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被捅了!85%的點評都是抄襲?

10月20日,一篇說明馬蜂窩評論造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該怎樣論證了馬蜂窩上有七千多個抄襲賬號,合計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佔到其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

“馬蜂窩”被捅了!85%的點評都是抄襲?

緊接著,馬蜂窩的官微發佈聲明,稱數據造假指控是言論歪曲事實,為有組織攻擊行為,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有意思的是,早在2014年的5月,馬蜂窩CEO陳罡就曾在微博上在公開炮轟去哪兒網通過虛假評論造假,陳罡認為去哪兒網的刷點評行為已經動搖到了行業誠信的根基。

“馬蜂窩”被捅了!85%的點評都是抄襲?

如今,高呼真實評價才能幫到用戶的馬蜂窩卻因為數據造假一事迅速推上了風口浪尖,而馬蜂窩正是將大量的用戶評價看作是自己的根基和核心競爭力,畢竟,這家公司起步於旅遊社區並一直圍繞平臺上的UGC內容展開商業模式的探索。"數據造假"這四個字對於馬蜂窩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滅頂之災。

“馬蜂窩”被捅了!85%的點評都是抄襲?

馬蜂窩成立於2006年,當時的名稱還是"螞蜂窩",最初的定位是愛好者社區,用戶基於自己的旅行經歷發佈帖子,平臺上彙集了用戶分享的旅行相關的住宿、美食、景點等大量一手信息。

到了2014年,馬蜂窩基於用戶的遊記和攻略,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個旅行產品交易平臺,尋找與傳統OTA平臺不一樣的"內容+交易"商業化道路,將內容和旅遊供應鏈所代表的交易連接起來。在這一年,馬蜂窩上線了酒店預訂頻道,開始發力自由行交易平臺。

“馬蜂窩”被捅了!85%的點評都是抄襲?

在本次數據造假事件後,陳罡表示,馬蜂窩決心要成為公開呼籲告別數據造假的第一家企業。但是僱傭水軍刷好評、抄襲的事情不只發生在在線旅遊行業,而已經成了全行業的"潛規則"。

對於那些剛開始創業的中小平臺,選擇評論、流量造假以吸引融資或引入流量更為常見。而如今,圍繞"刷量"已經衍生出了黑色產業鏈。

“馬蜂窩”被捅了!85%的點評都是抄襲?

據瞭解,馬蜂窩的點評和遊記等存在著巨大的造假利益鏈,甚至在淘寶上還有店鋪專門出售全新馬蜂窩賬號,有的店鋪還為商家提供馬蜂窩的點評和遊記的推廣功能。除此以外,也有馬蜂窩、攜程、途牛、窮遊、去哪兒網等各大旅遊網站都可做的店鋪,可以提供熱門遊記、商家排名等服務,簡單的推廣遊記只需一篇50元,而熱門遊記和排名則按月付費,一月800元。

由此可見,當初始流量累積到一定階段,就會產生隨後接連不斷的指數級增長,最終形成頭部效應,並且以流量為核心的互聯網產品似乎早期也飽受資本追捧。所以說,刷量現象可牽涉到產品運營方、投資機構、流量平臺、廣告主、用戶等多方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