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一般來說,家長總是在操心孩子身體上的健康。

在教育過程中容易忽略孩子的內心想法這一方面。殊不知,孩子的心理相較於成年人來說更加的脆弱,他們極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傷害。有時候,家長只是隨口一句,可能就會讓孩子受到傷害,久之,孩子很有可能出現自卑的心理。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大家都知道,孩子性格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更重要的一部分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自卑的孩子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積累出來的。

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幾種家庭。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恐嚇式教育背後,都是無計可施的父母


如今,“嚇唬”孩子,似乎已經成為了眾多家長制服孩子的一種重要手段。


“再鬧,就不要你了!”
“再不吃,以後都別吃了!”

“再這樣,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


善用這種威脅語言的家長不計其數,而這些話的背後,往往透露著父母的無能為力。


因為不知道如何去管教,所以選擇了這樣一種既簡單又“高效”的方式,讓孩子對自己唯命是從。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嚇”大的孩子,往往很自卑

被“嚇”大的孩子往往自卑又敏感。

在電視劇《都挺好》中,在壓迫下長大的明玉,雖然在商場叱吒風雲,但面對感情卻是膽小和不自信的。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句賭氣的話成了母女兩的永別,也正是這句話讓明玉多少年都活在陰影中,無法與自己和解。


家長一句脫口而出的“嚇唬”,輕而易舉的就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讓孩子失去自信變得自卑,唯唯諾諾,膽小又脆弱。


教育孩子,應該遵循這三點

用提問代替威脅

比如將:


“再不吃飯,你以後都別吃了!”換成“如果你現在不吃飯的話,一會兒肚子裡的小精靈就要鬧彆扭了,會很難受哦~”


“再不走,就不要你了”換成“你是想在這裡再玩五分鐘,還是和媽媽一起回家搭積木呢?如果你現在走得話,媽媽可以多陪你十分鐘哦~”


這樣不僅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達到目的!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耐心講解

孩子小的時候,對於一些不良行為和危險行為認知不到位,所以才會去做。比如,2歲左右的小寶寶看見有眼兒的東西就想用手指去感知一下,那個眼兒裡是什麼?如果是電源插座這樣危險的東西,爸媽就要注意了,要耐心向孩子講解,那是危險的,不能用手去碰的,稍微大一點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碰,慢慢的孩子瞭解了,就自然不去做危險的事了。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用引導樹立信心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應該首先去引導孩子而不是壓迫他。


在一個實驗中,將多名孩子分別帶到一個放著糖果的房間裡。


第一個房間的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如果你能堅持15分鐘不吃糖果,那麼我回來的時候會給你們一人多帶一顆。”


第二個房間的實驗人員則告誡孩子:“十五分鐘後,如果我回來發現你們偷吃了糖果,那麼你們將承擔嚴重的後果!”


實驗結果顯而易見,第一個房間裡僅有1位孩子沒有得到獎勵,而第二個房間的孩子一半以上都選擇了偷吃。


威脅顯然不能比引導更有效!


希望家長們千萬不要讓“嚇唬”,毀了孩子!


英國文學家培爾辛說過:


“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損失,莫過於失掉自信心了。”


正確引導孩子,不僅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還可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比壓迫和威脅好上一百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