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昨天周行長提到傳統貿易理論被顛覆的問題,加上錘子(堅果?)工作站發佈工作基本靠吼,以及芯酸往事的問題,還有為了民族品牌,同仇敵愾的事件,我們深深地覺得,相較於貿易理論,對於技術理論的缺失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中美貿易戰打的是中國的技術痛點,我們對經濟的理解,還凝固在最近的一組火光中。

痛定思痛,什麼是技術?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總設計師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過具體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技術?都是很抽象的問題。正如布萊恩·阿瑟認為,“技術”一詞存在著黑箱,總是隱藏在科學的陰影下,似乎從前沒有人能夠清楚闡釋技術的本質。

還有一個命題是,作為人類,實際上應該和自然相融合,因為幾百萬年來自然是我們的最初環境。而技術的發展使人越來越脫離自然,這就形成了兩種矛盾的力量:一個是我們寄託在技術上的深切的希望,另一個是我們對自然的最深切的信賴。

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最終動力,我們的貨幣制度、貿易制度等等經濟形式是不是也可以從技術的角度來進行觀察?

按阿瑟的定義,第一,技術是實現人目的的一種手段。無論產品是有形還是無形,比如煉油平臺、數字算法,它們的存在都是為了輔助完成人類想要做的事情。第二,技術是實踐和元器件的集成。生物技術、電子技術,都是總體的概念,也並沒有單一、特定的操作規程可以遵守,因此“技術”是一個末尾加s的複數詞語。第三,技術是在某種文化中得以運用的裝置和工程實踐的集合。只有將不同的功能模塊進行組合,設定平衡的參數,才可以建構正確的技術。

科學和技術概念容易混淆,一般認為技術是科學的應用。而事實上技術的發展並不依賴於科學,《清明上河圖》裡的貫木拱廊橋,是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用到了很高超的造橋技術,遠早於力學這門科學的出現。所以技術是對現象的編程,是對現象的捕捉和利用,這個定義更為準確。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阿瑟對技術的本質的探討既有時間維度,包括技術的產生與演化,又有空間維度,技術具有組合性、遞歸性、域定性等特點。

關於組合性或模塊化,舉個例子,一臺電腦是內部許多微觀電子元器件組合的產品,這種組合結構就是技術。一方面,處理器、主板、內存等,都是模塊化的存在,缺一不可,互相補充。從硬盤提取出來的數據交給處理器計算,又暫存在內存裡,這和人類的分工協作是一個道理。一個元器件只負責幹一種活,專業化分工提高了效率,也方便在故障時加以替換。

大家請中關村師傅(假定沒有宰客)來修電腦的時候,誰聽說過開不了機就整臺電腦報廢扔掉(除了土豪),換掉其中一條內存、重裝操作系統就行了。真正有大病的電腦,也是多個模塊都老了,不堪負荷,才有必要一次性全部更換。

另一方面,技術具有層級結構和遞歸性,在縱向上可以無限延展。往微觀說,一塊主板有南北橋、插口,而一個插口又是由大量電容、電阻、焊接點組成;往宏觀說,數臺計算機連成一體形成局域網,而無數個局域網互相拼接,就是廣為人知的因特網。技術越複雜,越模塊化,層級就越多。而遞歸性是指層級間通過“可執行任務”相聯繫,

所有的組件都為了同一個目標服務,比如計算一個公式、製作一個3D模型。基於此邏輯結構,阿瑟給予技術一個優美的描述:在真實世界中,技術是高度可重構的,它們是流動的東西,永遠不會靜止,永遠不會完結,永遠不會完美。

那麼將一件元器分解徹底,還剩下什麼呢?現象。就和中小學生探索物理世界一樣,他們先是聽說牛頓與蘋果的故事,知道了“萬有引力”,再通過手工實驗數據實證引力公式,繼而找到人與地球的關係,最後知識拓展至太陽系、銀河系,成長為天文學的未來人才。沒有最開始觀察到的現象,就沒有從中抽象出的原理,就沒有技術。

技術又是如何實現的?阿瑟提出了“域”的概念,這是一種連貫的整體,好比實驗室、工作室,設計者在其中使用不同的語言,完成給定的任務。最開始時,域只是粗淺的理解與方法在簡單堆積,不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而後隨著更多現象被專業人士理解,域內開始形成邏輯,不論是子域圍繞著核心技術(母域)發展,還是單純從現象中產生,當一種阻礙、瓶頸被突破,域就進入了新的階段。比如基因工程最初只是生物學領域的極小分支,主要用來理解蛋白質的製造機理,而後人們認識了酶、切割與重組,就發現這樣的原理可以用來製造新的蛋白質,基因工程一下就獲得了非常大的潛力。

