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長平之戰是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

靜說歷史


且不論長平之戰本身自帶的死亡人數,單單說秦國圍繞長平之戰做準備的而發動的一系列鋪墊戰爭就足以說明長平之戰必將是一場大仗。

此文較長,且涉及地理問題較多。

首先,先看長平對於秦趙兩國的重要性。

秦國若是佔據上黨,一路可以越過東陽關,穿滏口陘攻擊邯鄲之西。

另一路,可以從野王出發沿著上黨邊緣地帶渡過淇水、漳水攻擊邯鄲之南。兩面夾擊之下,邯鄲會顧此失彼。實際上秦國後來滅趙也是這樣做的!

秦軍分兵兩路攻趙示意圖

而且,趙國起家之地晉陽(今太原)若沒有上黨這個媒介,與本土的溝通則會繞一個大圈。

上黨被佔,太原繞路進邯鄲

上黨,是以太行山為主長治一帶的總稱,是由群山包圍的一塊高地,海拔平均800到1300米。

先秦之人視其為“天下之脊”,把其比喻為“與天為黨”,最高處海拔的太嶽山海拔2453米。

不見得真是與天為黨那麼高,比它高的山還有很多。他的高在於地位高!

作為上古時代的堯、舜、禹、夏、商、周的六朝古都,它們都分佈在上黨附近盤旋或是隻距離一個急行軍的距離。

堯的都城平陽(臨汾)位於臨汾盆地,西距上黨郡治(今晉城)不到200裡地,按照邊緣算則不足100公里!

舜的蒲坂(今永濟市蒲州鎮附近)、禹的都城安邑(運城市安邑)都坐落於運城盆地,二都在上黨西南方向,距離上黨郡治的直線距離分別300公里、250公里,同樣按照上黨邊緣地區算也不足100公里。

夏都陽城,位於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告成鎮王城崗,與之距離不遠的周朝東都洛陽,同樣距離上黨邊緣不足100公里。

商都安陽,算算距離晉城的距離200裡地,邊緣算則不到100裡地,還不夠一個急行軍的行程!

上古帝王都城與上黨

堯舜禹的都城如果出發前往河北平原之地可以選擇最近路途:過上黨經滏口陘出太行山,或者直接經白陘東下太行,或出太行陘或軹關陘後循上黨高地邊緣北上。

如果行進洛陽所處的中原之地,一個可以選擇的路是不走函谷關,而是過軹關陘渡過孟津渡到達。但是他的必經之路就在上黨高地的俯瞰之下。

對於夏都陽城與周東都洛陽而言,其北上河北之路也是必在上黨高地的俯瞰下經過。

商朝都城安陽更是近,從上黨高地出發穿過白陘,一路俯衝就可直達安陽。

太行八陘圖

上黨的東邊是太行山,作為中國陸地地形第二階梯的東部邊緣,南北縱貫於河北與山西間,成為一道割斷山地與平原聯繫的天然屏障。

南邊則是中條山,東西橫亙數百里,東與太行主脈相接。

西邊太嶽山,太嶽山脈北端在榆社、左權一帶與太行相連,向南與中條山相接。

三條山脈交匯,形成了一個安全的封閉型盆地。

上黨圖示

上黨的境內主要有長治和晉城兩塊主要的盆地,還有陽城所在的小盆地。

陽城盆地在這場血腥的征伐中所處的地理位置來說較為偏僻,雖然沁水流淌在其中滋潤著相比較而言略顯狹小的陽城盆地,但是它對於趙國而言如同飛地,可以忽略不計!

最主要的是長治和晉城盆地,兩盆地的分割線是在丹朱嶺、羊頭山、馬鞍壑一線。長治盆地被漳河流域所覆蓋,漳河分為清漳河與濁漳河,濁漳河以北屬於趙國,以南則屬於韓國。

上黨高地長治與澤州盆地(晉城盆地)

秦軍佔領了長治盆地,就可以以之為後援基地,出長治,過黎城,穿東陽關,下滏口陘,攻打趙都邯鄲,而且還是重力加速度式的俯衝攻擊。

假如晉澤盆地以北,包括長治與晉城二盆地分水嶺被秦國佔據,長治盆地則在秦軍眼裡可以算是一馬平川。可以想象一下,趙奢僅僅擊敗了秦軍就得到了山東名將的稱號,由此看見六國對秦軍戰鬥力的畏懼。雖然以上屬於秦國廟堂戰略層次的思考,但是做事還得靠論斧頭解決。當然,秦軍並不是一開始就發動長平之戰的,首戰可以說是閼與之戰。

閼與之戰兩軍作戰序列如下:

秦國:統帥:胡陽; 將領:斯離; 兵力:10萬。

趙國:統帥:趙奢; 將領:許歷; 兵力:5萬。

但是秦軍的結局卻很慘!公元前269年,秦國兵敗閼與之戰,損兵折將。秦國十萬大軍逃散過半!統帥趙奢(趙括老爹)也因此戰名列山東六國八大名將!

