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機制不同,給諾貝爾新文學獎帶來的局限

評選機制不同,給諾貝爾新文學獎帶來的侷限

丨耕夫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今年因瑞典文學院內部矛盾導致信譽危機而停頒。瑞典百名文化人發起評選諾貝爾新文學獎,不讓這一文學獎項在今年空缺,其精神可嘉。在10月12日,往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同一時段,"新學院"宣佈法國女作家瑪麗斯.孔戴獲得該獎。

瑪麗斯的代表作為1985年出版的歷史小說《塞古》,小編遍搜各種圖書銷售平臺,尚未發現有中譯本。想一睹其作品的中國讀者需耐心等待。瑪麗斯的另一部著作《全球化與大移民》似在中國大陸出版過,但也無現書。諾貝爾新文學獎會產生與諾貝爾文學獎同樣的影響力麼?小編不太樂觀,我認為它的評選機制,會給它帶來很大的侷限。先是由幾十家瑞典圖書館提名,然後由評委篩選出四名候選人,眼光與視野必然會受到影響。

評選機制不同,給諾貝爾新文學獎帶來的侷限

原諾貝爾文學獎評選規定,有提名資格的是:瑞典文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各國作家協會主席。這樣一個全球提名人的陣容,更容易保障入選作家的文學品質是全球頂級的。小編分析有無道理?請方家賜教。

評選機制不同,給諾貝爾新文學獎帶來的侷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