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在最近一期的十三邀節目裡,許志遠去到遙遠的以色列,跟在那裡遊學的王石,進行了一次對話。王石,這個中國商業標誌性的符號,身上或許有太多的傳奇,而他又像是一個稜鏡,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以及廣大民眾在所處的時代裡的一些特點。

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做個簡單粗暴的歸類,中國人一直都在說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這一路,恰好可以歸納王石在節目中所呈現出來的一些內容。辭職下海遠走深圳,接著改革的東風,王石一路啟航,事業做的風生水起,為了追求更大的挑戰以及彌補曾經對自己體力層面的自卑(年輕時熱愛體育卻受限於身體素質),王石走上了“7+2”的冒險之旅,這也就是他的天地。

而他的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就是在08年,因為公開發表了對於汶川地震捐款的看法,而陷入了“捐款門”,一度走入人生“至暗時刻”。據他自己講,潮水般的評論,甚至辱罵湧入了他的生活,在感受到眾生的憤怒的同時,他也困惑於人與人思想的差異。王石見了眾生,而且是惡意滿滿的眾生。

也可能因為這個捐款風波,讓王石更多的去思考,去自省,讓他在意氣風發的商業道路上,稍微停下了腳步。去遊學,去尋找感情,從紅燒肉到寶萬之爭,再到辭職開闢新的事業,似乎王石還在做著以前的事情,但可以看到,他真正在尋找自己,在近七十歲的年紀,終於迴歸到自己的內心。

在談話中,更耐人尋味的,就是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人物,作為一個稜鏡,王石身上,王石的意識裡,對這個世界的折射,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立體的世界,但在現代被摺疊壓縮所導致的個體的孤獨、不安、困惑、焦慮、憤怒,以及群體之間的衝突和爭執。

信仰是立體的 現實是摺疊的

上帝存在麼?王石在訪談裡,提到了帕斯卡的一個解讀。這個解讀可以說是非常世俗、非常功利的一種方法。大概意思就是帕斯卡提到,信上帝這件事,但信無妨,因為如果沒有上帝,沒什麼損失,如果有上帝,可以得到救贖,總的來說沒什麼壞處。

為什麼會提到上帝?王石說出自己遊學時候的困惑,在探索完七大洲高峰、南北極之後,他開始探索世界上最難的東西,就是人。比起來未知的山峰,對於人來說,他有更多的未知,比如信仰。用一箇中國無神論者的眼光來看,中世紀的西方信仰上帝還是可以理解,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時至今日,為什麼還有眾多的西方人在堅持這個信仰?

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其實這種困惑,王石並不是第一個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人。記得有人說過“上帝是否存在是一回事,信仰上帝是另一回事”。這裡就把現實和信仰區分了開來。作為生長在一個幾乎沒有信仰的國度的人來說,我們很難分清信仰本身是一種精神生活,他並不是絕對的依託現實。

世界上有那麼多的信仰,豐富而又立體。但在一定的時空之內,又被壓縮在了一起,摺疊到一個時代當中,想象一下一個無神論者和基督徒在討論上帝是否存在,或者回憶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十字軍東征。人們究竟是在爭論一個現實的問題,還是爭鬥一個思想的分歧?這也引出了一個新的話題——

選擇是立體的 對錯是摺疊的

其實我們分不太清現實和精神倒還可以理解,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也分不清選擇和選擇所帶來的結果。被現代社會訓練的以實用主義為先的我們,經常會去思考一件事情、一個選擇的對錯。選擇信上帝,是對還是錯?選擇去遊學、去賺錢是對還是錯?

選擇是立體的,是多元的,我們面臨著眾多的選擇。而對錯又將選擇壓縮,摺疊在一個現實的空間。我們總是拿著對錯去衡量選擇,去拷問選擇,將選擇本身和選擇的結果混為一談,這也是一種時代的通病。

王石談到去遊學的時候,最大的收穫可能就在於思辨層面。堅持了許多年的一種思維體系被打破了。原來權威式的、判斷式的、主觀式的方法,折服於一種邏輯性、辯論性、發散性的過程。成熟的人不太在意對錯,對錯只是一種結果,更重要的是對錯背後的一種對合理性的一種思考。

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比如大家都知道傷害別人是錯的,但傷害依然每天上演。如果只關注對錯那就去禁止傷害,可哪兒禁的完。如果不去討論對錯,而是看看在傷害背後的原因,看看傷害這種行為存在的合理性,從這個角度去解讀傷害,甚至去避免傷害,就是一個新的境界了。

可以看出,在出去之前,王石所抱有的“簡陋”的世界觀,功利主義、現實主義的傾向是比較明顯的。甚至在商業成功之後,他依然在追求一種有型的挑戰,諸如攀登珠峰這種事情。而當經歷紛爭之後,才開始回到內心,去發掘思維以及思維能給人帶來的變化。

正如所說的王石是一個稜鏡,他既如此,更何況他人。在所謂的這個時代的中堅力量,成功的楷模當中,有一大部分人,都抱有一種簡單粗陋的世界觀,或許在更多功利主義的評價當中,會說正是因為這樣的世界觀,讓他們百無禁忌,一路向前,做出了成績。但人生真的是為了做出商業成就而活麼?真的是為了功成名就,揚名立萬,日進斗金而活麼?那麼為什麼兜兜轉轉,比爾蓋茨、王石、馬雲都選擇了走入一個全新的生活?