次年,秦軍再攻閼與,又被趙軍擊還。然後秦國迎來了戰略轉變:

越過韓國上黨之地攻打趙國,這種客場作戰方式欠佳,搞不好會被切斷退路,死的更慘!不如把上黨收入囊中!消化了上黨,秦國便會以主人的姿態主場作戰,後援、糧草供給以及戰術的大開大闔就不會受到敵方壓制。

就此,秦國廟堂不得不對秦國東出平滅六國的用兵戰略做更深一步的討論!此時的范雎已經做了秦國客卿,此人眼光‘毒’到,獻策“遠交近攻”於秦王。范雎主張率先攻取韓魏在山西之地以進一步鞏固秦國對於淆涵要道的控制,然後進一步蠶食上黨,逼近唯一可以與秦國匹敵的趙國。然後再以山西居高臨下的優越地理位置攻略黃河以北的燕趙齊三國之地。秦王此時也深感魏冉主張的越地攻打他國的戰略隱藏著種種弊端,此法實在不可行!

誰知道哪天秦國對趙用兵時,山東六國擠擠兵力忽起合縱,韓國會不會落井下石地封鎖上黨進出要道而讓秦軍進退不得呢?!

至此,范雎的遠交近攻強壓了魏冉越國掠地之策,秦國遂決定改變國策,先搞定韓魏再攻趙。魏冉自此失勢!

公元前264年,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掛帥出征。執行戰略最終目的:孤立上黨。

前期奪取目標有二,如下!

(一)韓國九城(臨汾地區)

戰役目標:掃清臨汾盆地韓國據點,防止秦軍東進上黨後方起火!

進兵路線:1,秦國陸路沿渭河河谷東進至蒲津關,渡黃河經過運城盆地、臨汾盆地邊緣至新田(今侯馬)等待水路部隊。

2.秦國水路最優路線是由都城咸陽沿渭水出發,順渭河東下,至潼關所處的黃河拐彎處再折向北溯黃河而上,然後進入汾水河道東北行至新田(山西侯馬)。


秦韓勢力圖以及秦軍掃平韓國在山西殘餘勢力

(二)韓國南陽管轄的野王(河南沁陽)等城池。

戰役目標:控制太行陘進出,掌控韓國野王城(沁陽),斷絕韓國本土與上黨聯繫。

野王城位於丹水和沁水交匯處,兩水交匯後流入黃河。丹水發源於上黨境內丹朱嶺,流經高平、澤州,傍臨著戰略要地晉城不遠。

上黨地區聯繫韓國本土是通過野王這個水路彙集的樞紐來來往往,韓國本土坐船行進黃河可以再分流進入丹水,後棄舟步行過太行陘進入上黨。

沁水流淌經過陽城盆地,其走向與老馬嶺幾乎平行,河水經過端氏邑。秦軍攻下運城盆地後,如果攻擊上黨,會從端氏邑渡過沁水,後沿河谷上行十里,再向東折行就可通過老馬嶺著名關隘高平關進入上黨。

進兵路線:過軹關陘,直接到達野王,沿丹水逆流上行,過太行陘,到達上黨腹地。

秦國掃清太行陘附近韓魏城池圖

韓國,這個曾經小有輝煌如今卻奄奄待息的二流角色,自從炮灰大魏國丟失了河西與河東之地,韓國這個倒黴鬼就開始承受起了秦國的一波又一波地凌厲攻擊。

秦國從來也沒有把這個對手拿正眼瞧過!總是沒事派個幾萬人過來練練手!從秦國變法東出以來被秦軍斬首的韓國將士何止十萬首級!

戰國初期,魏國河西、河東以及秦魏勢力圖

摟草打兔子好幾年了,秦國已經清理掉了韓國在山西臨汾盆地大多數城池。僅存的幾座城池也是秦國發了發善心!秦國喜歡大棒加胡蘿蔔的政策對待韓國,不聽話了揍你一頓!服了?立刻還給你一兩座城池,兩國重新結好。秦國遂得以對戰他國!

但是閼與之戰,秦軍慘敗!這是秦國自商鞅變法80多年以來唯一一次被他國在野戰中被擊敗,此敗極大的刺激了山東六國聯合反抗秦國的決心。

話說天高皇帝遠的偷襲高手大燕國,秦國實在懶得搭理。剩下的五國中,齊國、韓國、魏國和南霸天楚國都被秦國狠狠的吊打過一遍又一遍!

但是,趙國自吞了中山國,奪取了北方少數民族控制的河套之地。肥沃的前套和後套的土地,讓趙國軍力加國力妥妥的爆棚起來。未經打擊且兩敗秦軍的趙國儼然成為了山東六國新的扛把子!

秦國痛定思痛,決定必須打碎山東六國的脊樑——趙國。

打碎趙國的脊樑必須攻取韓國上黨之地。

攻破上黨高地必須要完整的佔據臨汾盆地以及掃清太行山與黃河之間那些韓魏所控制的城池,把進入晉城盆地的太行陘掌控住。

這年,白起沒有懸念的擊破韓國舊都平陽(今臨汾)等九城,斬首韓軍五萬!

公元前263年,白起封鎖軹關陘以阻止韓國本土支援臨汾盆地地區的韓國反抗者!

公元前262年,秦國將臨汾地區原韓國領土整合完畢,揮軍下太行,攻取韓國南陽之地野王以及魏國懷邑和魏南陽。

韓國本土與上黨之路斷絕!

韓國遂割讓上黨於秦國,秦國接收!

但是上黨人忘不了秦人曾經殺害過他們的兄弟子侄,太守靳黃重強烈反對把上黨交給秦國!

