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唬”一時乖,影響伴終生

元旦期間,約了幾家老朋友聚會,因為認識很久,家長裡短地敞開了心扉聊。


  一個常在小群叫苦連天的二胎老爸翻出個視頻給大夥兒看:“我家老二不是很不乖嘛,這陣子全靠這個管孩子,特好用!”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都聽他說過,四歲的小女兒最近很叛逆,不好好吃飯,不想上幼兒園,不收拾玩具,怎麼說都不聽,有人給他轉發了這個視頻,說“管孩子特好使”他拿給女兒用,果然把孩子嚇得乖乖聽話。

  “給孩子嚇得乖乖聽話”的視頻,長這樣——

  聚會完回家,特意上網搜了搜,才知道這些嚇孩子的視頻在網上已經成為爆款。

  有眼睛大得嚇人的“護士阿姨”拿著針管警告小朋友;有專門管寫不睡覺的,也有專門管不寫作業的;還有家長PO出了孩子被嚇哭的視頻。

“嚇唬”一時乖,影響伴終生

“嚇唬”一時乖,影響伴終生

  看完這些,真心疼那些孩子啊。

  這些明顯帶著成人世界色彩的的短視頻,大人知道是惡搞,但對於生活在現在、連開玩笑都不懂的孩子們來說,就可能是惡夢。

  這甚至比我們爸媽或爺爺奶奶嚇唬我們的話,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還要大——它把孩子最擔心的失去當成籌碼,以達成家長的意願。

  當娃不聽話,這些“震娃至寶”,我卻怎麼想怎麼不對勁:小孩子應該在愛中長大,而不是被嚇大;偶爾用嚇的方法,也許並不能給孩子造成永久傷害,但如果把這當成常規的管教手段,孩子幼小的心靈會種下怎樣的恐懼?


 01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是被家長“嚇大”的——

“你再哭,再哭熊瞎子就把你抓走!”

“你要是還不XXXX,警察叔叔就來把你抓走關小黑屋。”

“不聽話的孩子,到了學校老師就會可勁收拾!”

“你走不走?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還不睡覺,再不睡覺我叫醫生來給你打針了啊!”

……


  這些我們或多或少都聽到過的話,有些至今想起來都是童年陰影。中學有個同學,就是媽媽老拿醫生嚇唬她,長大後明知道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好人,依舊心存恐懼。

  可如今,“嚇唬式教育”仍然不少見。

  朋友是骨科醫生,她姐姐家的小外甥有次摔壞了手,她給看了看。從那之後,姐姐整天用她來嚇唬孩子,“不好好吃飯小姨就帶你去醫院”、“你表現不好就送你去小姨醫院,那個房子裡都是骨頭……”、“你不聽話小姨都知道……”結果,小外甥每次見到她,都怯生生的,有時連話都不跟她說,甚至聽說小姨要來家裡吃飯就躲在房間裡不出來。

  

小盆友對陌生人和環境緊張是正常的,這時候需要大人幫孩子緩解緊張,把接下來要進行的檢查大概說明,當然可能帶來的不舒適也需要講講清楚。孩子有了思想準備,才會慢慢接受,就算他們最終哭著見醫生,也明白爸爸媽媽沒有騙自己。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的:小孩子哭鬧不想進診室,家長一邊把孩子往診室裡拉,一邊恐嚇“再不聽話醫生阿姨就給你打針了”,聽到這話的孩子,往往更加害怕,有的會拼了命也不要進那間診室;有的雖然被唬住進了診室,怕是對醫生和醫院更加沒有好感了。


  02 拿嚇唬當武器的家長,大概是覺得,孩子又嚇不壞,沒什麼大不了;熊孩子這麼熊,不讓打不讓罵還不讓嚇唬嚇唬了。

 但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我們根本無法預料,被嚇唬的孩子會經受什麼樣的傷害。

  朋友林給我分享過她的童年陰影。

  她從小淘氣好動,常惹爸媽不高興。有一次,不曉得又做錯了什麼事,媽媽把她揪過來很生氣地告訴她:“

你不是我和爸爸生的,是一個老太太送到我們家的。你不聽話,那個老太太就會來把你帶走。

  那時候,林只有四五歲,媽媽的話一下子把她嚇哭了。

  那之後,林確實聽話了許多。因為只要她不聽話,媽媽就會提到那個老太太,林就立刻老老實實。四五歲的孩子,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她早就忘了當初自己做錯的事情是什麼,只是記得媽媽嘴裡的“老太太”有多可怕。

