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包青天」是個怎樣的人?

張浩天Tony


作為中國歷史上清正廉潔的代表,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包拯的形象就是面色如碳、額頭一枚月牙的鐵面無私形象,身居開封府尹,是剛正不阿、斷案如神的代名詞,被百姓尊稱為包青天,那麼歷史上的包拯果真如此嗎?事實上,包拯為官的確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但形象和經歷卻與我們印象中的包青天相差極大。

歷史上的包拯,因贍養父母入仕較晚

包拯生於宋真宗鹹平二年(999年),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授任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今江西永修),包拯因父母年邁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逐改任和州監稅(今安徽和縣)。但即使如此,父母仍不希望其遠離,於是包拯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

數年後,包拯父母相繼去世,包拯直至守喪期滿也不願離去,後在同鄉父老的勸慰勉勵之下,這才於景祐四年(1037年)赴京聽選,授任天長知縣(今屬安徽),這時的包拯已經年近四十。入仕初期,包拯常年在地方為官,並於慶曆元年(1041年)調任端州知府。

直到慶曆三年(1043年),44歲的包拯這才入京為官,任職殿中丞,後經御史中丞王拱辰舉薦,於同年十一月擔任監察御史裡行,改任監察御史。

此後,包拯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路轉運使、尚書工部員外郎、陝西轉運使、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等職。因曾任龍圖閣直學士,因而包拯又有包龍圖之稱。

擔任開封府尹時間較短,但長期處於權力中心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因推薦的官員失誤獲罪,牽連之下包拯被貶為兵部員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直到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包拯這才復職刑部郎中、知江寧府。同年十二月,再次入京為官,開始權知開封府,遷升右司郎中。

事實上,包拯任職開封府時間較短,僅有一年半時間,在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便被升任了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

三年後的嘉佑六年(1061年)三月,包拯再度升任給事中,擔任三司使。數日後,又拜樞密副使。不久,再度被調任禮部侍郎,但被其推辭。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歷史上的包拯與我們印象中的包拯形象差距較大

其實歷史上的包拯和我們印象中的包拯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其中差距最大的地方有三點:

1、外在形象差距極大。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包拯外在形象最大的兩個特點就是面色漆黑和月牙形的疤痕,而歷史上的包拯實際上是個典型的白面書生,面色一點也不黑,而且額頭也沒有那個月牙形的痕跡。

2、權知開封府時間較短。我們一提到包拯,總能和開封府尹這個官職聯繫在一起,實際上開封府尹這個職位在宋朝極為特殊,官員更換極為頻繁。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間自然也較短,從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僅僅任職一年半時間。

3、並非傳說中的斷案如神。從包拯的仕途來看,他並沒有擔任過負責辦案的官職,而且古時候的知府負責的事項極多,需要負責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職能,如無特殊需求,根本無需也沒有時間去親自審案。而開封府作為當時的首都,極度繁華,開封府尹統攬京城汴梁一應行政、司法、民生要務,每天忙忙碌碌,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斷案。

雖然歷史上的包拯與我們印象中的有差距,但在性格特點方面,則是趨於一致的。

1、歷史上的包拯同樣清正廉潔。包拯雖然長期擔任高官,但生活極為節儉,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與普通百姓無二。我們包拯在慶曆元年(1041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任職端州知府這段時間為例,端州當時的硯臺極為出名,其前任知府通常都趁著進貢大都而斂取各種明硯。而包拯任職期間,卻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進貢數量,他自己則更是一方硯臺也沒有拿回家。

2、歷史上的包拯同樣剛正不阿。包拯長期混跡官場,卻從不巧言令色,也很少與他人私下交往,對待貪官汙吏和官場汙濁風氣更是極為厭惡,曾多次彈劾當朝權貴。當時,張貴妃(溫成皇后)的父親張堯佐被任命為淮康軍(治今河南汝南)節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靈宮使,包拯認為如此不妥,在他奏請下,張堯佐最終辭去了宣徽使、景靈宮使之職。又如轉運使王逵雖然大肆盤剝百姓,但卻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且極受宋仁宗青睞,但包拯卻連續七次上書彈劾,甚至直接職責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在包拯的堅持下,朝廷最終罷免了王逵。