韓桓惠王怕事鬧大,秦國打到韓國都城怎麼辦?立刻罷免靳黃重,委任馮亭出任上黨太守。新太守馮亭也不願意投降仇人!

馮亭召集官吏民眾,一致認為:秦佔野王,上黨已如同滄海孤島!秦軍若發兵上黨,上黨十七城斷然不能抵抗強秦。但是上黨對於趙國是個要命的死穴,所以馮亭等人一致同意:不如投降趙國,趙受我地,秦必攻趙,趙被秦攻,必然親韓,韓趙本一家,合縱可成!

然而不管趙國內部討論接受上黨是否合適,就地緣角度來講,趙國也別無選擇地必須接下上黨這塊燙手的山芋!於是,禍水遂引向趙國,長平大戰開始盛裝出場!


大福讀史


長平之戰秦趙雙方集結大軍110萬(秦國六十萬,趙國五十萬),在上黨地區對峙三年之久,最終秦國戰死三十多萬,趙國戰死四十五萬,合計戰死七十五萬士兵,負傷者加上則近百萬士兵傷亡!這樣的戰役古往今來都不算多,長平之戰可以說是一戰之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戰役,沒有之一!

古代冷兵器戰爭,殺人那是一劍一矛一箭殺出來的,其酷烈程度遠遠超過今天的熱武器戰爭!戰場之上殘肢斷腿隨處可見,人的五臟六腑片地都是,士兵的頭顱則是堆積如山,真真是伏屍百萬流血漂櫓!這樣的戰場就是人間煉獄,就是阿修羅場,正常人無法在這樣的戰場存活下來,精神都會崩潰的!



趙軍主力被圍困後,斷糧長達四十六天,趙國士卒飢腸轆轆,發生了大規模的吃人事件!不少傷兵還沒有斷氣就被同袍活活吃了,因為糧食、戰馬、皮革、草木都被吃光了,甚至戰死士兵的屍體都被吃光了!


秦軍士卒最後砍殺趙國降兵時,劍都準備了三口,因為一口劍砍殺百多次後就會因為嚴重捲刃而不能再用!人肉與鐵劍對抗,也可以讓劍捲刃,可見殺戮之慘烈,殺伐之量大!

後世的戰爭規模很少有這麼大的,有這麼大的也沒有這麼慘烈,打不贏就投降,投降後絕大部分士兵都可以存活!但是秦趙的國運之戰是生死之戰,雙方都表現了各自的英勇與壯烈,慘烈程度讓殺神白起都精神恍惚,最後一病不起,自盡前還想到還趙國士卒的命!




大秦鐵鷹劍士


原因很簡單,因為死的人太多了,趙軍全軍覆沒,被殺將士多達四十五萬,而秦國亦死傷過半,雙方傷亡高達七十五萬左右。從而創造了中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三個之“最”,即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我們簡單回顧一下這場戰爭吧。

戰爭背景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郡,將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聯繫完全截斷。韓桓惠王意圖割讓上黨郡給秦國,用來求取秦國收兵。然而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謀劃會後決定將上黨郡獻給趙國,企圖聯合趙國一起對抗秦國。

趙孝成王接到馮亭的信息後,先是與平陽君趙豹商議,趙豹認為不應當接受,認為馮亭此舉意在禍水東引。趙孝成王於是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二人卻主張接受,認為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十七城,這是大利。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以趙勝去接收上黨郡,並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防備秦軍進攻。

趙國接受上黨後果然引起秦國不滿,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派軍攻佔韓國緱氏和綸氏。次年,又令左庶長王紇率軍攻佔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國軍隊則在長平接應。

趙軍初戰失利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王紇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孝成王令廉頗迎戰,雙方先頭部隊在玉溪河谷交戰,趙軍裨將茄被殺,初戰失利後趙軍退守空倉嶺防線。

六月,廉頗再次戰敗,空倉嶺防線被秦軍攻破,重要據點尉城和故谷城被秦軍攻佔。趙軍再次向東撤退,于丹河一線構築防禦工事。

七月,趙國堅守營壘不出,秦軍發動強攻,趙軍西側防線被攻破,兩位尉官被俘虜。

此後,廉頗在經歷了數次戰敗後,於是命令趙軍沿百里石長城一線構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疲憊秦軍。雙方開始陷入對峙當中。

廉頗認為秦軍糧草供給困難,日久必退,卻不想秦國通過疏通渠道,可直接從水路運糧,比趙國反而更快、更暢通。倒是趙國由於準備不足,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加上農事在即,一味僵持將會導致趙國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

趙孝成王迫於國內形勢,對於廉頗這種消極的應對方式極為不滿,數次派人責備廉頗。

趙國求和,雙方換帥

在初戰不利的情況下,趙孝成王於是派鄭朱到秦國求和,秦國則對其熱情接待,對各國造成了兩國正在議和的假象。加上韓、魏、楚早已被秦國打怕,齊國對趙國參與樂毅伐齊而耿耿於懷,燕國則與秦國素來交好,求和之舉直接導致趙國陷入了“五國不幫”的窘境。

(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對於廉頗的數次戰敗和堅壁不戰之舉惱怒已久,再加上秦國發動的反間計,最終促使趙孝成王起了換帥之心,而他所要更換的人選就使名將趙奢之子趙括。此時,李牧駐守雁門關尚未成名,樂毅剛到趙國還未重用。

