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很多人在小的時候應該都被家長嚇唬過,而且現在也有不少家長還在用這種“恐嚇式”的教育方式。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快速聽話,經常會說:“再……就不要你了!”之類的話,通過“恐嚇”來讓孩子“變乖”。可實際上,雖然這種方式短期內很管用,但其實“危害”很大。


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別再用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

1. “你再淘氣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淘氣是天性使然,但很多家長將“淘氣”看成是不良行為,一定要“消滅”才肯罷休。但這不僅是在壓抑孩子的天性,也這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產生誤解,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

最重要的是,為了一些“芝麻綠豆大”的小事,家長就說類似要拋棄孩子的話語,這就有點太過嚴重了,孩子信以為真之後,會以為自己真的會被拋棄,進而產生低落和恐慌情緒

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2.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與同齡人比較是孩子十分抗拒的行為。孩子的自我意識萌發之後會在心理上要求父母多關注自己,但此時的父母總是提及別人,加上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賴的人,就容易產生否定自己的想法。

3. “你再這樣我就讓警察來抓你了。”

警察是抓罪犯的,理應是正面的人民衛士形象,家長這樣的說辭會讓孩子有錯誤的認知觀。日後萬一有緊急情況,孩子害怕警察不敢求助豈不是“因小失大”。


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陳鶴琴教育文集》中提到:“誘導比恐嚇、哄騙、打罵都來得好。”

恐嚇式的教育方式真的不能帶來任何效果,反而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這幾種負面影響。

一、對外界沒有安全感

孩子無法清楚分辨家長的話是真還是假,很可能信以為真。而且家長只是嚇唬了孩子,並沒有告訴孩子他做了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對的、應該怎麼做。

因此孩子會更困惑,失去安全感,覺得家長說得沒有道理但又不敢反駁,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失去對最親的人的信任,對外界也會缺乏安全感。


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二、很難建立新的人際關係

由於缺乏安全感,所以孩子會變得不信任他人,將自己保護在圈圈裡面,不敢主動與他人接觸。此外,在嚇唬和威脅語言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膽小懦弱,怕得到不好的回應,他就無法去主動社交,因此很難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


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三、與別人的比較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比較這件事只會讓孩子認為家長更加喜愛別的孩子,覺得家長喜愛別的孩子的原因是別的孩子好,我不好。之後,孩子就會否定自我,產生自卑情緒。

李玫瑾曾在演講中說過:“把孩子比來比去,最後比沒了志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家長從不讚揚自己孩子的長處,總拿別人的長處來說,孩子就永遠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也就無法正確認識看待自己。


家長別再拿這3句話“嚇唬”孩子了,看上去管用其實“危害”很大


這些危害有些短暫,有些卻能伴隨一生,那些伴隨一生的影響會在各方面影響你的孩子。因此家長們不能採取嚇唬式教育,懂得尊重孩子,儘量以理服人,多花些小心思,懂得尊重孩子,用愛來滋養教育。

想要讓孩子更有自信,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一套《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這套繪本是泰國教育部優秀童書獎獲獎作品,通過一些小動物之間的故事,讓寶寶在帶入故事的過程中學到自信、分享、勇敢、堅強等好的性格習慣。


還有一套《寶寶好品格培養經典童話》,這套繪本中的故事都是東西方各國經典的童話故事,比如醜小鴨、堅強的小錫兵、木偶奇遇記等,通過經典的故事來培養孩子自信、樂觀、勇敢等10個方面的好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