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在最近一期的十三邀节目里,许志远去到遥远的以色列,跟在那里游学的王石,进行了一次对话。王石,这个中国商业标志性的符号,身上或许有太多的传奇,而他又像是一个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以及广大民众在所处的时代里的一些特点。

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做个简单粗暴的归类,中国人一直都在说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一路,恰好可以归纳王石在节目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内容。辞职下海远走深圳,接着改革的东风,王石一路启航,事业做的风生水起,为了追求更大的挑战以及弥补曾经对自己体力层面的自卑(年轻时热爱体育却受限于身体素质),王石走上了“7+2”的冒险之旅,这也就是他的天地。

而他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在08年,因为公开发表了对于汶川地震捐款的看法,而陷入了“捐款门”,一度走入人生“至暗时刻”。据他自己讲,潮水般的评论,甚至辱骂涌入了他的生活,在感受到众生的愤怒的同时,他也困惑于人与人思想的差异。王石见了众生,而且是恶意满满的众生。

也可能因为这个捐款风波,让王石更多的去思考,去自省,让他在意气风发的商业道路上,稍微停下了脚步。去游学,去寻找感情,从红烧肉到宝万之争,再到辞职开辟新的事业,似乎王石还在做着以前的事情,但可以看到,他真正在寻找自己,在近七十岁的年纪,终于回归到自己的内心。

在谈话中,更耐人寻味的,就是作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作为一个棱镜,王石身上,王石的意识里,对这个世界的折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世界,但在现代被折叠压缩所导致的个体的孤独、不安、困惑、焦虑、愤怒,以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争执。

信仰是立体的 现实是折叠的

上帝存在么?王石在访谈里,提到了帕斯卡的一个解读。这个解读可以说是非常世俗、非常功利的一种方法。大概意思就是帕斯卡提到,信上帝这件事,但信无妨,因为如果没有上帝,没什么损失,如果有上帝,可以得到救赎,总的来说没什么坏处。

为什么会提到上帝?王石说出自己游学时候的困惑,在探索完七大洲高峰、南北极之后,他开始探索世界上最难的东西,就是人。比起来未知的山峰,对于人来说,他有更多的未知,比如信仰。用一个中国无神论者的眼光来看,中世纪的西方信仰上帝还是可以理解,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为什么还有众多的西方人在坚持这个信仰?

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其实这种困惑,王石并不是第一个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记得有人说过“上帝是否存在是一回事,信仰上帝是另一回事”。这里就把现实和信仰区分了开来。作为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信仰的国度的人来说,我们很难分清信仰本身是一种精神生活,他并不是绝对的依托现实。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信仰,丰富而又立体。但在一定的时空之内,又被压缩在了一起,折叠到一个时代当中,想象一下一个无神论者和基督徒在讨论上帝是否存在,或者回忆一下一千多年前的十字军东征。人们究竟是在争论一个现实的问题,还是争斗一个思想的分歧?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

选择是立体的 对错是折叠的

其实我们分不太清现实和精神倒还可以理解,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分不清选择和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被现代社会训练的以实用主义为先的我们,经常会去思考一件事情、一个选择的对错。选择信上帝,是对还是错?选择去游学、去赚钱是对还是错?

选择是立体的,是多元的,我们面临着众多的选择。而对错又将选择压缩,折叠在一个现实的空间。我们总是拿着对错去衡量选择,去拷问选择,将选择本身和选择的结果混为一谈,这也是一种时代的通病。

王石谈到去游学的时候,最大的收获可能就在于思辨层面。坚持了许多年的一种思维体系被打破了。原来权威式的、判断式的、主观式的方法,折服于一种逻辑性、辩论性、发散性的过程。成熟的人不太在意对错,对错只是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对错背后的一种对合理性的一种思考。

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比如大家都知道伤害别人是错的,但伤害依然每天上演。如果只关注对错那就去禁止伤害,可哪儿禁的完。如果不去讨论对错,而是看看在伤害背后的原因,看看伤害这种行为存在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伤害,甚至去避免伤害,就是一个新的境界了。

可以看出,在出去之前,王石所抱有的“简陋”的世界观,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甚至在商业成功之后,他依然在追求一种有型的挑战,诸如攀登珠峰这种事情。而当经历纷争之后,才开始回到内心,去发掘思维以及思维能给人带来的变化。

正如所说的王石是一个棱镜,他既如此,更何况他人。在所谓的这个时代的中坚力量,成功的楷模当中,有一大部分人,都抱有一种简单粗陋的世界观,或许在更多功利主义的评价当中,会说正是因为这样的世界观,让他们百无禁忌,一路向前,做出了成绩。但人生真的是为了做出商业成就而活么?真的是为了功成名就,扬名立万,日进斗金而活么?那么为什么兜兜转转,比尔盖茨、王石、马云都选择了走入一个全新的生活?

