溝”結合Googleearth 及相關考古依據綜合考量,徐城疑即大石窩蔡家莊村西之蔡莊土城遺址[9]。(2008,北京文物局)

東逕迺縣北,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水,又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數泉同發,東逕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水也。餘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

廼(nǎi)縣故城,遺址位於今淶水縣北關村北300米處。城址近方形,邊長約1600米。城垣夯土築城,基寬5-8、殘高1-5米。採集遺物有鐵剪、鐵刀和泥質灰陶瓦當、筒瓦、板瓦、方磚、甕、罐、盆等殘片[10]。(2013,河北文物局)

奇溝,熊會貞認為即涿州之岐溝,在今涿州岐溝村附近,位於涿州市區西南約15公里處。(會貞按:《遼志》,涿州有祁溝河,今謂之歧溝。[11]),但從Google earth鳥瞰(見下圖)若按熊氏所言則岐溝東八里處為南拒馬河河道,顯然難經考量;而孫繼民在《南涿水試考》一文中依託註文“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結合地形地貌及與涿縣故城的方位等綜合考量奇溝在邊各莊、石佛、東城坊一帶。(“從《河北省地圖集》第106頁《涿縣、新城縣、容城縣、雄縣圖》看,今涿州市西(微偏南)邊各莊、石佛、東城坊三村圍成的三角之內確有一河流泉源,恰好處於臺地之下,符合“大坎”和“土山下”的地貌;河道蜿蜒伸向東北,於市區西北匯入北永定河主河道,符合涿水“東北徑涿縣故城西流,注於桃”的流向②。從地圖看涿水的發源地應該在邊各莊、石佛、東城坊一帶[12]”)相較之下孫氏對“奇溝”的考訂更翔實具體;但鑑於史料之不足徵,奇溝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此處酈道元據世人所說“(涿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里大坎下”比對《地理志》:“桃水上承淶水”判定涿水非桃水,進而指出“桃仁墟”應是“終仁之故居”。(此水所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

西鄉故城,即今長溝城址[13]。(2008,北京文物局)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圖表27俠河與聖水交匯處(聖聚)

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東南流注於涿水。涿水又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流,注於桃。應劭曰:涿郡故燕,漢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蓋氏焉。闞駰亦言是矣。今於涿城南無水以應之,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應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縣。餘案涿水自涿鹿東注㶟水,㶟水東南逕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但物理潛通,所在分發,故在匈奴為涿邪水,山川阻闊,並無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經隱顯相關,遙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

廣陽郡,按《水經注》卷十三“昔周武王封堯後於薊,今城內西北隅有薊邱,因邱以名邑也,猶魯之曲阜,齊之營邱矣。武王封召公之故國也。秦始皇二十一年滅燕,以為廣陽郡”可知廣陽郡郡治即註文之薊城,大致以廣安門為中心[14]。(2008,北京文物局)

而關於薊城筆(廣陽郡)筆者大致有如下論證:

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以薊城為都,考古資料顯示薊城應在發現陶井最密集的今北京城西南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但以薊丘位於古薊城之西北隅推斷曾為燕國都城之薊城規模應不止於此。

趙其昌先生認為晉以後的薊城位置可以確定,依據其一是1965年在八寶山發掘的西晉古墓墓誌載“假葬於燕國薊城西二十里”;其二為1974年考古工作者曾在白雲觀附近的“薊丘”發掘,發現了一段古城牆的西北角,在此城牆下壓著3座東墓,說明該城建造年代不早於東漢;再聯繫其他調查結果,基本可確定晉以後的薊城位置。此外趙其昌先生從古井圈以上同期文化層的消失和出土陶片被磨光,推測早期薊城應毀於永定河洪水。但不可忽視的一個個史實是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下令拆毀六國都城城廓,由於嬴政痛恨太子丹遣荊軻刺秦,故將燕都薊城率先拆毀;由此戰國薊城為秦始皇所毀的可能性亦較大。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圖表 28岐溝村東八里為南拒馬河

當然今北京白雲觀附近的“薊丘”,是否為註文所謂之“薊丘”仍待考量。此外從上述註文可知應劭和闞駰認為“涿”之名源“其南有涿水”(孫繼民將此涿水比定為南涿水);但酈道元認為“涿”之名更大程度上是與㶟水支流涿水有關。(“自涿鹿東注㶟水”孫繼民將此涿水比定為北涿水[15];備註:孫氏在《南涿水試考》中認為:“今涿鹿縣南部的東、西靈山古稱涿鹿山,南北涿水因分別發源於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桃水又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太始元年改曰范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內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范陽王司馬虓廟碑》。

涿縣,按《一統志》,故城今涿州治。

桃水又東北,與垣水會,水上承淶水,於良鄉縣分桃水,世謂之北沙溝。故應劭曰:垣水出良鄉。東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音義》曰:河間有武垣縣,涿有垣縣。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賜為侯國,王莽之垣翰亭矣。世謂之頃城,非也。又東逕頃,亦地名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

