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經注》裡的長治

○濁漳水

△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

漳水出鹿谷山,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淮南子》謂之發苞山,故異名互見也。左則陽泉水注之,右則散蓋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為別耳。

長子縣故城,長子縣,《禹貢》屬冀州,因子丹朱而得名.《左傳·襄公十八年》載“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可知春秋時已稱今名.戰國時屬韓、趙.秦置上黨郡,為郡治.兩漢屬上黨郡,亦為郡治.獻帝建安年間,郡治徙壺關,為屬..長子縣故城即今丹朱鎮孟家莊村西南之長子戰國古城,古城遺址頗具規模,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城址西南有一圓形夯土遺蹟,底部周長25米,殘高5米,夯土層厚約0.1米

按經文所謂“濁漳水出上黨長子縣西發鳩山”推析此處濁漳水即指今濁漳河之南源而言。(備註:濁漳河,河分三源:濁漳南源出於長子縣發鳩山;濁漳西源出於沁縣漳源村;濁漳北源出於榆社縣柳樹溝。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縣甘村交匯,又東至襄垣縣合河口與北源交匯,始稱濁漳河。)

發鳩山,今仍稱發鳩山;位於山西省長子縣城西約二十五公里處,屬太嶽山脈,主峰海拔1646.8米。《山西經·北次三經》雲:“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郭璞注云:“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清一統志》:“發鳩山,在長子縣西五十里,一名發苞山,一名鹿谷山,一名廉山。《山海經》:發鳩之山,漳水出焉。《淮南子·地形訓》:濁漳水出發苞。注:發苞一名鹿谷。《漢書·地理志》:長子縣鹿谷山,濁漳水所出。《魏書·地形志》:長子縣有廉山,濁漳出焉。《元和志》:發鳩山在長子縣西南六十五里。《寰宇記》:鹿谷山在縣西,有大道入壺口,東出達襄國,西登奚斯巨嶺,以達河東,徑阻千里。《縣誌》:在縣西五十餘里,亦謂之長子西谷山。有四星池,是謂靈湫,漳水之源。其山蒼秀聳拔,諸峰四面如列屏然。”明代朱載堉在其《羊頭山新記》中也提及發鳩山,山下的靈湫廟裡還供奉著炎帝神農氏女兒,奉為當地漳水水神,傳說是炎帝為自己女兒所建。

另注:今濁漳河南源發源於長子縣發鳩山(今人亦稱之為鹿谷山,但從註文“漳水出鹿谷山,與發鳩連麓而在南”推析註文所謂鹿谷山疑與今發鳩山南麓方山主峰有關。)

陽泉水,據謝鴻喜考證:今稱岳陽河,“在長子縣西南。但光緒《山西通志》雲:“陽泉水出縣西四十里平泉村(今仍平泉村),東南流至樂陽村(今仍樂陽村)入漳,俗名陽泉溝。”故結合光緒《山西通志》及Google earth綜合考量“岳陽河,在長子縣西為妥。

散蓋水,據謝鴻喜考證在長子縣西南三十餘里處。光緒《山西通志》雲:“散蓋水出縣西南五十里散蓋山下,北流入漳,經李莊、兩都二村。”

陽泉水、散蓋水均系濁漳河上源季節性小支流,從Google earth 鳥瞰註文“三源同出一山”後匯聚處約與今申村水庫相當。

圖表 1濁漳河水系圖

△ 東過其縣南。

圖表 2濁漳水上游流域衛星示意圖

又東,堯水自西山東北流,逕堯廟北,又東,逕長子縣故城南,周史辛甲所封邑也。《春秋·襄公十八年》,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即是縣也。秦置上黨郡,治此。其水東北流入漳水。漳水東會於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逕長子縣故城南。《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鄭取屯留尚子、涅。尚子,即長子之異名也。梁水又北入漳水。

堯水,據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堯水在縣西南十三里潛山,東北流入漳水。

堯廟,今仍稱堯廟,在今長子縣西12裡堯廟山上。其山又稱潛山。

梁水,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梁水出(長子)縣東南二十里梁山下,西北流至下霍村入漳,河長十五里。

△屈從縣東北流。

陶水南出陶鄉,北流逕長子城東,西轉逕其城北,東注於漳水。

陶水,疑與今陶清河有淵源,但按註文“北流逕長子城東,西轉逕其城北”考量則古陶水與漳水河道均已發生較大變遷

△又東過壺關縣北。

漳水東逕屯留縣南,又屈逕其城東,東北流,有絳水注之。水西出谷遠縣東發鳩之谷,謂之為濫水也。東逕屯留縣故城南,故留籲國也,潞氏之屬。《春秋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執孫蒯於純留是也。其水東北流,入於漳。故桑欽雲:絳水出屯留西南,東入海。漳水又東,凍水注之。水出西發鳩山,東逕餘吾縣故城南。漢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為侯國。凍水又東,逕屯留縣故城北。《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史記》趙肅侯奪晉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其水又東流,注於漳。故許慎曰:水出發鳩山入河,從水,東聲也。