  隨之而來的副作用,是林的個性也變了,她由一個活潑外向的孩子成為不愛說話的內向孩子,甚至在成年以後還很認真地懷疑過自己到底是不是爸媽親生的。

  爸媽隨口嚇唬人的話,成了孩子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因為生理上的弱小,孩子會短暫地屈從於某個可怕的“對象”;這種做法看上去簡單有效,長久看來卻得不償失——

用老師嚇唬孩子,他會對上幼兒園產生排斥,對將來的入學鋪墊有害無益:老師成了假想敵,他會反感學校,甚至厭惡學習;


用醫生嚇唬孩子,會讓他混淆對看病的認知,對醫生、護士產生排斥和恐懼心理,害怕去醫院,甚至撒謊逃避;


用警察嚇唬孩子,他可能分辨不清好人和壞人,在需要求助的關鍵時刻懼怕或躲避警察;


用“我不要你了”嚇唬孩子,他可能心生恐懼且沒有安全感,也可能跟父母產生情感上的疏離……


  一個常常被媽媽用警察嚇唬的8歲小女孩兒,走失後遇到警察來幫助自己時竟然害怕得哭了。

“嚇唬”一時乖,影響伴終生


  03 作為一個性格活潑、精力爆棚的男孩兒的媽媽,我無數次體會到孩子不聽話時,自己內心爆怒的小火苗是如何滋長。如何忍住負面情緒,陪他走過一次次叛逆期,是需要我終身修煉的情緒管理能力。

  昨天去汽車博物館,因為早上七點多就醒(工作日去幼兒園,往往叫不醒;每逢節假日,這娃就開啟鬧鐘模式,七點半左右準叫我起來陪他玩),下午快五點我們開車往回趕時已經困得不行。

  在廣場上被我絆了一下摔倒在地,就勢不起來,說要睡午覺。

  大冷的天,我只穿了件超輕羽絨服,半分鐘都不想多待;並且地上很涼,孩子躺著久了也容易生病。

  這種時刻,無數次戰鬥經驗讓我明白越急事情處理起來越麻煩,先深吸一口氣,默默調整情緒,然後默唸三個關鍵詞:耐心、正面、安全。

  耐心——

  每個孩子都有無理取鬧的時候,他的“不聽話”,往往都有原因和訴求,

如果我們更有耐心一點,找到孩子“不聽話”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地去處理,不僅問題能得到妥善解決,慢慢我們在孩子心中的印象也會加分。

  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害怕,而是讓他們識別對錯、權衡得失,當我們再也沒辦法保護他們時,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最有能保護自己的選擇。

  比如我家娃躺地耍賴,我耐心引導時,也會聽到路過的人小聲評論“打兩巴掌就起了”“還真會嬌慣孩子啊,這樣了還不教訓”。剛開始,我會受別人影響,慢慢我已經可以自動忽略外部聲明,因為這世上沒有任何人比我更瞭解自己的孩子。

  昨天他是因為困了,所以才這樣,我得對他的“睡意”共情,然後提出一個能打動他的理由讓他起來。這次我的理由是:如果咱們上了爸爸的車,就可以開暖氣、聽音樂啦,坐在安全座椅上睡可比地上舒服多了。

  正面——

  “嚇唬”其實是一種壞情緒的發洩,對待不聽話的孩子,正面管教永遠比負面嚇唬要好。

  試著給孩子更多選擇、給他們一些鼓勵式的承諾,把“你再XXX就XXX”的句式改成“你如果XXX就可以XXX”。

  比如對於一個哭鬧著非要買某個玩具的孩子,我們首先就要反思自己以前是不是沒有立好規矩,比如每次去商場只有買一個、價值多少以內的玩具。然後可以給他一個願景,他怎麼做、什麼時候就能得到喜愛的玩具了。

  安全詞——

  在孩子面前,有些語言、話題是被禁止的,“我不要你了”、“我不理你了”、“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了”等等,都儘量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