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老師嚇唬孩子了,試試這三種方法,專治「熊孩子」

為人父母,有很多都幹過這樣的事情,在孩子還沒上學的時候,經常會拿警察“嚇唬”孩子,以求得片刻的安靜;等孩子上學了,又會用某個厲害的老師 “威脅”孩子,借力打力,讓孩子瞬間變成聽話的小綿羊。雖然很多家長也知道這種“管教”方法不科學,也嘗試過很多其它方法,但都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情急之下依然會說出 “讓警察把你抓你”、“告訴老師你在家表現不好”這些狠話。

別再用老師嚇唬孩子了,試試這三種方法,專治“熊孩子”

其實,孩子在幼兒階段容易變成“兩面派”,在家裡是大老虎,進了幼兒園就變成了小老鼠,很多家長眼裡的“熊孩子”,在學校反而是特別乖巧的學生。在幼兒園從教二十多年的劉老師就深有感觸,每一屆新生開學的第一次家長會,她都會給家長們提一個要求,希望家長們不要把她當做“尚方寶劍”,專治“熊孩子”。她解釋說,自己在學校屬於比較嚴厲的老師,所以經常會被家長們用來嚇唬孩子,很多家長在家裡被 “小老虎”們折騰的實在沒轍了,就會說“你再不聽話,明天我就告訴劉老師!”、“快點乖乖睡覺,不然的話讓劉老師來陪你啦”!其實大部分剛上學的孩子,本身對老師、對陌生人就會產生膽怯的心理,再加上家長在家裡時不時的給以強化,會使得孩子更加懼怕老師、害怕上學,長此以往,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會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

別再用老師嚇唬孩子了,試試這三種方法,專治“熊孩子”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都意識到拿老師嚇唬孩子是下下策,但苦於實在沒招,真的是不知道有什麼好辦法對付“熊孩子”,無奈之下只能採取這種直接有效、簡單粗暴的方式,以達到期望的效果。其實,對付“熊孩子”的方法有很多,而是家長們不瞭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沒有“對症下藥”,下面就介紹三種簡單易學、上手極快的好方法,專治“熊孩子”:

先轉移,後講理。孩子在幼兒階段,總是喜歡用哭鬧來解決所有問題,這時少點訓斥,不要嘗試通過鎮住他的方法改變孩子的情緒。這時應該做的是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說點他感興趣的事,或用喜歡的玩具吸引他,情緒緩解後再慢慢和他講道理。如果此時孩子已經哭了,怎麼哄都沒用,就讓他哭去吧,情緒宣洩了就好些了,不必要求他不哭,等平靜之後再慢慢告訴他怎麼做。

別再用老師嚇唬孩子了,試試這三種方法,專治“熊孩子”

邊獎懲,邊比賽。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獎懲,其實很多家長都在用這個方法,但是為什麼就是沒有老師們用的效果好呢?有個重要因素被家長忽略:心理激勵。學校的小紅花是發給班裡表現好的同學,有些老師還會把小紅花貼在教室的牆壁上,讓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學生們受到心理刺激,會產生比學趕超的願望,併為之付諸行動,這就是心理激勵。對於幼兒來說,家裡如果沒有兄弟姐妹,父母作為孩子的陪伴者,也可以參加這個獎懲遊戲,設定適當的獎懲範圍,表現好的給予小紅花作為獎勵,表現不好的不給小紅花作為懲罰,每月一比,半年一評,給孩子“變好” 的動力,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養成良好的習慣。

別再用老師嚇唬孩子了,試試這三種方法,專治“熊孩子”

編故事,求共鳴。比如3—6歲的孩子,他們在言語發展方面,已經具備了能傾聽並瞭解意義的能力。他們會把聽到的故事與現實進行比對,併產生回應。所以家長可以就孩子的壞習慣編個短故事,把孩子喜歡的小動物或是動畫人物描述成努力改掉壞習慣的“英雄”,慢慢講給孩子聽,讓他產生共鳴,或是主動給予回應。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孩子自然而然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樣比家長說一百句“不能亂丟東西”、“一定要早點睡覺”、“別再磨磨蹭蹭啦”,都有效果。

教育總是有方法的,告別簡單粗暴,用你的智慧讓孩子變得更加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