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馬蜂窩數據造假事件仍然還在持續發酵當中,平均每一天都會登上一次熱搜頭條。

事情起源於10月20日,微信公眾號“小聲比比”發佈了一篇題為《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直指旅遊社交分享網站馬蜂窩上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中,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機器人和從點評和攜程等競爭對手那裡抄襲過來的”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該文章被瘋狂轉載,閱讀量分分鐘破10萬+,一時間馬蜂窩上到底有多少是真實評價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大眾為何情緒如此激動?畢竟,很多人習慣於旅行之前先去各平臺看一看旅遊攻略,網友體驗評價曬圖等等。然後仔細斟酌以後才會定製旅行方案。而如果,這些平臺上的言論都是假的,那是不是有點欺騙用戶的味道?那它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10月21日晚間,自媒體“小聲比比”又如約發佈了第二篇直指馬蜂窩充斥殭屍和水軍的數據報告,從文末的“75頁完整馬蜂窩起底報告”中,可以發現馬蜂窩疑似存在評論搬運、遊記摻水、問答抄襲的現象。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本來旅遊行業刷評論、數據互相抓取

都是唏噓平常的事情,可為什麼到了馬蜂窩這,就毫不猶豫的把它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呢?主要還是馬蜂窩自身的領域定位問題。

馬蜂窩成立於2007年,靠的是個人旅遊攻略社區起家,其用戶會在社區裡分享旅遊貼士,併購買定製的旅遊產品。至今,註冊用戶已超過1.3億,提供覆蓋全球6萬多個目的地的旅遊攻略及產品預訂服務。

借用電子商務領域的說法來看,馬蜂窩有點類似於電子商務領域的小紅書。主打的是社交旅遊,旅行者通過馬蜂窩上的旅遊貼士以及別人分享的旅遊攻略來制定自己的旅遊行程。很多消費者在旅行的時候都習慣在馬蜂窩上查攻略,再從攜程、去哪兒、飛豬等平臺訂機票酒店,這種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深得旅遊消費者特別是自助遊消費者的心。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所以這種平臺對於數據的真實性要求是比較高的,畢竟平臺是以這個為立足點。然而,根據乎睿數據團隊在報告中表示,在馬蜂窩上發現了7454個抄襲賬號,這些抄襲賬號平均每個人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佔到馬蜂窩所有點評總數的85%。

輿論持續發酵中,馬蜂窩終於忍不住了,一紙訴狀把“小聲比比”及乎睿數據告上了法庭,稱其侵犯名譽權,目前稱已立案。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馬蜂窩在官方聲明中並未就這些關鍵數據進行正面回應,而是稱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數量在整體用戶中的佔比微乎其微,且已對這部分帳號進行清理。而自媒體作者梓泉認為,馬蜂窩的回應中存在著偷換概念和避實就虛的問題。現在雙方各執一詞,大型罵戰撕逼系列繼續上演的如火如荼中,可以說是很精彩了。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觀眾老爺們看的是雲裡霧裡,此事也引發了大家對行業數據造假的深思。有人調查發現,馬蜂窩的點評和遊記等存在著巨大的造假利益鏈。淘寶上隨便一搜就能發現,有店鋪專門出售全新馬蜂窩賬號,一個僅0.18元。還有店鋪為商家提供馬蜂窩的點評和遊記的推廣功能。一家宣稱從事代寫已經七年的老店,稱曾幫一個新客棧提升了200%的客流量,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火鍋店打造成了網紅地。

其實,各個行業都存在各式各樣的灰色地帶,俗稱“潛規則”。商家有需求,網絡推廣平臺能獲利,OTA平臺也獲得了更多的內容數據,進而營造出用戶高度活躍的表象,將更有利於後續的融資發展。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馬蜂窩的“數據門”並不是個體事件,在科技業界普遍性存在。這樣的事實,無疑昭示瞭如今互聯網公司中的估值泡沫。業內人士認為,投資者在構建互聯網公司的投資體系時,一方面要為數據的不確定性因素留出估值空間;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警惕,通過數據分析技術,在海量數據中驗別用戶數據以及運營數據的真假。

有人“捅了”馬蜂窩!披露了行業潛規則!

每天為你實時推送最新最火爆的熱點資訊、熱門話題,想知道今天都發生了什麼大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