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第三方已介入。

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四年前的“五一”小長假前夕,時任馬蜂窩CEO的陳罡公開炮轟去哪兒評論造假。而4年後的今天,馬蜂窩也捅了造假的“馬蜂窩”。

10 月 21 日,一篇名為《估值175億的馬蜂窩 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的文章在網絡上刷屏。該文章作者媒體人梓泉和大數據分析團隊乎睿數據在文中表示,在線旅遊網站“馬蜂窩”的 2100 萬條點評中,有1800萬條是通過機器人從大眾點評、攜程等競爭對手那裡抄襲過來的。

他們在馬蜂窩上發現了 7454個抄襲賬號,平均每個賬號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搬運了數千條點評,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 萬條酒店點評,佔到馬蜂窩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

部分媒體評論認為,馬蜂窩所擁有的超過 2100 萬條點評,是馬蜂窩對外展示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乎睿數據團隊的指控被坐實,馬蜂窩一直以來強調的UGC內容神話將被打破,或將嚴重影響這隻旅遊獨角獸的估值。

10月22日早上,馬蜂窩做出回應,表示公司對全站數據進行了檢查,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數據量中僅佔比2.91%,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數量在整體用戶中的佔比更是微乎其微,馬蜂窩已對這部分帳號進行清理。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並表示“針對該文中歪曲事實的言論,和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時間財經就馬蜂窩申明聯繫了梓泉,但截至發稿,梓泉未做出回應。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此事會對馬蜂窩產生哪些影響?

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認為,目前該事件錯綜複雜,如果有第三方機構介入調查,可能事情更容易明朗。

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馬蜂窩申明不夠有力?

馬蜂窩以上申明的重點在於:1. 梓泉文章所指的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數據量中僅佔比2.91%,2.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數量在整體用戶中的佔比微乎其微,而且這些涉嫌虛假點評的帳號屬於不良商家,不屬於馬蜂窩。

但在新京報10月22日該事件相關文章下,點贊最高的評論卻認為,馬蜂窩的申明並未明確對梓泉文章中所提出的重要觀點 “馬蜂窩的2100萬條‘真實點評’接近於其核心資產”做出正面回應,也未明確回應 “85%點評是抄襲”是否屬實。

另外,時間財經注意到,馬蜂窩也未公佈虛假點評帳號屬於不良商家的證據,及此次涉嫌虛假點評帳號的數量。

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而從馬蜂窩官網的宣傳文案來看,這僅僅“佔比2.91%”的2100萬條點評,卻優先於佔比高達78.91%的攻略,緊跟在旅行者數量和合作酒店數量之後。馬蜂窩對這2100萬條點評的看重程度可見一斑。

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蜂窩將受到什麼影響?

回顧馬蜂窩的發展歷程,無論是它在2006年成立之初的旅遊攻略社區定位,還是如今正在打造的“內容+交易”的商業閉環,內容都是馬蜂窩區別於其他在線旅遊網站最大的競爭優勢之一。

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去年4月,螞蜂窩CEO陳罡公開提到,“中國的互聯網,大家都很明顯感受到流量紅利沒有了”。他希望馬蜂窩憑藉海量的內容(評論、攻略、問答)獲得優勢,在用戶做出消費決策時提供更快更多的選擇,延長用戶停留時間。

在艾瑞於今年9月底發佈的《在線出境遊競品分析報告》中也表示,馬蜂窩的特點是“通過‘UGC+ 大數據+ 自由行服務平臺’三大核心優勢吸引了一大批粘性用戶。”

如今,螞蜂窩避而不談有抄襲嫌疑的2100萬條評論是否接近其核心資產的做法,大概是在事情明朗之前,將事件對螞蜂窩的影響降低到較低水平的較好選擇。今年8月有媒體報道稱,馬蜂窩正在著手新一輪融資,計劃融資3億美元,此輪融資將對該公司的估值定為20億至25億美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因為該事件發生的時間接近馬蜂窩新一輪融資時間,也不能完全排除馬蜂窩被抹黑的可能,具體要看此後的事態發展。