於是,趙括得以統率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成為主將,改變趙軍作戰方針,積極準備意圖主動進攻。而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出任主將後,為了徹底擊敗趙國,暗地中調武安君白起替換王紇為帥,改命王紇擔任副將。

趙軍戰敗,秦國慘勝

趙括在完成軍隊整頓後,立即組織趙軍對秦軍展開反攻,白起則令秦軍佯裝敗退。趙括不知秦軍暗中換帥,首戰告捷的情況下對秦軍展開追擊,一直追至秦軍暗中構築的營壘處,面對秦軍精心打造的營壘,趙軍久攻不下。

在趙括追擊秦軍途中,白起令一支2.5萬人的部隊突襲趙軍後方,截斷趙軍退路,又令一支5千人的輕兵(一般認為是騎兵)直插趙軍與己方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為了兩支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草供應。

趙軍見久攻不下,於是想退,然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多次發動攻擊,令其無法退軍,趙軍無奈之下被迫就地建造營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在得知趙軍主力被分割且糧道被斷後,親自來到河內郡,對當地百姓大肆封賞,同時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全部派往長平戰場,用以增援切斷趙國援軍和糧道的秦軍部隊,從而徹底困死了趙軍。

趙軍主力在斷糧四十六天後,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成功。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餘軍隊逐向秦軍投降。

出於種種原因,白起後將趙國降軍全部殺死(根據考證,是被先殺後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趙國先後戰死長平者多達四十五萬之眾。而秦國雖然戰勝,卻也是慘勝,史料記載秦軍傷亡過半,戰死者亦有三十萬左右。


香茗史館


古時候,人們打仗用的都是冷兵器。大家用冷兵器的時候,都是肉搏戰,這是非常慘烈的。最殘忍的戰爭是戰國的長平之戰。因為這場戰爭結束後,戰勝的一方秦國,坑殺了趙國40萬人,而自己也損失了20萬人。這次戰爭有多可怕,史書並沒有詳細記載,人們沒辦法獲得更加清晰的資料。

有人說,長平之戰是中國殲滅戰裡最經典的,而且無人超越,殲滅的一個也不剩,可見當時的戰況那麼慘烈。

長平之戰的慘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戰爭的起因。

這次戰爭爆發是因為韓國。當時,秦國攻擊韓國,佔領了非常多的土地。但韓國的國王卻不投降,而是把自己一塊重要的土地,獻給了趙國。趙國因為這件事吵翻了天。有的人認為,不能要,要了會讓秦國把打擊目標轉移到趙國身上。有的人卻說,為什麼不要,這麼大的一塊土地,就算派百萬的大軍,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最後趙國選擇接受這塊土地。

秦國開始攻打趙國。剛開始趙國的主將是廉頗,廉頗採用防守的方法,要和秦國熬下去。秦國用了計謀,讓廉頗被撤掉,換成了新手趙括。

趙括沒有多上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他採取了進攻的方法,派出趙國的主力部隊攻擊秦國,秦國軍隊假裝失敗,趙括安排士兵乘勝追擊。這時,秦國士兵切斷了趙國主力部隊的後路,和運糧的道路。趙括帶著士兵想要突圍,卻被亂箭射死。在這樣的情況下,趙國士兵只能投降。而白起卻說:“這些趙國人反覆無常,要全部殺掉!”後來用欺騙的方法殺掉這些人。

白起是如何活埋這些人的?這些人不是小數目,是40多萬人,要活埋的話,得埋多大的坑。所以,大家一直在爭論,這件事是不是真的。直到1995年,才有了新的發現。在山西一個偏僻的村落,村民發現了很多白骨,研究人員到了以後,發現這就是趙軍被坑殺的地方。

大家開始挖掘這個地方,發現趙軍的白骨都是壘在一起的,有的胳膊或者大腿,有斷的痕跡。有的體內有毒箭頭,有的只有身體,沒有腦袋。

經過史學家一番研究後,發現趙軍不是被活埋,是被殺掉以後,再掩埋的。

第二,戰爭對後世的影響。

長平之戰的慘烈還在於它的無規則性與毫無人性,戰國時期各種規則都被打亂了,這就是所謂的“禮崩樂壞”,人們越來越不遵守規則,各國君主也沒有底線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各國還保留一條底線,就是不屠殺平民,打仗是兩國之間的事,與百姓無關,長平之戰打破了這條規則,什麼虐待戰俘、屠殺百姓,在長平之戰後才開始的。

第三,戰爭的過程。

長平之戰持續了兩年,而正式交戰時趙軍被圍困了四十六天,然後自相殘殺,在這種情況下趙括急於突圍,卻落入敵人圈套,導致45萬戰俘被滅。以前打仗的時候,即使看見有年老的士兵都會送回家養老,而此次戰爭卻讓趙國青壯年男人都被滅了,秦軍也傷亡慘重,可謂是慘烈。


靜說歷史


長平之戰發生於秦國和戰國之間,於公元前二百六十年結束,洗髮生的範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非常慘烈的一次。

這場戰役中趙軍40萬被秦軍坑殺這是非常慘烈的,

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這一成語就源自於這個戰役,這場戰役的結局讓人心悸不已,不是嗎?



