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上):騰訊“抄襲”惡名的由來

談到中國互聯網“三座大山(BAT)”之一的騰訊Tencent,你想到了什麼?QQ?微信?騰訊自1998年創立以來,已經發展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江湖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幫派”,並且幾乎壟斷了中國網絡社交和文化娛樂市場。這裡,符瀾刻就跟大家簡單梳理一下,你不一定了解的企鵝帝國Tencent騰訊的故事。

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上):騰訊“抄襲”惡名的由來

騰訊深圳濱海總部大廈

由於內容較長,本文將分上、中、下三個篇幅來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頻道。

關於Tencent騰訊名稱的由來。當年馬化騰在創立騰訊前,美國的朗訊(Lucent)公司已經非常知名,所以當時中國企業很流行在名稱上使用“迅”字,馬化騰還是個打工仔的時候供職的公司就叫“潤迅”。在成立公司時,馬化騰和張志東(騰訊創始人之一)列了四個名稱, “網訊、捷訊、飛訊、騰訊”,兩人一致認為最理想的名稱是“網訊”,然而其中三個名字工商都註冊不下來,最後只能使用“騰訊”。而騰訊的英文名Tencent,則參照了朗訊英文名Lucent。張志東曾解釋,Tencent的英文直譯是十分錢,也就是一毛錢,代表了當時一條短信的費用。


QQ的故事


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上):騰訊“抄襲”惡名的由來

QQ 最新LOGO

騰訊成立之初,並不是想做聊天工具,而主要業務是想為尋呼臺建立尋呼系統。後來國外一款叫ICQ的聊天工具流行起來,被騰訊發現,所以騰訊就推出了一款模仿ICQ的工具,起名OICQ,這個OICQ就是QQ的前身。後來,OICQ在中國快速發展,被ICQ的母公司AOL(美國在線)盯上,並向騰訊發了侵權律師函,吃了官司的OICQ被迫面臨改名。當時OICQ在國內用戶群裡中已經有了一個流行的統一暱稱,就叫“QQ”,所以當時的騰訊所幸就更名為“QQ”了,並且花了11萬美金從美國人手中購買了qq.com這個域名。

QQ當時雖然在中國快速盛行起來,用戶量也呈現幾何增長,但是彼時的騰訊卻並不好過,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QQ並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用戶雖然很多,但是掙不到錢。所以,騰訊一度計劃出售QQ。

據傳,馬化騰最先找的是當年的中國互聯網門戶巨頭之一的網易創始人丁磊,但是丁磊覺得QQ技術含量太低。後來,騰訊又找了另外兩個門戶巨頭搜狐和新浪,但是都吃了閉門羹。找銀行和投資商都碰了一鼻子灰。無奈之下,馬化騰找了深圳電信數據局,但是電信數據局只願意出80萬,而這一金額距離馬化騰的100萬價格底線相去甚遠,最終也沒談成。

後來,馬化騰遇到了他的“貴人”,香港巨人李嘉誠之子李澤楷。李澤楷旗下的盈科和美國IDG分別用220萬美金各自取得了騰訊20%的股權,騰訊的命運也迎來了轉機。2002年MIH從李澤楷和IDG手中收購了騰訊45.5%的股份,騰訊估值達到了6000萬美元,騰訊開始走上正軌。

再後來,QQ透過QQ秀、QQ空間、QQ門戶等等找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從此騰訊壯大之路一發不可收拾。



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上):騰訊“抄襲”惡名的由來

微信是騰訊2011年推出的一款社交軟件,大家已經相當地熟悉了。但是,其實微信在騰訊集團內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騰訊的總部在深圳,而微信的總部卻是在廣州。

談到微信,不得不提有“微信之父”稱號的張小龍。張小龍是Foxmail的創始人,在加入騰訊之前,Foxmail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郵箱產品。後來,騰訊收購了Foxmail,並將其與QQ郵箱合併,張小龍也就成為了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的負責人,當年在70後和80後一代人中很流行的QQ郵箱漂流瓶就是張小龍的傑作,由此可見張小龍對社交產品的獨特切入點。

2010年,在國外一款叫KIK的基於手機通訊錄的社交軟件開始流行起來,最早盯上這款軟件的是小米的“雷布斯”雷軍,當年12月底小米就推出了米聊。而在廣州的張小龍同時也留意到了KIK,並向總部的馬化騰彙報,隨即獲准研發微信,2011年1月21日第一版微信上線。


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上):騰訊“抄襲”惡名的由來

早期版本的微信,靠QQ龐大的流量加持,再加上漂流瓶、搖一搖、附近的人等一眾新鮮有趣的功能以及被冠以“約炮神器”的營銷策略,短時間就一炮而紅,很快用戶數就超過了米聊。由此可見,張小龍對人性和對社交產品的理解是多麼地透徹。

再後來,微信推出了朋友圈、公眾號、微信支付、小程序等一些列功能,均大獲成功,微信從此晉升成了騰訊產品系中的絕對一哥。

據坊間傳聞,因為微信是張小龍帶領的廣州研發中心研發,所以馬化騰非常期望張小龍能到深圳總部辦公,然而張小龍自由慣了,死活不願意到深圳。據說,有一次騰訊總部高層會議,張小龍不願意來深圳開會,馬化騰直接派司機從深圳開車到廣州去接他。可見張小龍在騰訊地位之高。

騰訊旗下兩大核心社交產品,QQ模仿的是國外的ICQ,微信學習的是KIK,再加上後來騰訊憑藉自己龐大的社交關係鏈和流量,常常推出跟競爭對手相似的產品來狙擊競爭對手,所以被互聯網行業冠以了“抄襲者”的惡名。從商業角度來看,符瀾刻認為騰訊為了守住自己的商業版圖,一些手段看似不道德,但做法也無可厚非。當然,相信很多人也“苦騰訊社交市場壟斷久矣”。


更多故事,請查閱:

《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中):騰訊的商業版圖》

《你不瞭解的騰訊帝國故事(下):騰訊背後的股東們》


感謝您的訂閱!我是「符瀾刻」,一個遊蕩在互聯網裡的閒人。如果喜歡我分享的內容,歡迎您關注我,訂閱我的頻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