而丁道師對時間財經表示,如果馬蜂窩的問題真的嚴重到如梓泉文章所說的程度,作為馬蜂窩的投資機構,高瓴資本、淡馬錫、啟明、今日資本等,不可能到D輪了還沒有在盡職調查中發現馬蜂窩是一個虛假繁榮的平臺。

但部分業內人士稱,有案例在先,涉嫌抄襲的紅芯瀏覽器已經融到C輪,其投資機構也中不乏IDG、晨興、達晨等知名VC。趣店、趣分期更是已經融到上市了,才被爆出各種問題。

如果確定2100萬條評論“接近”馬蜂窩的核心資產且存在比例較大的抄襲問題,螞蜂窩接下來的融資及估值等是否會受到影響?

估值和融資金額減少的情況可能會發生,但丁道師認為,撤資的可能性不大。今年5月,騰訊就因為輿論對自媒體“差評”的抄襲質疑,撤回了對差評的3000萬A輪投資。但像滴滴、今日頭條等都已經出現觸及底線的問題之後,仍然沒有出現被撤資的情況。整體來看,互聯網行業因為數據造假之類的問題而撤資的案例很少,而且越是到融資後期因為上市變現在即,撤資的可能性越小。多數的撤資是因為營業表現不及預期。

不過,除了估值和融資金額減少,投資方也可能選擇訴訟。比如,梓泉所指被馬蜂窩抄襲的美國Yelp網站,在4年前就曾因為被指控操縱評論而遭股東集體訴訟,導致股票大幅下跌。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在線旅遊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認為,馬蜂窩事件發酵後,馬蜂窩的公信力將大打折扣,進而會影響到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賴度。此外,根據新出臺的電商法以及消費者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若曝光信息屬實,馬蜂窩的做法已經構成違規。

按照此前的類似案例,如果被抄襲平臺能證明這些點評內容版權歸該平臺所有,馬蜂窩的行為屬於侵權,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爭議

除了以上所提的Yelp網站,“去哪兒”網站在2008年被攜程發現在酒店欄目內,有數萬個頁面均轉載有攜程酒店點評文章。而2014年五一小長假前,時任馬蜂窩CEO的陳罡也公開炮轟去哪兒評論造假。

跟電商刷評論一樣,評論造假幾乎成為行業通病。但丁道師認為,目前來看,常見的數據造假行為是商家主導的,平臺的問題在於監管不力,很少有平臺會格局小到自己操作評論抄襲。

一位前攜程員工爆料,攜程、美團等網站都在做爬蟲,用來跟內部數據做對比分析,調整戰略。但把用戶評論這些東西爬過來粘貼到自己網站上,還是第一次聽說。

有用戶在梓泉的文章留言稱,馬蜂窩的用戶活躍度跟獎勵有很大關係。2015年、2016年馬蜂窩常舉辦通過刷問答和點評獲得“蜂蜜”值的活動,定期有豐厚獎勵,比如50000蜂蜜可以換一個索尼nex5的套機。這導致馬蜂窩上的點評活躍度會在特定時間段出現大幅度的提升。

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儘可能多的點評,很多人會去其他網站扒數據過來,往馬蜂窩上粘貼。該用戶還稱,馬蜂窩對這種情況是知情且默認的。但此後類似的點評獎勵就停止了。如果現在還是有集中大幅度的提升的用戶點評出現,也不排除爬蟲抓取數據的可能。”

丁道師認為,目前如果有第三方機構介入調查,可能事情更容易明朗。

10月22日傍晚,網傳梓泉在朋友圈發出了一份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發出的《訴訟服務告知書》,告知書稱該法院開始受理梓泉與馬蜂窩的糾紛案。

馬蜂窩數據劫:1800萬條數據造假直捅170億“馬蜂窩”

(時間財經 矽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