司馬遷的作品——《史記》,那本書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該書中司馬遷說,是因為趙國中的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來代替廉頗這個老將,大家都知道廉頗是一個名將,在一首詩詞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我們可以看出廉頗的才能實力實力,而正是紙上談兵的趙括使得這次戰爭失敗,留下了一個紙上談兵的成語。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趙括而是廉頗,這場戰爭會失敗嗎?失敗的結局又是怎樣?


揚靈讀經典


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決戰到了整個戰役的最後階段,此時的趙國已經換上想速戰速決贏得這場戰爭的將領趙括。然而,由於趙括的冒進使得趙軍主力掉進了秦軍的包圍圈被團團圍困不能突圍,46天后,趙軍斷糧缺援最後趙括與40萬趙軍葬身長平而宣告這次戰役以慘敗告終,為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之一。這場戰爭不光改變了秦趙兩國的命運,也決定著戰國格局的走向。陣亡人數之多,所消耗物資之大,是我們後人所無法想象的。

兩國舉國消耗空前,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是趙王中了範睢設下的反間計聽信讒言才換下穩重老將廉頗才導致的結果,《呂氏春秋應言篇》有個疑點:“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索”,而趙國則更慘,“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也就是說,秦趙經長平一役後國內用於保障軍隊的糧食都非常少了,而趙國更是無糧可供,不得不找齊國借糧,然齊國不肯借。那麼問題就來了,趙將廉頗認為秦軍勞師遠來只要在長平壁高壘堅守不出擊待秦軍斷糧自退果真能贏得這場戰爭嗎?

筆者翻閱史料文獻得出的結論是:這場長達三年的戰爭對於趙國來說,不論是打消耗戰還是速戰速決趙國都是失敗者。

秦國雖遠而富,趙國雖近而貪。

這場戰爭表面上看是軍事力量的對決,然而,長達三年的時間跨度實則是綜合國力的大較量。從秦趙兩國實力對比來看,秦國地處雍州,土地肥沃耕地廣闊,為列國土地之上等。

自秦孝公繼位後,秦國實施商鞅變法從經濟、政治體制上都作了深刻的改革調整,後經過惠文王、武王及昭王三代君主經營的秦國已經是“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函谷之險”,獎勵耕戰,經濟雄厚於列國,各種戰略物資儲備充,且水利發的強大國家。

反觀趙國,地處冀州,地農業資源遠不如秦國,地薄人眾,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歷來是農商並重,社會風氣“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農業經濟上處於列國之末。趙武靈王在位期間,雖然至力於改革,國力一度大盛,然而趙國的改革僅侷限於軍事領域,政治經濟仍處於春秋舊制的狀態。

國力強大的秦軍相比趙軍已經無“遠道而來必速戰速決”的軟助

公元前262年,秦、趙為了爭奪韓的上黨郡,爆發了長平戰爭。趙將廉頗考感到秦軍遠道而來攻必欲速戰的情況採用壁高壘堅守不出擊,等到秦軍疲睏的時候,然後再反擊的策略。

廉頗的應敵策略貌似正確,但他明顯低估了秦軍的後勤供給能力及發達的水陸供給手段,也高估了趙國的經濟基礎能經得起與秦軍在長平的長期消耗和拉鋸。戰役前階段,廉頗不和秦軍鋒芒硬拼,採取拖廷,打消耗戰的策略,利用有利地形消耗秦軍有生力量,想迫使長途跋涉至此的秦軍疲憊。而然廉頗在堅守了三個月不出擊秦軍也不能進的情況下,趙孝成王卻多派人責令廉頗出戰。

趙孝成王為何屢屢派人督促廉頗出戰?

從趙王頻頻催促廉頗出戰來看,很明顯迫切希望這場戰事能早打贏早結束,那麼什麼情況下才能使趙王這麼著急等不了要決意以逸待勞的情形下速戰速決?答案很明顯,此時的趙國已經消耗不起了。

從表面上來看,長期勞師遠道而來求戰而不能的秦軍,必定因為戰線太長在物資後勤供應上遠不如以逸待勞且無長線供壓力的趙軍,長期拖廷戰事對秦軍是不利的。然而在與秦軍長時間的拉鋸消耗中,趙軍也因為國內無給可供更發愁。秦軍無糧可供可以退回秦國,而趙軍一旦全國無糧可徵,必定亡國。趙國本來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就是地薄人眾,而就是說“能種地的地方少,而人口又多”,要長期供養一支高度集中人數達40萬之多龐大軍隊作戰壓力巨大,“無以食,請粟於齊而齊不聽”正好反映了當時趙國的囧境,沒糧食而人家又不肯借,實在耗不起。

在這種狀下,廉頗的高壁壘不出戰跟秦軍比消耗的做法,無疑是叫花子跟土豪比誰更能揮霍錢財了。廉頗的“土豪”策略在財政赤字的軍隊上使,這樣理解趙王為何著急屢屢催促他出戰就合乎情理了。

廉頗的“土豪”策略與上趙國的糧食供應緊張成了矛盾,後來廉頗與趙王翻臉除了人為的挑拔,根本原因也在這裡。試想,趙王再怎麼昏庸也明白,一旦長期無休止掉進這個拉鋸消耗的黑洞,後果也是災難性的,趙國的出路只有兩條,一條就是能有一位能像當年率領弱燕聯軍一口氣連陷東方強齊七十二城的毅樂這樣的將領幫助他“用奇謀,出奇策”打秦眼下的秦軍;另一條則是成功求和。