當然域也是有周期的,就像人類的生老病死。當域的使用價值下降時,它也會孕育具有潛在能力的新子域,新子域在母域的基礎上繼續研究,這就是所謂的技術創新、技術進化。

有了現象和域,就有了發明創造,技術就能夠升級成工程,提供人類文明進步的硬件基礎。而多重技術的組合,就構成了人類文明的經濟,晉升宏觀層面。許多人面對技術不斷進行自我升級會感到恐慌不安,認為技術會控制我們的生活。然而如阿瑟所言,技術本即是由人類所發現,既然希望人類變得更好,就要學會與技術友好生活。

作為經濟學研究者,我們覺得從技術的角度看經濟更有意思。阿瑟研究的領域是經濟增長,經典的增長理論表明,並不來自於人口、儲蓄和投資等要素投入,增長的終極動力來自於技術的進步。而增長理論對技術進步是無法研究的,這就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既然技術是提高的人類的福祉的最終手段,那到底是應該從經濟的角度看技術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還是應該從技術的角度看經濟是技術發展的手段。從後者來看,我們的貨幣制度、貿易制度等等經濟形式也都可以從技術的角度來理解。

所有的經濟理論,只是捕捉到了一個現象,比方說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在某種時代背景下,從佔有資源的角度,自由貿易可以推動貿易雙方國民財富的增長。隨著經濟的發展,從佔有資源的角度獲取國民財富的總量開始不如從佔有專業科學及技術知識的角度獲得的那樣多了。很有可能,工廠和投入-產出關係構成的機器態經濟開始轉換到了21世紀有機的、相互聯繫的經濟形態。

以下這段關於經濟的理解也非常有趣:

“經濟就像是夜晚的戰場,它漆黑,在圍牆上幾乎什麼也看不到。而大約半英里遠,就有敵人的營地,可以聽到悉悉簌簌的聲音,可以感受到軍隊正在重新部署(當然,新的戰略部署即使再好,也是在現有部署的基礎上轉化來的。)這時,突然某個人點亮了一團火,火光照亮整個戰場的部署,各種炮位、安排、部隊、戰壕一下子變得一目瞭然,然後火光驟然熄滅,一切又復歸黑暗。經濟就是如此。經濟中的華光就是亞當·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凱恩斯,還有熊比特的理論。它們偶然照亮了一下戰場,但真正的騷動和變換一直在黑暗中進行著。我們確實能夠觀察到經濟,但是我們描述經濟的語言,我們標明經濟的標誌,以及我們對經濟的理解,都凝固在那燃亮的一瞬間—尤其是最近的一組大火中。”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估值課程報名VX號tumorri010

想做投資,但是像順豐這樣的上市公司,

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分析其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

想做估值,但是

為什麼互聯網企業不適合相對估值法?

滴滴併購Uber的案例,用的估值方法是哪一個?

怎麼用絕對估值法估算京東的投資價值?

事實上

投行或者投資界的財務模型(Financial Model)

聽起來雖然高大上白富美

製作工具卻非常簡單,就是EXCEL

知乎上不少投行領域的大V

在說到這個話題時都表示 :

無論最初的模型是拿什麼搭起來的

到交流層面也是拿 Excel 在工作中交流溝通

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對初創企業

從研究到分析、從商業模式到財務

研究分析落腳點必定基於合理的企業估值

這種估值是基於大量數據方法和思考形成的

相對估值法的核心要務是什麼?

絕對估值法的實務是什麼?

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

這三大表該怎麼進行估值分析?

如何在企業一大堆紛繁複雜的數據上面

結合商業模式,給出一個合理的估值?

如果你未來想從事金融行業

或者目前已經在金融行業工作

估值是你永遠繞不開的業務和能力

為什麼蘋果有5000億美金的估值?

為什麼滴滴有300億美金的估值?

優酷土豆的併購案應該如何分析?

這些天文數字都是怎麼算出來的

參與這節課你將有一個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我們聯合華爾街學堂

邀請來三位總監級導師

帶來16講全方位傳授企業估值建模實務

2018年3月最新研發,全新升級版

報名VX:tumorri010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課程目錄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課程內容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課程內容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課程評價

痛定思痛,技術的本質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