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移動支付已落後,Libra竟要“抄襲”微信支付?

美國移動支付已落後,Libra竟要“抄襲”微信支付?

數字貨幣的話題處在風口浪尖,就在中國重點投入區塊鏈技術新聞傳出的幾乎同時,Facebook(美國臉書)為了推動它的數字貨幣——Libra項目(天秤幣)儘快落地,在美國眾議員金融服務服務委員會舉行了聽證會。

面對眾議員們咄咄逼人的質問,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在聽證會上抬出了新的“中國威脅論”,不過這次他很明確地指出,這種威脅來自於中國金融基礎設施和中國互聯網公司:“美國金融業和基礎設施已落後(中國)了,想繼續領先全球需要創新。”

當扎克伯格明確將與Libra定義為和中國的數字支付手段進行抗衡時,就有眾議員們質疑:Libra為何不像微信支付等中國支付產品一樣發展?扎克伯格的回答多少有些無奈:中國部分基礎設施比美國更先進,美國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建立更現代化的支付基礎設施。如果美國不創新,金融領導地位就得不到保證。

事實上,這已經不只是扎克伯格第一次拋出學習微信的言論了。同時,中國的金融科技和支付設施超越美國,這個已經為國際所公認,只是Facebook寄望於用新的數字貨幣體系,建立一套無國界的基礎金融服務,並且在支付方面能夠超越微信支付等中國公司的成熟產品,這一目標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美國移動支付已落後,Libra竟要“抄襲”微信支付?

首先,微信支付等上線已經有5年多時間,從一開始,微信支付就從用戶最簡單的移動錢包和支付入手,面向用戶最樸實無華的生活需求——支付便捷。這也是為何短短几年移動支付可以在中國10多億用戶的日常使用中深入人心,成為接受度最高的手機使用場景。相比較而言,libra的目的切入點顯得過於複雜,即要承擔國家之間的國際貨幣結算,又要充當普通用戶的支付手段,這種設計不僅在一開始就引起了各國央行在金融監管方面的警惕,也讓普通用戶對它的基本功能存在不確定。

美國移動支付已落後,Libra竟要“抄襲”微信支付?

另外,微信支付等數字支付產品作為中國用戶接受度最高的產品,也伴隨中國用戶的出國活動而遠赴海外,早幾年前就已經成為國外商戶普遍接受的人民幣數字支付手段。可以說,中國消費者走到哪裡,微信支付就被推廣到哪個國家或地區,從東南亞到北美和歐洲,只要有中國消費者到達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商戶貼在結算櫃檯上的微信支付二維碼。消費支付是用戶的原動力,而客戶又是商戶的上帝,國家也樂於看到便民且容易監管的支付手段提升全社會的效率和福祉,一種數字支付的創新,能夠產生消費者、金融機構、商戶的多方共贏。

服務於用戶,為原生需求找到互聯網的解決方式,這是中國公司的出發點,也是他們成功的根源。相比較同期誕生的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一直未被各國銀行所接受這樣一個事實,Facebook在這個問題上或許應該更加明確:通常情況下,貨幣作為國家主權的象徵,不太可能從各國的央行轉交到一個科技企業,這是自貨幣產生以來亙古不變的道理。說白了,Facebook強推libra顯得不接地氣也不通世故。

所以,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國公司不僅在產品和市場上領先,在意識上也更有現實意義,Facebook要做好libra,或需要向中國公司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