可以說,歷史上的包拯在性格上與傳說中的其實極為相似,至於外貌上的差距,則主要是由百姓的美好期望導致的,面色漆黑代表了鐵面無私,額頭月牙則代表了保證可以日審陽間、夜審陰間。


香茗史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歷史上有三大神探,唐朝狄仁傑,北宋包拯,南宋宋慈。

實際上,也就是宋慈靠譜,狄仁傑是在大理寺任職之時判過數千樁案件,但是那個就是他的主要職責,後來狄仁傑深入朝堂後,基本也就沒時間東跑西跑去斷案了,包拯也基本差不多。

歷史上包拯於仁宋天聖考中進士,被任命為大理評事,這也就是包拯在民間斷案如神傳聞的源流。後來出任知縣。

但是民間流傳也基本符合包拯的性格,他是大孝子,好不容易考上了進士,當了官,但是因為父母不捨其遠走,他放棄了好多機會,辭官回鄉一心一意陪在父母身邊,父母死後,他又結廬守孝三年。

古語云“忠孝兩難全。”包拯為了“孝”放棄了忠,現在守孝期滿,是時候補全“忠”了。當時他38歲。距考中進士的日子,已經過了十年了。

為了孝道,他放棄了為官最寶貴的十年,現在他不得不從頭開始。

公元1037年,包拯赴京待職,不久補天長知縣缺額。

是金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會發光的,包拯憑藉其才能,升遷迅速,沒多久就被調到了京城。開始了自己輝煌,精彩的一生。

要在歷史中找一個和包拯相似的人物,那一定是魏徵了。

當時王逵仗著自己在朝中有關係,受皇帝待見,任各地轉運使期間巧立名目,盤剝老百姓,致使民怨沸騰,老百姓被逼反抗,他又調兵血腥鎮壓,導致人民極度不滿,包拯多次向仁宗提出這個問題,但是由於王逵頗得仁宗歡心,且在朝中和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很好。包拯數次彈劾都沒什麼下文,包拯一怒之下。直接出言指責宋仁宗,就差直接罵宋仁宗是個昏君了。



宋仁宗也知道輕重,只能罷免王逵。

包拯在為官期間,只要知道有官員為非作歹,直接一紙奏章就告上去了。從宰相到地方官,再到皇親國戚,沒有一個能逃得過包拯的彈劾,而且包拯之彈劾,一次不成就兩次,直到皇帝把這件事處理了才作罷。日子久了,包拯遂有“包彈”的美名,流傳天下。

包拯也非常有遠見,他認為,現行的文武官制度日後很可能要出大亂子,他上奏皇帝,主張廢棄開國以來就用到現在的重武輕文的政策,認為為官不應該分文武,在考校官員時,文官也要考他的軍事水平,武官也得會詩詞文章,最終目的要消除文武之別,使眾臣皆為出將入相之國之棟樑!

包拯愛民如子,任地方官時,關心生民疾苦,鼓勵生產,他曾自作主張廢除一部分貧困冶鐵戶的賦稅,並且讓鼓勵他們多多開爐冶鐵,發展生產。

包拯疏浚惠民河,惠民河從開封直通淮河,是京城重要的水路交通,但是惠民河經常發生水災,每每損失慘重。包拯任開封府尹的時候,多次就這個問題展開調查,後來發現是權貴們為了修自己的花園,宅邸私自侵佔惠民河的河道。包拯下令立即拆毀建築,恢復河道。那些權貴們拿著偽造的地契找包拯理論,這下正中包彈下懷,他派人丈量土地,發現有假者立即上奏彈劾。仁宗也很無奈,你們惹誰不好,非得招惹包彈!

在民間,越缺什麼,什麼流傳的就越廣,包拯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為民牟利。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愛戴,老百姓們都盼著有包拯這樣的人來救他們,於是包拯的事蹟就廣為流傳,經過千餘年的流傳,再加上藝術家的創造加工,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鐵面無私,斷案如神,愛民如子,不畏權貴,不懼鬼神的包龍圖!包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