相持階段秦人密謀“雙管齊下”誘使趙孝成王孤注一擲

秦人借趙國使者鄭朱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鄭朱,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又採用離間計四處散佈流言:秦軍最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並使趙王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帥。趙括是一個缺乏實戰經驗將領。他上任後,他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而勝,奪回上黨。秦國得知趙國任趙括為將,立刻調整了自己的軍事部署:立即增加軍隊,徵調驍勇善戰且極善抓住動態戰機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齕統率秦軍。

長平之戰後,趙國青壯男子幾乎死光,趙國上下“家家舉哀”,時至今日,當我們在長平古戰場遺址看到當年趙國士兵的累累白骨時,也會深深感觸那場戰爭給當時人們帶來的巨大傷痛。


海馬叔叔說史事兒


長平之戰之所以被稱為最慘烈的戰爭,能被歷史牢記,能被後人不斷的專研,主要原因是長平之戰掀開了一種新的作戰模式——殲滅戰



長平之戰前20年,白起還是魏冉帳下一名小將。到了長平之戰前夕,白起已被秦國封為武安軍,後人稱白起為戰神,也稱“人屠”!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打仗是要提前約好時間,各帶多少兵馬,約好地點才開始打仗。春秋時期,我們熟知的“春秋五霸”在稱霸戰中,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幾乎都沒有多大的人員傷亡。這個時期打仗還比較講究場面,都是以戰車多少架來評判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戰國策》中就有相關方面的記錄: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被稱為——稱霸戰

到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長達幾百年的戰國時代。主角也從“春秋五霸”變成了“戰國七雄”,大國由稱霸演變成爭雄。春秋時期注重禮節,各大諸侯國對土地的慾望還能收斂一點,而到了戰國初期,各大國對土地和人口完全就就如一頭飢餓的狼面對一群綿羊一樣。所以那個時期在各大影視作品中往往會被稱為戰火紛飛,禮崩樂壞的時期!各大諸侯國開始對周邊的各小諸侯國開啟了以吞滅土地,壯大國土的戰爭。所以戰國時期的戰爭稱為——吞併戰

春秋戰國時期各大諸侯國雖然對周邊小諸侯國進行各種吞併,但小國有小國的活法,打不過就找個大靠山,以聯姻結盟的方式來保全自己國家的安全。但這種方式之只在春秋時期比較適用。大國與小國結盟就相當於告訴天下,這是我的小弟以後我罩著,誰動我小弟我就打誰。而大國也可以利用“小弟”與其他小諸侯國的矛盾為藉口出兵攻打他國,以達到稱霸的目的,在結盟後小國只要保持一定的忠誠度即可存活

但到戰國時期,這種結盟顯然已經變味,與大國與小國的結盟表面上罩著你,不受他國危險,然而卻時刻都有滅國的危險


但小的諸侯國當然不甘心被某大國吞併,所以又結盟其他大諸侯國,同時擁有兩個大國盟友。而兩個大諸侯國都不想土地被對方吞併,又不好先下手,竟然起到了相互制約的效果。在此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但小國如果不能發展壯大,始終是避免不了被吞併的噩運

等到了戰國初期,有些諸侯國坐不住了,隨便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就能開戰,也不打招呼,直接出兵,先佔了土地再說。等到別的大國出兵討伐時雙方兵力對峙。一看,這誰都打不過誰,真打起來怕是會讓他國從中獲利,乾脆不打了,大家坐下來談,要不就你分塊我地,要不就我默許你去打哪裡的那個小國,我也不參合。所以春秋時期的幾十個上百個諸侯國被打了幾百年,到了戰國時期就變成了七個實力相當的諸侯國。其他的小國基本都處於苟活的狀態,包括周王室!


所以可以將戰國時期的戰爭稱為吞併戰,而秦國在秦孝公時期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而後又經歷過幾代秦王的鞏固,國力空前強盛

此時秦國已經可以藐視六國中的任意一國,如果單挑,秦國怕是能打到對方滅國。但在戰國時期並不允許秦國這麼做,也不允許任意一國這麼做。戰國初期時,不僅秦國,各國都推行變法,國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就是你多強盛,也不敢再去輕易的去滅一個國。一來會引起各大諸侯國的恐慌,二來也會遭到各大諸侯國的妒忌

當初強大的齊國就是因為私自滅了宋國,事後被各諸侯國以替宋復國的名義聯合攻打齊國,打的齊國差點亡國!從此齊國變一蹶不振,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秦國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大用張儀的縱橫之策,橫掃各國,佔了不少土地。但也不曾言滅國,就算韓國,雖然弱小,被夾在幾個大國中間卻奇蹟般的存活了幾百年。就是其中的奧秘

再到秦莊襄王時期,用了范雎的遠交近戰略,將秦周邊國家的土地佔了更多

這時期的楚國,魏國,韓國分別單獨或者合併與秦國進行過多次的大戰役。秦國在與之對戰時統兵將領是白起,白起也是在對這幾國的戰役中以全勝的戰績聞名於戰國。而白起認為土地因為各大縱橫家們在與列國的交涉,經常出現城池易主的情況。此時白起便推出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為戰鬥目的的戰爭,又加上秦國這個龐大的戰爭機器,秦國軍功又以斬獲敵軍人頭為論。所以秦國人好戰,甚至有點噬殺

一個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的將軍帶著一群以敵軍人頭為論功的軍隊,將是什麼樣的後果?