說到底,人還是獲得一個想法,一個念頭,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苦難也好,幸福也罷,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外部的環境的因素,但說到底還是個人的感受,一個念頭,可以讓人快樂,也可以讓人墜入深淵。

思想是立體的 行為是摺疊的

王石談到了一個在校園裡的例子,他的自行車車座被偷了,在勉強騎著車子的時候,看到路邊停的車子,內心就有一個想法,把那些車座拔下來一個,放在自己的車子上。但礙於有街燈、有行人,就作罷。

他感嘆道犯罪太容易了,就是一念之間。大家看到他是多麼自律,多麼高尚的一個人,但在內心依然會有這麼一個想法,如果付諸行動,就會滑入人生的另一個境地。這也可能是王石對他在08年那個言論的一種反思。而這種反思並不是在對錯層面的,而是隨著他遊學的經歷,更加深入了。

也許以前王石的思想世界裡面是單一的,是一種中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的構成。在事情上執著對錯,追求成功,追求他人的看法,希望獲得集體的認同。但可以看出已近古稀之年的往事,活出了一種更灑脫的味道,這背後就是他思想世界,他價值觀的改變。不再堅持自己的單一固見,而是承認多元化,尊重不同,理解差異,在這些差異裡面,去思考原因,去反思對錯。

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人的思想,應該是立體的,豐富的,不能像紙片一樣,應該像個金字塔。而在行為中,可能是摺疊的,將金字塔投影在一個平面中,在多種思考、多種價值觀的作用之下,形成一個行為。思想是多種的可能,而行為是一個確定的結果。不能因為行為是單一的,就放棄對思想多重可能的追求。

有人會說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生活還不都是早九晚五,吃喝拉撒。如果被桎梏在現實當中,而不去追求思想的豐富,人類就不會有今天,更不會有未來。現實只不過是這個世界一個很小的組成部分,那背後還有豐富的文化和更豐富的精神世界。不能因為行為被摺疊,就放棄思想的立體化。

個人是立體的 群體是摺疊的

商人,是什麼?是王石,是柳傳志,是馬雲,還是什麼。在很多時候,個體是豐富立體的,王石的攀登高峰,柳傳志的商業教父,馬雲的教師情懷。但群體是乏味摺疊的,這幾個人有個共同的身份就是商人,而商人在人們心中是富有的也是奸詐的。

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存在,我們往往需要置身於群體當中,去找尋自己的位置。這個世界是相對的,只有在人群當中,才能夠發現自己。但很多人往往在置身人群之後,忘記了去發現自己,而將自己交給了人群,成為群體當中了一部分,並且只成為群體當中的一部分。

王石,正因為不願意將自己埋沒在商人這個群體中,或者說迷失在這個群體中,所以跳了出來,去尋找個體存在的意義,從帶有一些個人英雄主義或者炫耀似的登山極限活動,到最終歸於對思想多元化的追求。

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從他身上,能夠看到商人這個群體中,一種普遍的思想上的“單一和簡陋”。追求效率,在意結果,放棄對內心的觀照、對意義的追尋,而轉向物質的、世俗的、價值的獲取。這並不是文化高低的問題,而是生存狀態,甚至是生活哲學的問題。人,到底為什麼而活著,為了融入群體,還是為了活出個體,這個框架限制了我們,群體和個體,並沒有對立,這是一個整體。

在08年說出捐款言論之後,王石成為這個社會主流群體的對立面,他也正因為如此,跳出了群體,而看到了群體。正如在地球之上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地球的樣子,而只有在月球或者更遠才能看清一樣。王石當時內心一定是困惑的,為什麼這些人會那麼想,會說出那樣的話,辱罵,甚至是詛咒。

而在談到看超女給自己帶來的衝擊的時候,也同樣。看著全新一代人,在一個節目裡,直面殘酷的競爭,他意識到這個世界是有多麼的不同,在他的世界觀中之前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體系。但隨著慢慢的跳脫出來,才發現世界的多元化,群體的多元化和個體的豐富性。的確,這個世界上有人在歌唱,就有人在咒罵。一個明星,有人喜歡,就必然有人厭惡。

回到最初的所說的的信仰問題,都是一個問題。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人的想法千差萬別,但卻希望在人群中,穩固一些共同的想法,形成一些共識。但如果達不成共識怎麼辦?是去理解,去尊重還是去打壓,去抹殺?

世界是立體的 世界也是摺疊的

這句話王石沒有說過,是筆者在他的訪談中的感悟。從王石身上,可以很好的看到一個典型中國人的歷程,無論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個人的程度不同,也許有人困在了見天地,有的人只見了眾生,而王石足夠聰明,也足夠幸運,可以說在人生的最後一個大的階段中,選擇了見自己,直面自己的困惑和疑慮。

也許在50歲之前,王石們是不讀書的,他們信奉著實用主義的價值觀,在現實世界中憑藉自己的嗅覺和經驗在拼搏,也許有的人這樣延續下去了。但王石遇到了挫折,遇到了捐款門這個被眾生唾罵的時刻,或許是這樣的外力迫使他去重新審視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生活。

世界是立體的 也是摺疊的 王石:我沒這麼說過

世界是立體的,是豐富多元的。商人是一種選擇,學者也是一種選擇,無所謂貴賤。世界也是壓縮的,不論是誰都要面臨柴米油鹽,面對生活的拷問,面對生老病死。在這樣一種立體而又摺疊的世界裡,我們要靠什麼來去定位自己、維持自己?

靠在人群中的位置,靠他人的評價,靠群體的集體意識?王石給出了一個他的選擇,人最終活的還是個想法,是個自己的想法,靠自己思想的豐富性,而不是物質的豐富。當然,很多人可以說,那是因為王石已經做到了物質的豐富。但真的,跟物質無關。在摺疊的世界裡,尋找自身的立體,這也就是一種修行了。

(以上的觀點,大部分並非王石所述,只是根據訪談內容進行的延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