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平涼劫盟事件是如何發生的?這件事對歷史的影響是什麼?

而知而行


平涼劫盟,大唐帝國走向衰落的歷史拐點

秦玉龍/文

大唐德宗貞元三年(787年)四月十九日,上午或中午,平涼(今甘肅平涼)城西涇河北岸的虎山之下,發生了一件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史稱“平涼會盟”或“平涼劫盟”。

當時平涼被吐蕃佔據,吐蕃大相尚結贊借約唐會盟平涼之際,企圖伺機劫唐主盟使渾瑊(jiān)。因吐蕃在軍事上屢遭挫敗,尚結贊遂圖謀劫獲渾瑊,以除掉唐將。平涼劫盟發生後,唐蕃關係惡化,戰事再起。此後雙方30餘年未再盟和,直到821年長慶會盟,此時吐蕃已日暮西山,大唐也漸入黃昏。

據平涼文史學者邸廣平先生考證,位於平涼城西虎山村的會盟壇,經受了千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遺蹟仍矗立在涇河北岸。對它的存在,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太平寰宇記》載:“會盟壇在縣西北五里,右甲積穀(峪)川東南二十里……”明代的《平涼府志》和民國期間的《平涼縣誌》都有清楚無誤的記載。

邸廣平先生曾兩度前往觀瞻,同樣認為現存的那個被當地農民稱為“大土臺”的遺址,就是唐蕃會盟的會盟壇。大土臺北約200米就是北山,排列著三條溝谷,確有具備史書所記載的伏兵條件。現殘存的會盟壇高6米,直徑11米,佔地約120平方米,呈圓錐形,頂部為平臺,它的周圍是農田。

據當地農民說,解放初期曾剷平了一部分,但後來被有關方面制止了。也有人說,若干年前曾有人來此調查,說由於沒有夯土層而被否定了。然而,卻無人能解釋這個大土臺是怎樣形成的,為什麼它與史籍記載的會盟方位與里程能完全吻合。

他認為,當時的平涼是吐蕃的控制區,吐蕃統帥尚結贊並非真心會盟。會盟只是欲劫持唐朝良將的一個圈套,因而築壇也只能是匆促堆起的大土臺而已。當時吐蕃是否掌握夯土技術姑且不說,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尚結贊決不會把築壇當作一項重大工程認真對待,現在殘存的會盟壇比原來的小了多少,已無從考證,然而它就是唐蕃平涼會盟時的會盟壇則是可信的。作為歷史遺址,應該加以保護。

1200年前的四月十九日,涇水河畔,平涼城西北五里的會盟壇上,旌旗獵獵,表面上呈現出一派和解的氣氛。但當雙方的會盟大臣登壇更換禮服之際,鼓聲頓起,埋伏于山谷間的吐蕃騎兵衝出,演出了一幕劫盟的悲劇。好在唐朝會盟代表、前敵總指揮渾瑊將軍身經百戰,一看大事不妙,於倉卒間躍上馬背,向東急馳,幸得駱元光(李元諒)接應救援才得以脫險。然而,唐朝會盟副使崔漢衡與60多名文臣武將,皆被吐蕃扣押,唐軍死500餘人,被俘1000餘人。

平涼劫盟的結果,固然未能使吐蕃劫殺唐朝大將渾瑊、馬燧等人的如意算盤得逞,但兩國命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此之後,唐對吐蕃以及回紇、南詔等的政策有了新的調整,吐蕃也由此從強盛走向衰敗,直至分裂。而大唐在與吐蕃、回紇兩國大規模交戰的數十年中,致使帝國元氣大傷,從此走向了沒落。

邸廣平先生認為,平涼會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大事件,但由於其結果成“劫盟”,沒有產生盟約,使得當時自認為世界霸權的唐帝國上下,顏面盡失,丟人丟地盤,所以在正史中記載不多。這一事件被後人拿去,演義給了楊家將。西北地區最為流行的秦腔劇本《金沙灘》、《雙龍會》就是以唐蕃“平涼會盟”為素材的,其實宋代平涼沒有發生過劫盟事件。

下圖為甘肅平涼城西、涇河北岸、虎山腳下平涼會盟壇遺址。








秦玉龍


平涼劫盟,大唐屈辱的歷史,又叫平涼會盟,是吐蕃借約唐會盟平涼之時,伺機劫唐主盟使渾瑊,原因是吐蕃屢遭失敗,吐蕃尚結贊遂圖謀劫,平涼劫盟發生後,唐蕃關係惡化,戰事復然。平涼劫事件,吐蕃扣押唐軍五千餘人,被俘一千餘人,還有文臣武將六十多名。歷史的屈辱。之後,三十餘年,唐蕃末曾盟和。直到821年長慶會盟,但此時的大唐己漸衰落,吐蕃大勢也己去。平涼劫,失良將,丟地盤,大唐顏面盡失,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平涼劫盟,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大事件。也就帶動了後來的許多民族英雄的劇本出現,《楊家將》《雙龍會》《金沙灘》。這些英雄的事蹟,影響至今,經久不衰!🦄🌺🌺