屯留縣,按註文“漳水東逕屯留縣南,又屈逕其城東”比對相關文普資料,則今屯留縣李高鄉古城村東周遺址恰當其位,而附近的古城溝村一帶亦分佈著頗具規模的漢墓群亦為此進一步佐證。(山西文物局,2006)

絳(濫)水,按註文“東逕屯留縣故城南”作方位推析絳水應即今嵐水河而非今絳河。

凍水,按註文“凍水又東,逕屯留縣故城北”凍水即今絳河。

餘吾縣故城,按註文結合考古資料推析餘吾縣故城即今余吾鎮南街村東周遺址。(山西文物局,2006)

漳水又東北,逕壺關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故黎國也,有黎亭。縣有壺口關,故曰壺關矣。呂后元年,立孝惠後宮子武為侯國。漢有壺關三老公乘興上書訟衛太子,即邑人也。縣在屯留東,不得先壺關而後屯留也。

壺關縣故城,按註文“逕壺關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城北.......縣在屯留東”結合文普資料推析,今長治市馬廠鎮頗具規模的澤村遺址

與註文方位描述大致相當,但城址未明估計已為漳澤水庫所湮。

黎亭,不少學者認為即今長治縣黎嶺村,但爬梳相關文普資料發現黎嶺村有頗具規模之漢墓群分佈,故此黎亭亦當不遠;而附近規模最大的戰漢遺址則為韓店鎮南王莊戰漢遺址(約48萬平米);故此推析黎亭當與南王莊戰漢遺址有淵源。

壺口關,學界多認為即今長治市區壺口村。但壺口還有一處即黎城縣皇后嶺。史念海先生在《壺口雜考》中認為:今黎城縣壺口為春秋齊國夏所伐壺口,後來的壺口則為長治市東之壺口。不過考古發掘報告顯示黎城縣皇后嶺遺址為漢代遺存,故對史氏所論姑且存疑。

漳水歷鹿臺山,與銅鞮水合。水出銅鞮縣西北石磴山,東流與專池水合。水出八持山,東北流,入銅鞮水。銅鞮水又東南,合女諫水。水西北出好松山,東南流,北則葦池水,與公主水合,而右注之,南則榆交水,與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亂流東南,注於銅鞮水。銅鞮水又東,逕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其水又東逕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臨岫壑,東西北三面阻澗,廣袤二里,世謂之斷梁城,即故縣之上虒亭也。銅鞮水又東,逕銅鞮縣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晉大夫羊舌赤銅鞮伯華之邑也。漢高祖破韓王信於此縣。銅鞮水又東南流,逕頃城西,即縣之下虒聚也。《地理志》曰:縣有上虒亭、下虒聚者也。銅鞮水又南,逕胡邑西,又東,屈逕其城南,又東,逕襄垣縣入於漳。漳水又東北流,逕襄垣縣故城南,王莽之上黨亭。

鹿臺山,按《元和郡縣誌》襄垣縣:鹿臺山在縣南二十里。今仍稱鹿臺山。

銅鞮水,今濁漳水西源。《太平寰宇記》襄垣縣:銅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銅鞮縣界流入。

石磴山: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銅鞮水出州西南七十里之石梯山。按此則石梯山即石磴山。

好松山,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好松山者或即伏牛山。按此好松山約今沁縣棋盤山。

女諫水,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女諫水,……或即漳源之水。比對沁縣地圖,顯然楊篤(光緒《山西通志》主撰)等的校勘是正確的。

榆交水,謝鴻喜認為即今圪蘆河,但按註文“南則榆交水,與皇后水合,而左入焉;亂流東南,注於銅鞮水”則榆交水顯然是東南流向從左入銅鞮水的;而今圪蘆河則是從右西流注入了銅鞮水

(濁漳水西源),故此認為榆交水即今圪蘆河是錯誤的。

光緒《山西通志》雲:女諫、公主、榆交、皇后、葦池等五水土人皆失其處。

上虒亭(斷梁城),學界多認為即今襄垣縣有虒亭鎮,虒亭鎮虒亭村西約200米,濁漳河北岸,有虒亭遺址,“地表現存夯土牆殘斷,其中一段長約30米, 基寬約4米,殘高約 3米, 夯層厚約0.11米”