所以後來白起在對六國的戰爭中,只要是秦軍勝,戰績都是以斬首多少萬來記載。直到後來的長平之戰,一戰殺了40萬趙國軍人,讓整個趙國人都披麻戴孝!而在白起眼裡,這幾十萬趙國降卒,若是放回趙國,等他們吃飽飯拿上武器,那又將是秦國的勁敵。所以在白起眼裡,這幫人固然是不能放的!而這幾十萬人已經投降,所以白起殺他們也並未給自己在後世留下一個好名聲。而長平之戰不是白起的第一次殲滅戰,只是因為長平之戰對後世影響最大,死亡人數最為龐大而被載入史冊。更是開啟了殲滅戰的先河,在戰國後期,無論是秦對六國的戰爭,還是各國之間的戰爭,都是以消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所以戰國 後期的戰爭應該稱為——殲滅戰。

而白起開了這個先河,長平之戰更像一個里程碑的存在。在幾十年後項羽反秦時就一口氣殺了秦降卒20萬。而在後世的對內對外戰爭中,各種屠城屠軍更是數不勝數。只是長平之戰因發生最早,而秦國對中國幾千年影響最大才被世人所熟知

這就跟大多數人都知道珠穆朗瑪峰是最高的山峰,卻不知道世界第二高的山峰在哪裡或者它叫什麼名字是一樣的


待盡易世樊花


長平之戰實際上是以趙國慘敗收場,說它是最慘的是因為這是殲滅戰。

說秦國傷亡過半的,不知道他是哪來的數據。

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於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日:“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我不知道史記哪裡記載秦軍傷亡過半了?白起說的傷亡過半是包括後面的邯鄲保衛戰的損失,那是廉頗打的吧!

秦軍60萬是圍死的,斷絕趙軍糧食,趙軍斷糧46天后開始突圍。突圍趙括死了,剩下40萬人投降了。也就是說趙軍才損失5萬人,不知道秦軍在佔據了地利的情況下能損失多少最多1:1吧!

說長平之戰慘烈,那是中國殲滅戰最經典且沒人超越的記錄――全殲啊。解放戰爭三大戰役都沒有打到這麼優秀。

慘烈是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獨霸天下。

廉頗確實不該換。就算敗也不會這樣慘。


十月夏蟬


各位的回答十分詳盡。但是我更想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場戰爭的慘。

首先是在物質上,這場戰爭給趙國和秦國帶來了耗費是巨大的。往返運送的糧食和物資,是戰場上的好幾倍。比如戰場上十個戰士,送一次糧食要滿足十個戰士一定時間的要求。這就需要運送糧食的量要足。怎麼才能足呢,就需要押運糧草的人和馬足夠多。那好,運送糧草的人馬來回要吃東西吧。而往往糧草非一天運到,尤其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運一次糧草個把月。好的,來回吃就兩個來月。這樣一算,打一場仗光耗費的糧草就不計其數。而上百萬的軍隊鏖戰,可想而知對糧食量的消耗有多大。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光此項,就配得上一個慘字。

其次,打仗消耗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用於戰車製造的木料,用於武器製作的金屬,士兵穿戴需用的布料, 包括之前所說的糧食,這些都需要老百姓出。也就是離戰場越近的地方,需要交納的物資就越多。那好,基礎屋子交上去可,市場上的糧食,布料,木材,金屬就會翻倍漲價。那老百姓的蓋房,採購農具,買糧食的成本會幾倍幾倍往上漲。老百姓的生活跌入了深淵。沒吃沒穿沒飯食,老百姓也配得上一個慘字。

最後想說的就是戰爭結束後,對秦趙兩國的國民的家庭影響是巨大的。幾十萬人死於次次戰爭。於趙國幾乎斷送了全國所有的青壯年。而於秦國估計也在四分之一左右。這些士兵雖然與國軍來說,就是用來打仗的,死多少隻是個數字,但是對於每個家庭而言,是多麼慎重的打擊呀。近成千上萬的家庭頂樑柱說沒就沒了,這種災難當然也配得上一個慘字。

綜上,慘不慘,請看官定斷。


濱海泛舟


長平之戰的慘烈性表現在兩方面:春秋時代乃至戰國時代早期的戰爭大多規模較小——通常都是一次戰役定勝負,很少出現長期圍困的消耗戰,而長平之戰從公元前262年持續到公元前260年,歷時兩年,最終被圍的趙軍在斷糧四十六天的情況下出現了相互殘殺為食的慘景,主將趙括不得不向秦軍發起衝鋒以求得一線生機。戰爭結束後獲勝的秦軍坑殺趙軍戰俘45萬,這一仗幾乎使趙國青年男丁全軍覆沒;而秦軍自己也死傷過半,可謂慘勝。此戰雙方合計傷亡七十五萬左右,是整個春秋戰國時代持續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傷亡最重的戰爭。不過這還只是長平之戰慘烈性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以長平之戰為標誌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春秋時代處於西周禮樂文明向天下爭霸格局的轉變中,多少還保持著一些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戰爭規則:

春秋時代的戰爭不允許平民和奴隸上戰場,他們參戰但不作戰,主要擔任扛行李、餵馬、做飯這些後勤工作。擔任作戰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成年貴族男子,稱為“戰士”。

戰爭必須在兩國交界處進行,約好的地點在邊疆即野外,因此稱為“疆場”和“野戰”。

春秋時期的戰爭需要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並且戰書的用詞謙虛恭敬。雙方都會優待敵軍使者,要舉辦宴會迎接,宴會上一定有奏樂和賦詩,使者作為客人也會答謝。

春秋時代的戰爭主要都是”車戰“,戰車是當時的戰爭主力,以及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乘:由四匹馬和三個人組成的戰車。“萬乘”之國,有齊、楚、秦、趙、魏、韓、燕(戰國七雄),而“千乘”之國有魯、宋、中山、衛、鄭.......

兩軍戰車數量均等,即敵軍出動10輛戰車,我方也出動10輛戰車。作戰時雙方戰車捉對廝殺,也就是我駕駛的戰車只與對面的那輛敵軍戰車作戰,不和其他敵軍戰車交鋒。

春秋時代戰爭的規矩是:敵軍戰車沒有擺好,我方不得擊鼓進軍。必須雙方的戰車都排列好了,雙發才會打招呼“你擺好了沒有?”“好啦……”“我開始打啦~”“好的~~~”

春秋時代戰爭的另一個法則是:如果敵軍戰士在戰鬥中受傷,必須馬上停止戰鬥,讓傷員回營療傷。而我方戰士則就地觀戰,不得參與其他“配對”戰鬥當中。

還有一個法則:不能俘虜有白頭髮的戰士,有白頭髮說明年紀已老,必須把他放回去養老。

敵軍如果戰敗選擇撤退,一般情況下不追擊。追擊也可以,但只許追50步。《孟子》說“五十步笑百步”的原意就是:跑50步是逃兵,跑100步也是逃兵,你有什麼資格笑話人家呢?但這句話放在春秋時代50步是可以笑話100步的,因為跑50步就已經安全了,敵軍不會再追,還多跑出去100步不是傻麼

晉楚邲之戰晉軍失敗逃跑。所有戰車都跑了,戰場上只有一輛晉軍戰車停著不動。跟他“配對”的那輛楚國戰車追上來,在他旁邊停下,那個楚軍戰士下車,問晉國戰士“哥們兒你咋了,你咋不跑呢?”晉國戰士回答“我車壞了,它不動。”楚國戰士說“哦,我看看……應該是這個地方有問題,我幫你弄一弄還能動。”於是楚國戰士幫晉國戰士修好戰車,自己又跑回自己的戰車上,晉國戰士繼續跑,楚國戰士繼續追。跑了沒幾步,晉國戰車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把車停下來,下車問:“哥們你咋又不動了?”晉國戰士回答:“它又不動了。”楚國戰士又幫忙把晉國戰車修好,晉國戰士駕車繼續跑,楚國戰士回到自己車上繼續追。追到第50步,楚國戰士停下不追了,晉國戰士也停下車,對著楚國戰士招手說:“楚國的兄弟謝謝啊!“

然而春秋戰國又是戰爭形式急劇變化的時代,宋襄公就是因為死守之前的戰爭規則不變才導致戰敗。到了戰國時代以上戰爭規則基本上不再有多少人遵守了,但各國都還保持著一條底線——戰爭是兩國政府和軍隊層面的事,和百姓無關,所以春秋戰國和後世的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有一個顯著的不同點——沒有屠殺平民的現象。不過以長平之戰為標誌開啟了虐待戰俘、屠殺百姓的先例,之後中國歷史上就不缺乏屠殺事件:

秦末漢初經過多年廝殺中華大地上的人口由2000萬銳減至600萬,死亡率高達70%。在殘酷的戰爭中項羽一把火燒掉了咸陽城,導致記載著夏、商、週三代及先秦諸子百家的典籍毀於一旦,夏、商、週三代的歷史出現了巨大的斷層,外國人甚至懷疑夏朝是否存在,而我們中國人不得不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夏、商、周斷代史的研究。匈奴也趁火打劫,強佔了河套平原。

西漢末年混戰中國人口由5959萬減少為2100萬,滅亡率65%。

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前東漢人口5007萬,公元221年三國加起來還有90萬人,滅亡率98.3%。

西晉八王之亂及其之後的五胡亂華中國人口由1626萬減少為1008萬,滅亡率38%。大量流民妻離子散流離失所,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兩腳羊事件。

南北朝混戰中國人口由3000萬減少為1200萬,滅亡率60%。

隋末混戰中國人口由4612萬減少為1251萬,滅亡率73%。

安史之亂中國人口由5823萬減少為2230萬,滅亡率68%。大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古都長安、洛陽就此破敗。

黃巢起義中國人口由4947萬減少為1187萬,滅亡率76%。

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擄,皇城開封淪陷。

蒙古滅宋中國人口由9347萬減少為887萬,滅亡率91%。

元末農民戰爭死亡700萬人。

明末清初中國人口由1.075億減少為2150萬,滅亡率80%。明代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和東方的文藝復興被攔腰斬斷,從此我華夏開始落後於西方。

太平天國運動導致中國人口減少2億,滅亡率佔戰前總人口的4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