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嫌數據造假 這個“馬蜂窩”該不該捅

今年世界盃期間,相信大家都被一則神廣告洗腦了,並且深刻的記住了一句話:旅遊之前,先上馬蜂窩。馬蜂窩憑藉這則廣告一時成為輿論焦點,也讓很多人第一次真正記住了“馬蜂窩”這個品牌。


涉嫌數據造假 這個“馬蜂窩”該不該捅


時隔三個多月,一篇題為《估值175億的馬蜂窩 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再一次把馬蜂窩送上了輿論風口。這篇文章直指旅遊社交分享網站馬蜂窩上的2100萬條“真實用戶點評”中,有1800萬條都是“通過機器人和從點評和攜程等競爭對手那裡抄襲過來的”。


涉嫌數據造假 這個“馬蜂窩”該不該捅


今天我們且不分析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就來說說數據造假這件事。

一直以來,數據作假、水軍遍佈是互聯網行業的詬病,這在行業內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而且這個毛病不只存在與國內互聯網企業,而是全世界互聯網圈的通病。


涉嫌數據造假 這個“馬蜂窩”該不該捅


為什麼這種現象的出現如此頻繁,甚至屢見不鮮?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談一下互聯網產品的玩法。

1、在“用戶為王”的理念下,很多互聯網產品最在意的就是用戶規模。一個平臺從 “0”做到“1”,靠的是用戶的不斷積累,尤其是產品還處在“0”的時候,用戶積累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互聯網產品善用“巧勁”,利用爬蟲或者水軍來填充內容,給人以繁榮、很多人使用的假象,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2、很多創業公司的產品,數據造假有時純粹是給投資人看的。互聯網繁榮的這幾年,也是投融資市場大跨步的幾年。如今,互聯網推崇“風口”經濟,大家都想佔領風口,投資互聯網新貴成為很多投資人的首選。很多互聯網創業人士也很好的抓住了這樣的機遇,自己拿著好的商業計劃書,找到投資人,如果成功融到資,最後不用自己花一分錢,最終還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是融資也沒有那麼簡單,畢竟投資人都不傻,你作為創業企業要融資,投資人會嚴格審查你的後臺統計數據,活躍用戶數,各種報表和數據,還會找公司的很多人談話。為了應付投資公司的人,融資者也有很多套路,把數據做漂亮當然是第一要務,這些潛規則在行業內都是心照不宣的。

3、很多小型創業公司特別有意思,比如在天使輪融資500萬人民幣,他們對外就會宣稱融資500萬美元,為了宣傳和推廣,他們各種不遺餘力。他們如此賣力宣傳,為的就是獲得更多的融資,錢多好辦事,太多互聯網創業公司盼望靠著這條捷徑快速邁向成功。

假設馬蜂窩這件事情為真,他們評論數據及爬蟲造假,無非也就是兩個目的。

一個是給用戶看,給用戶造成他們產品繁榮的假象,讓用戶產生信任感,就會更多使用他們的產品。

第二是給投資人看。如果用戶量少,社區評論不活躍,說明產品不行,產品不行投資人怎麼會跟投呢?

“馬蜂窩”事件當然不屬於個案,每個行業都有屬於他們的公開秘密,身處其中的人都心知肚明,大家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然而正是因為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大家都心照不宣,見怪不怪,最終導致了造假、欺騙之風蔓延,以至於很多很有希望和前途、不會造假的公司很難生存,長此以往,整個行業的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所謂,劣幣驅良幣就是這個道理,這是社會殘酷的一面。

我非常佩服第一個敢於捅馬蜂窩的人,這比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勇敢和有價值的多。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敢於站出來說真話,不畏懼挑戰固有的規則,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大多數的我們都會礙於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和人際壓力,對眼前景象視而不見,隨波逐流罷了。

最後,不論馬蜂窩數據造假事件是自己有意為之還是競爭對手惡意陷害,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圈數據造假的口子已經被扒開,已經被大家拎到了檯面上公開批判,這是行業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