銅鞮縣故城,不少學者認為即今沁縣古城村。但按註文所述,銅鞮水先過上虒亭(斷梁城)北, 再過銅鞮縣故城北,然後“又東南流,逕頃城

(下虒聚)西”。則說明銅鞮縣故城當位於上虒亭和下虒聚之間的銅鞮水(濁漳水西源)南岸。今沁縣古城村雖發現有漢遺(規模較小)且位於銅鞮水北岸,更不符合其位於上虒亭(今襄垣縣有虒亭鎮)下游的校驗,故以今沁縣古城村比定銅鞮縣故城顯然有誤。

下虒聚,謝鴻喜認為約今沁縣輕城村。但輕城村若為下虒聚,則位於上虒亭(今虒亭鎮)的上游方向,與註文所述方位次序明顯不符。

胡邑,按註文“銅鞮水又南,逕胡邑西,又東,屈逕其城南,又東,逕襄垣縣入於漳”則胡邑應位於銅鞮水與濁漳水交匯處西不遠處。翻檢附近的文普資料襄垣縣古韓鎮南峰遺址恰當其位,該處夏商遺址頗具規模(約75萬平米),位於銅鞮水(濁漳水西源)南岸,且符合註文“逕胡邑西,又東,屈逕其城南”的兩處方位細節校驗。

上虒亭

(斷梁城)、銅鞮縣故城、下虒聚(頃城)三處地望,按註文結合相關考古發掘報告及相鄰的胡邑(南峰遺址)城址作方位、次序等綜合考量,本文以為按註文“又東南流,逕頃城(下虒聚)西”則今襄垣縣虒亭鎮虒亭東周遺址應為下虒聚。而銅鞮縣故城則大致相當今二神山商代遺址,而此處遺址位於銅鞮水南岸山嶺臺地上,與註文“逕銅鞮縣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基本吻合。而新店鎮大端東周遺址亦大致符合上虒亭(斷梁城) “城在山阜之上,下臨岫壑,東西北三面阻澗”的描述。

綜上所述,上虒亭(斷梁城)即今新店鎮大端東周遺址

銅鞮縣故城則大致相當今二神山商遺址;下虒聚(頃城)即今襄垣縣虒亭鎮虒亭東周遺址;胡邑,即今襄垣縣古韓鎮南峰遺址。

襄垣縣故城,按註文“漳水又東北流,逕襄垣縣故城南”結合文普資料推析疑與今北底遺址有關,而附近的古韓鎮分佈著數處規模龐大的漢墓群亦可為佐證。不少學者認為在今故縣村,但故縣村附近並未發現規模較大的漢遺址及漢墓群。而按《嘉慶重修一統志》襄垣故城:在今襄垣縣北,漢置.有故縣中裡,在縣西北四十里,故縣東里,在縣北三十里。則今故縣村附近的漢遺址很可能為故縣東里之孒遺。

△又東北過屯留縣南潞縣北。

縣故赤翟潞子國也。其相豐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晉伯宗數其五罪,使荀林父滅之。闞駰曰:有潞水,為冀州浸,即漳水也。餘按《燕書》,王猛與慕容評相遇於潞川也,評鄣固山泉,鬻水與軍,入絹匹,水二石。無佗大川,可以為浸,所有巨浪長湍,惟漳水耳,故世人亦謂濁漳為潞水矣。縣北對故臺壁,漳水逕其南,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為臺壁。慕容垂伐慕容永於長子,軍次潞川。

永率精兵拒戰,阻河自固,垂陣臺壁,一戰破之,即是處也。漳水於是左合黃鬚水口。水出臺壁西張諱巖下,世傳巖赤則土離兵害,故惡其變化無常,恆以石粉汙之,令白,是以俗目之為張諱巖。其水南流逕臺壁西,又南入於漳。漳水又東北,歷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佇于山上,狀有懷於雲表,因以名焉。

潞縣故城,即今潞城市東北辛安泉鎮古城村西北約 200 米的潞河古城(東周)遺址,位於濁漳河南岸臺地上。(山西文物局,2006)

臺壁,今黎城縣臺北村。

黃鬚水,《嘉慶重修一統志》黃鬚水:在黎城縣北.有東河,源出白巖山,南流入漳,蓋即黃鬚水故瀆也。

張諱巖,今白巖山。《嘉慶重修一統志》白巖山:在黎城縣北,古名張諱巖。

望夫山,《嘉慶重修一統志》望夫山:在黎城縣西北六十里,一名石佇山。(今老婆山)

