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捅了騰訊的“馬蜂窩”

對於馬蜂窩來說,今年10月格外漫長。

10月20日深夜,公眾號小聲比比一篇《估值175億的旅遊獨角獸,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刷爆朋友圈。隨後兩天,小聲比比日更兩篇檄文,追剿馬蜂窩。

這場回合制遊戲中,馬蜂窩並未陷入被動。10月22日馬蜂窩發佈的聲明中,除了回應"數據不符事實",還直言將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緊接著,新玩家的入場令劇情反轉,第三方機構知微數據稱,在"質疑馬蜂窩注水"事件的傳播脈絡中,也出現了水軍助推痕跡。

隨後36氪獨家報道,馬蜂窩融資接近尾聲,領投方為騰訊。同時,36氪記者也發佈朋友圈表示,此次曝光馬蜂窩的乎睿數據,曾將報告交給36氪溝通發佈,並與記者簽訂了保密協議。

一來一回,讓看似簡單的"討伐戰",變得撲朔迷離。

馬蜂窩是如何被捅的?

10月23日,知微數據在文章中表示,大水衝了龍王廟,吐槽馬蜂窩也要靠"注水"。

知微數據分析了事件中當時互動最高的三條微博,分別來自中國新聞週刊、財經網及新浪科技,"對轉發列表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非常明顯的水軍參與特徵"。

以財經網微博為例,截至知微數據發稿,微博"#馬蜂窩抄襲#【馬蜂窩被指數據造假:85%的點評不真實 充斥殭屍和水軍】"轉發量超過4.7萬,但傳播最大深度僅為6層,證明微博內容並未吸引多次轉發,與超高的數量難以匹配。其中,財經網自己二次轉發,帶來了數量最多的二次轉發,也才不過86次。

同時,微博轉發量顯示,事件熱度持續了21日一整晚,但到了22日中午12點40,轉發量出現斷崖式下跌,而非緩慢冷卻。

而三條微博的轉發文本,90%以上都僅為"轉發微博",其中更有近半數轉發者暱稱為"用戶XXXX"形式。

打假無錯,但花錢注水的動機就耐人尋味了。

日前,36氪深度部記者楊林在朋友圈中說,"乎睿數據十一節前找到了我,希望通過我來發布馬蜂窩的那組報告。看了報告也簽署了保密協議,我提出作為嚴肅的機構媒體,36氪有責任也必須針對此事做一個細緻的調查,並且需要馬蜂窩官方對此回應。"

他還提到,對方每天都在催促36氪儘快發稿。出於職業素養,36氪堅持"沒有調查清楚之前不能發"。

這其中,暴露出事件的三個疑點:

其一,既然乎睿數據找到36氪,是否意味著他們在選擇小聲比比之前,曾遍尋高權重發布渠道?

其二,既然乎睿數據提前準備了保密協議,是否有可能在其背後,不僅是幾個工程師、一個寫手,而有更多"專業人士"出謀劃策?

其三,既然乎睿數據已經準備數月,又是義舉,為何催促發稿、不給媒體留調查時間?

換句話說,他們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馬蜂窩惹了誰?

在36氪碰了釘子,乎睿數據這才與小聲比比聯合發佈了獨家報告。選擇小聲比比的原因很簡單——這裡是網絡暴力的發源地。

誰捅了騰訊的“馬蜂窩”

湊巧,人民日報在10月24日發表評論,"讓那些"臭髒黑"的自媒體賬號沒有市場"。評論中指出,傳播謠言、販假售假、侵犯權利等問題,更是讓自媒體環境汙穢不堪。

不過,就小聲比比公眾號本身來講,並未與馬蜂窩形成利害關係,沒必要自掏腰包注水。

馬蜂窩的窄路冤家,是同行。

而36氪在10月25日發佈文章稱,與以往內容侵權案不同,此次事件只有"抄襲者",沒有"被抄襲者"。據分析,OTA行業抄襲行為可能不是孤立事件,幾家旅遊電商相互搬運抄襲、以爬蟲技術獲取數據,沒人會主動挑明這個行業問題。

誰捅了騰訊的“馬蜂窩”

在淘寶上還能搜到刷點評、代寫遊記的黑產商家,幾十塊錢就能任意發佈攜程、去哪兒、途牛、窮遊等旅遊平臺,不同平臺的重複點評,也有可能是這樣搬運過來。其中,不只馬蜂窩,各大平臺都是黑產受害者。

也就是說,競爭對手雖與馬蜂窩有利害關係,但缺乏"捅"馬蜂窩的動機。

為什麼要捅馬蜂窩?

馬蜂窩事件像是一場商戰。

自媒體葛甲認為,作為旅遊社區,用戶並不是特別關心攻略和點評是誰提供的,內容搬運對用戶影響不大,這一爆料斷然不應上升到大眾傳播層面。

事件被推到風口浪尖,有些蹊蹺。

據36氪報道,馬蜂窩自3個月之前開始新一輪融資,領投方為騰訊,投後估值20億美元。知情人透露,本輪融資基本完成,只差spa協議(股權認購協議)簽署這臨門一腳。

不可否認的是,馬蜂窩被曝數據造假,多少會影響投資人信心。

媒體採訪了10位投資人,其中6位認為馬蜂窩的估值及融資進程不會受此影響,1人持中立態度,但也有3位投資人認為會有影響。

這樣來看,捅破馬蜂窩的目的,最有可能的,就是狙擊騰訊投資標的的估值。

巧合的是,10月25日,同程藝龍在港交所聆訊,進入IPO最後關頭,《同城藝龍IPO在即,缺乏故事如何吸引投資者》這樣的負面文章開始瘋狂傳播,明指同程藝龍"成也騰訊敗也騰訊"。

前幾日,一篇《騰訊投資生變》出現在科技媒體的首頁。媒體爆料稱,從今年下半年起,騰訊投資業務顯著收緊,步調放緩,並對比阿里的投資佈局,唱衰騰訊的投資戰略。

騰訊被迫回應:騰訊投資目前正在同時進行中的投資項目超過30個。

如此看來,估值20億美元的馬蜂窩正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行業事件如同海上孤立小船,沿著各自軌跡發展。但要是撥開海霧,發現所有的船隱約都有同一個目的地,那就證明,船下多半有暗流引導。

筆者認為,馬蜂窩事件至此已經遠離了爆料貼本身,通過幾次反轉,事件存在黑勢力推動已經是板上釘釘,討伐馬蜂窩已沒有太大意義。如果這一事件能肅清刷評黑產、規範自媒體報道,也算是有其積極意義。

然而,違規內容可以處理,侵權官司也能打盡,只有商業戰爭才是無窮無盡的徹夜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