说到底,人还是获得一个想法,一个念头,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苦难也好,幸福也罢,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外部的环境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个人的感受,一个念头,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坠入深渊。

思想是立体的 行为是折叠的

王石谈到了一个在校园里的例子,他的自行车车座被偷了,在勉强骑着车子的时候,看到路边停的车子,内心就有一个想法,把那些车座拔下来一个,放在自己的车子上。但碍于有街灯、有行人,就作罢。

他感叹道犯罪太容易了,就是一念之间。大家看到他是多么自律,多么高尚的一个人,但在内心依然会有这么一个想法,如果付诸行动,就会滑入人生的另一个境地。这也可能是王石对他在08年那个言论的一种反思。而这种反思并不是在对错层面的,而是随着他游学的经历,更加深入了。

也许以前王石的思想世界里面是单一的,是一种中国社会的普世价值观的构成。在事情上执着对错,追求成功,追求他人的看法,希望获得集体的认同。但可以看出已近古稀之年的往事,活出了一种更洒脱的味道,这背后就是他思想世界,他价值观的改变。不再坚持自己的单一固见,而是承认多元化,尊重不同,理解差异,在这些差异里面,去思考原因,去反思对错。

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人的思想,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不能像纸片一样,应该像个金字塔。而在行为中,可能是折叠的,将金字塔投影在一个平面中,在多种思考、多种价值观的作用之下,形成一个行为。思想是多种的可能,而行为是一个确定的结果。不能因为行为是单一的,就放弃对思想多重可能的追求。

有人会说看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生活还不都是早九晚五,吃喝拉撒。如果被桎梏在现实当中,而不去追求思想的丰富,人类就不会有今天,更不会有未来。现实只不过是这个世界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那背后还有丰富的文化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不能因为行为被折叠,就放弃思想的立体化。

个人是立体的 群体是折叠的

商人,是什么?是王石,是柳传志,是马云,还是什么。在很多时候,个体是丰富立体的,王石的攀登高峰,柳传志的商业教父,马云的教师情怀。但群体是乏味折叠的,这几个人有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商人,而商人在人们心中是富有的也是奸诈的。

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我们往往需要置身于群体当中,去找寻自己的位置。这个世界是相对的,只有在人群当中,才能够发现自己。但很多人往往在置身人群之后,忘记了去发现自己,而将自己交给了人群,成为群体当中了一部分,并且只成为群体当中的一部分。

王石,正因为不愿意将自己埋没在商人这个群体中,或者说迷失在这个群体中,所以跳了出来,去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从带有一些个人英雄主义或者炫耀似的登山极限活动,到最终归于对思想多元化的追求。

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从他身上,能够看到商人这个群体中,一种普遍的思想上的“单一和简陋”。追求效率,在意结果,放弃对内心的观照、对意义的追寻,而转向物质的、世俗的、价值的获取。这并不是文化高低的问题,而是生存状态,甚至是生活哲学的问题。人,到底为什么而活著,为了融入群体,还是为了活出个体,这个框架限制了我们,群体和个体,并没有对立,这是一个整体。

在08年说出捐款言论之后,王石成为这个社会主流群体的对立面,他也正因为如此,跳出了群体,而看到了群体。正如在地球之上我们永远无法看见地球的样子,而只有在月球或者更远才能看清一样。王石当时内心一定是困惑的,为什么这些人会那么想,会说出那样的话,辱骂,甚至是诅咒。

而在谈到看超女给自己带来的冲击的时候,也同样。看着全新一代人,在一个节目里,直面残酷的竞争,他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有多么的不同,在他的世界观中之前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系。但随着慢慢的跳脱出来,才发现世界的多元化,群体的多元化和个体的丰富性。的确,这个世界上有人在歌唱,就有人在咒骂。一个明星,有人喜欢,就必然有人厌恶。

回到最初的所说的的信仰问题,都是一个问题。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人的想法千差万别,但却希望在人群中,稳固一些共同的想法,形成一些共识。但如果达不成共识怎么办?是去理解,去尊重还是去打压,去抹杀?

世界是立体的 世界也是折叠的

这句话王石没有说过,是笔者在他的访谈中的感悟。从王石身上,可以很好的看到一个典型中国人的历程,无论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个人的程度不同,也许有人困在了见天地,有的人只见了众生,而王石足够聪明,也足够幸运,可以说在人生的最后一个大的阶段中,选择了见自己,直面自己的困惑和疑虑。

也许在50岁之前,王石们是不读书的,他们信奉着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现实世界中凭借自己的嗅觉和经验在拼搏,也许有的人这样延续下去了。但王石遇到了挫折,遇到了捐款门这个被众生唾骂的时刻,或许是这样的外力迫使他去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方法,自己的生活。

世界是立体的 也是折叠的 王石:我没这么说过

世界是立体的,是丰富多元的。商人是一种选择,学者也是一种选择,无所谓贵贱。世界也是压缩的,不论是谁都要面临柴米油盐,面对生活的拷问,面对生老病死。在这样一种立体而又折叠的世界里,我们要靠什么来去定位自己、维持自己?

靠在人群中的位置,靠他人的评价,靠群体的集体意识?王石给出了一个他的选择,人最终活的还是个想法,是个自己的想法,靠自己思想的丰富性,而不是物质的丰富。当然,很多人可以说,那是因为王石已经做到了物质的丰富。但真的,跟物质无关。在折叠的世界里,寻找自身的立体,这也就是一种修行了。

(以上的观点,大部分并非王石所述,只是根据访谈内容进行的延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