有涅水,出覆甑山,而東流與西湯溪水合。水出涅縣西山湯谷,五泉俱會,謂之五會之泉。又東南流,謂之西湯水。又東南流,注涅水,又東逕涅縣故城南,縣氏涅水也。東與白雞水合,水出縣之西山,東逕其縣北,東南流入涅水。涅水又東南,武鄉水會焉。水源出武山,西南逕武鄉縣故城西,而南出得清谷口。水源出東北長山清谷,西南與鞸鞈、白壁二水合,南入武鄉水,又南得黃水口,黃水三源,同注一壑,東南流,與隱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隱室山,東南注黃水,又東入武鄉水;武鄉水又東南,注於涅水,涅水又東南流,注於漳水。

涅水,即今涅河。為今濁漳北源主要支流。光緒《山西通志》涅水:俗亦名小漳水也,出武鄉縣西護甲嶺…….護甲山即分水嶺。

覆甑山

,今仍稱甑山

西湯水,今西湯河。

涅縣故城即今武鄉縣故城鎮故城村城址。(山西文物局,2006

白雞水,按註文“

水出縣之西山,東逕其縣北,東南流入涅水”考量應為今源出東、西良村之間劉靜閻家莊、茅莊、過武鄉縣故城鎮北的那條小支流。

武鄉水,即今濁漳北源,發源於榆社縣北八賦嶺(武山,南流入武鄉故縣鎮西匯涅河。

武山,按光緒《山西通志》:武山八賦嶺,為武鄉水之正源。

武鄉縣故城,按

《元和郡縣圖志》鄉縣本漢涅氏地,屬上黨郡。晉始為武鄉縣,屬樂平郡。石氏分上黨置武鄉郡,縣屬焉。

隋開皇初廢郡,縣屬潞州,晉縣原有武字,草創失其舊名西晉武鄉縣故城在今榆社縣北三十里社城村東(山西文物局,2006

bì,刀劍柄上或鞘上近口處的裝飾

(gé古代用皮革制的擴胸甲)、白壁二水,光緒《山西通志》:疑鞸鞈、白壁二水當是縣誌之嵐峪水(今南屯河);但註文此處明確指出的是二水。故按次序考量白壁水約嵐峪水(今南屯河);鞸鞈水疑當是位於上游的東河。

黃水,今雲簇河(西川河),光緒《山西通志》:西川河源出(武鄉)縣北獅子嶺。

隱室水,今清秀河,發源於隱室山(今禪隱山)

;按光緒《山西通志》:禪隱山當由隱室而訛立禪寺也。《嘉慶重修一統志》禪隱山:在榆社縣西六十里,山鏡深窈,最為幽寂,舊傳有高僧隱此,中有道人泉。今榆社禪隱山崇聖寺古剎亦為一方遊覽勝地。

漳水又東,逕磻陽城北,倉石水入焉。水出林慮縣之倉石溪,東北逕魯班門西,雙闕昂藏,石壁霞舉,左右結石修防。崇基仍存,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固也。石磴西陛,陟踵修上,五里餘,崿路中斷,四五丈中,以木為偏橋,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橋之名矣。自上猶須攀蘿捫葛,方乃自津山頂,即庾袞眩墜處也。倉石溪水又北,合白木溪。溪水出壺關縣東白木川,東逕百畮城北,蓋同仇池百頃之稱矣。又東,逕林慮縣之石門谷,又注於蒼溪水。蒼溪水又北,逕磻陽城東,而北流注於漳水。漳水又東,逕葛公亭北而東注矣。

魯班門,謝鴻禧認為魯班門即今平順縣虹梯關(按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引《潞城縣誌》:虹梯關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按此則倉石水當為今紅霞河。虹梯關位於平順縣虹梯關鄉東出河南的晉豫古商道上,為山西的“八大古關”之一。穿越虹梯關沿途景色壯美,分佈著許許多多飛瀑清泉和幽靜的小村莊,虹梯關掛壁公路就在虹梯關鄉的梯後村和虹梯關之間2017年

5月11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發圖片新聞,以“通往成功之路”為題,通過多角度的圖片畫面為海外讀者生動展示了我市平順縣虹梯關掛壁公路的險峻與不易。文章一開頭就稱“那條穿過太行山的路,是用血汗和眼淚鋪就的。”而外國網友也感嘆:“怪不得中國人能建起長城!”

《水經注》裡的長治

表 1平順縣虹梯關掛壁公路

抱犢,按註文“(倉石水北逕偏橋東,即林慮之嶠嶺,抱犢固也”則抱犢固當位於虹梯關魯班門)北,按此頗疑註文所謂之抱犢固今平順縣槐樹坪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