楊守敬認為此處酈道元將垣縣故城誤認為武垣城是錯誤的,因為武垣城與涿郡相去太遠且無水道相通。(武垣城在河閒府西南三十八里,去涿甚遠,水道亦無相通之處,恐涿郡又自有垣縣也。)而按《一統志》,垣城在涿州北亦佐證楊說,但具體位置不詳。

頃,青崗遺址或與之有關[16]。(2013,河北文物局)

又東,洛水注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方一十五里。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者也。服虔曰:澤名,在醲逎縣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注之,水出逎縣北山,東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水出良鄉西山,東南逕西鄉城西,而南注鳴澤渚。

甘泉水,上文的“甘泉原”疑其本為“甘泉源”(甘泉水之源),今長溝鎮西北東、西、北甘池村名亦當源此。

鳴澤渚,經Googleearth作方位、海拔校驗,結合註文甘泉水、西鄉故城(即今長溝城址)等地望可知鳴澤渚範圍大致為今夾河村一帶的低窪地域,如下圖所示:這一推定與網友有識之士的詳考亦基本相當。(夾河村毗鄰的墳莊村南七十年代曾從地下數米出挖很厚草炭曾為肥出售,說明該地數米處過去淤積大量植被後被於埋視為過去湖泊的沉積物,為湖泊的湖底[17].)

渚水東出為洛水,又東逕西鄉城南,又東逕垣縣故城北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逕涿縣北,東流注於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注之。今案經脈水而不能屆也。

守敬按:《漢志》武垣縣顏《注》引應說同,與上垣水出良鄉本一條,酈氏分引之。

桃水東入陽鄉,東注聖水。

守敬按:《漢志》,涿郡良鄉縣,垣水南東至陽鄉入桃。南東當作東南。今案經脈水而不能屆也。

聖水又東,廣陽水注之,水出小廣陽西山,東逕廣陽縣故城北。

廣陽縣故城,即今長陽鎮東廣陽城村古城遺址[18]。

又東,福祿水注焉,水出西山,東南逕廣陽縣故城南,東入廣陽水,乳流東南,至陽鄉縣,右注聖水。

據網友有識之士介紹福祿水在良鄉西今稱刺蝟河;而廣陽水,則出盧溝橋西太平嶺,及雲崗航天大院,今稱小清河,小清河過廣陽村(廣陽縣故城)。

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風俗記》曰:涿縣東五十里有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案《太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也。

《寰宇記》謂漢陽鄉縣故城在固安縣西北二十七里。晉置為長鄉,高齊天保七年省併入涿縣,其城亦謂之長鄉故城。與《注》陽鄉即長鄉之說合,觀《寰宇記》亦謂云云,知別有長鄉城以應《地形志》說也。

聖水又東,逕長興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劉放為侯國。

長興城,具體不詳。

方城縣,按《一統志》,故城今固安縣西南方城村。

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出平地,導源東南流,右注白祀水,亂流,東南逕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鄉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

據熊會貞考證“白祀溝及下婁城水”當時均已湮沒。(會貞按:白祀溝及下婁城水,在今永清縣西北,並湮。)

常道城,又名萇道城。即今河北廊坊市舊州鎮西北五里北常道村。《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甘露三年(258),陳留王奐“封安次縣常道鄉公”即此。[19]。

聖水又東南,逕韓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非也。

韓城,守敬按:《地形志》方城有韓侯城,與王說同。今名韓寨營,在固安縣東南十八里。世謂之寒號城。

聖水又東南流,右會清澱水,水發西澱,東流注聖水,謂之劉公口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於海。

聖水又東,逕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中平三年,封荊州刺史王敏為侯國。又東南流,注於巨馬河,而不達於海也。

安次城,西漢高祖初年置安次縣隸屬幽州渤海郡,治今廊坊市古縣村。(2013 河北文物局)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鳴渚澤的大致方位及甘泉水的流向圖

《水經注》裡的北京琉璃河

琉璃河


[1]河北省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中),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207頁

[2]呂金波:《中有關北京地理的科學思想》, 《城市地質》,2015年第1期,第8頁

[3]呂金波:《中有關北京地理的科學思想》, 《城市地質》,2015年第1期,第9頁

[4]北京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頁

[5]摘自網友有識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經注》聖水今昔圖解。

[6]摘自網友有識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經注》聖水今昔圖解。

[7]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匯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7頁

[8]《固安縣誌》,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8月,第50頁

[9]北京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頁

[10]河北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卷(下),文物出版社,2013年,第585頁

[11]《水經注疏》,第1103頁.

[12]孫繼民:《南涿水試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3期,第11-24頁

[13]北京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121頁

[14]北京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頁

[15]南北涿水因分別發源於涿鹿山南北麓而得名;

[16]摘自網友有識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經注之鳴澤渚》

[17]摘自網友有識之士的新浪博客:《水經注之鳴澤渚》

[18]北京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第288頁

[19]朱昌春:隋唐運河北京段桑乾河故道地名考(六),民政部中國地名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