飛天ZY漫雪


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唐朝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都是無可爭議的世界第一,中國歷史上只有漢朝、元朝等寥寥幾個朝代可與之比擬。但是以唐朝之強盛,也免不了有屈辱的歷史,平涼劫盟就是其中的一個影響我國曆史進程的事件。

平涼劫盟的主角是大唐和吐蕃。吐蕃位於唐朝的西南部,自松贊干布帶領吐蕃崛起以來,吐蕃就成為了大唐西南邊境的主要威脅。吐蕃與唐朝對峙的這些年,時而和親,時而舉兵進犯,這種忽戰忽和的狀態一直持續了兩百年。

公元783年,唐朝與吐蕃在甘肅清水舉行了和好會盟。這是唐朝與吐蕃的第六次會盟,第三次議定邊界。本次會盟中,唐朝拿出了極大地誠意,將被吐蕃佔領的鳳翔以西的廣大地區割讓給吐蕃。但是吐蕃對此並不滿足,以至於釀成了後來的平涼劫盟事件。

清水盟約簽訂不久之後,本以為兩國將迎來久違的和平,但是唐朝卻爆發了“朱泚之亂”,唐軍發生了譁變,佔領了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為了平定叛亂,唐德宗將西域的兩塊重要疆土割讓給吐蕃,並承諾每年向吐蕃繳納彩絹一萬匹以作歲幣,請求吐蕃出兵幫助平亂。

吐蕃得到了好處,立即出兵幫助唐朝平亂,沒過多久,吐蕃與唐朝聯軍就大破叛軍主力。但是吐蕃軍中也因為水土不服,出現了大規模疫病,便匆忙趕回吐蕃。此時,叛軍主力遭到重創,唐朝軍隊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收復了長安。

按照先前約定,唐朝應該將西域的伊西、北庭兩地割讓給吐蕃。但是唐朝君臣卻認為吐蕃中途退出,拒絕割讓土地。吐蕃卻認為當時自己退出時,大局已定,而且吐蕃在平叛過程中是主力,叛軍主力的潰敗,吐蕃也出了大力,自己完成了唐朝的要求,唐朝應該履行承諾。

就這樣,唐朝和吐蕃各執一詞,鬧得不可開交。其實在吐蕃參戰之前,唐朝軍隊一再敗退,吐蕃的參戰既震懾了敵軍,又增強了唐軍的實力和士氣,尤其是武功大捷,消滅了敵軍主力,改變了戰場形勢,雖然吐蕃在沒有完全收復長安前就打道回府了,但是改變不了吐蕃參戰對戰局的影響。

大唐拒不履行承諾,吐蕃大臣憤憤不平,吐蕃的大相尚結贊原本以為大唐是禮儀之邦,所以才會在沒有收到報酬時就出兵,沒想到唐朝食言,並沒有將報酬如約交到吐蕃手上。在驚訝、不滿之餘,吐蕃決意對唐朝背信棄義的行為進行報復。

吐蕃撕毀了《清水盟約》,主動挑起戰端,大舉進攻唐朝邊境。當時唐朝在邊境部署的軍事力量非常弱小,吐蕃軍隊沒費多少工夫就佔領了鳳翔以西的廣大區域,鳳翔距離長安只有一百多公里。

但是入侵的吐蕃軍隊實力也比較弱小,隨著戰線的拉長,這支軍隊漸漸出現了頹勢,無力攻陷長安。吐蕃大相尚結贊一面要求唐朝和談,一面轉道進攻唐朝其他區域。吐蕃的行為非常古怪,不僅將佔領區域的百姓全部擄走,而且還將城池焚燬,想來是表達自己對唐朝背信棄義的宣洩。

或許是佔了吐蕃的便宜,唐德宗自知理虧,甚至還想聯合吐蕃夾擊討厭的回紇,所以唐德宗派使者給尚結贊送去親筆信,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服軟之意。但是吐蕃吃過一次虧後,也多張了個心眼,假意答應了唐德宗的請求。雙方在平涼會盟時,吐蕃軍隊突然暴起發難,擊敗前來護衛的唐軍後,又將平涼附近州縣劫掠了一番,這就是著名的“平涼劫盟”事件。

當時大唐和吐蕃都有內憂外患,既要應付敵國的覬覦,又要面對國家內部的隱患,可謂是難兄難弟。但是平涼劫盟事件後,雙方期待的和平局面徹底破裂,使兩國失去了和平發展、重新崛起的契機,從此一蹶不振。

平涼劫盟事件之後,兩國重新回到敵對狀態,雖然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但是邊境衝突不斷,極大的消耗了兩國的國力。唐朝為了創造一個和平的發展環境,調整了對外政策,被迫與回紇進行和親,與南詔媾和,與將自己驅逐出西域的大食和天竺交好,既耗費了物質,又犧牲了尊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兩國的互相消耗也讓敵國看到了崛起的機會,雖然兩國醒悟過來之後,再次休兵,但是雙方已經失去了講和的基礎,始終在邊境部署了大量軍事力量防備對方,消耗了自己的國力。最終導致了兩大帝國的衰敗,更是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