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條新聞,家住貴州農村的"95後"男青年王文還沒到家,母親安排的相親日程已排滿了整個假期。

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用王文的話說:不是在相親就是在相親的路上,都要有”相親焦慮症”了。

確實,被催婚,相親,這類事情已經屢見不鮮,就連我的一個朋友的妹妹都開始被父母安排著相親,而目前她才19歲。

在父母眼裡,無論你在外面混得怎麼樣,有多優秀,年薪有多高,只要你到了適婚年齡還單著,你就是一名剩女或老光棍。

算算年齡,2018年,第一批90後已經28歲了,這個年齡早被長輩認定為兒孫滿堂。

同齡人孩子都會跑了,你依然光棍一個。

想著抱孫子的歡樂,就到處向街坊打聽有沒有適合的“年輕美貌的女子”。

而你,似乎,沒得選擇。

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從小到大,我們的愛情一直都被父母安排著。

上學的時候,父母不讓談戀愛。

偶爾的幾次躲開父母視線,被發現後,是一番爭吵。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她表姐的女兒早戀,被她媽媽發現後,兩人劇烈爭吵。

小孩是初中生,面對著父母的強勢,她能做什麼?無非就是哭泣,不依不饒。

十幾歲的愛情,在父母眼裡就像犯了某種禁忌一樣,從始至終,不被允許。

在多數人看來,早戀就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他們覺得早戀的人就是壞孩子,是錯誤,是不應存在的,就好像它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命題。

之後,很多孩子信以為真,更加努力學習。這似乎是好事。

但是這種觀念卻導致了更多人經營感情成為未開化的初中生。幼稚,媽寶男比比皆是。

沒幾年,父母又逼著相親,於是又開始了你漫長而焦灼的篩選之旅。

或許剛好碰上了條件適合的,談好,那就結婚吧,拿出奮鬥的錢買房買車,之後過上柴米油鹽的生活。

這就是很多人愛情的最終歸屬,平凡,穩定是要義。

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知乎上,看到一個評論早戀影響的回答,答主@池沄說:

愛人,分明是項重要無比的能力。


可是它卻沒能被容於教育裡。

等到了被准許戀愛的年紀,便早已錯過了年少純粹的悸動,失去了開始一段感情時來自生理和心理的初衷。

於是soulmate這一詞只存在虛空,他們還沒體會到戀愛的美好,就已經被柴米油鹽各種瑣碎擊倒,把生活,變成了過日子甚至是倒計時,而不是去體會和享受。


如果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那更有大把的人,直到結婚了,都未曾擁有過愛情。

我們都想要遇見一個合適的愛情,而英國經濟學老師巴庫斯算出的理想伴侶幾率告訴我們,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的機會微乎其微,只有二十八萬五千分之一。

但相親這種方式卻能極大的增加這種幾率,比之我們安心等待有效率多了。

我們的父母非常聰慧的領悟到戀愛的精髓,在春節這種全家歡聚的日子,更不會放過三點一線整天除了上班就是泡劇的你。

之前有粉絲在後臺留言:

我今年24,我這人朋友圈子小,我也不善於交際,不怎麼喜歡交新朋友,認識,熟悉,瞭解,這個過程我覺得很累。我的朋友都是認識5、10年以上的。從我20那年,家裡就給我安排相親了,說處個2.3年就結婚,懷孕生孩子正好24,這對於當時才20正叛逆的我簡直是個噩耗,當時一共相了2個,第一個挺活潑的男孩我就使勁裝高冷,吃個飯開始我就你好,過程就是嗯,吃完就再見。他給我發短信我根本不回,約我出去第二次我說有事,過了一個禮拜他就和介紹人說了,不合適。第二個是個挺成熟本分的男孩,我裝的特別幼稚還能鬧騰,也是讓人家主動說的不合適。

這個時候,在父母看來,我們就像一個即將過期的商品,上面標註著有效期到此為止,看到別的同款產品賣的火熱,自己手上這個卻沒任何動靜,於是心急繚繞,到處找賣家。

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跟兩位年齡比我大且相過幾次親的網友聊了下。

一位是88年的W,他的相親經歷挺有趣的。

他相親有一個自己制定的規則,就是如果感覺不合適,吃飯期間就點兩瓶啤酒,權當一種拒絕的手段,然而有一次遇見一個姑娘,第一次見面,兩人喝了一箱半的啤酒。

另外他家附近有一個咖啡館,之前辦過會員,因為相親,他從銀牌會員升級為鑽石會員,由於熟客的緣故,店裡的服務員有時候會給他建議說:“哥,昨天相的那個就不錯。”

聽起來跟個段子一樣,但是也透露出了相親雙方的無奈,年齡大,壓力劇增,每一次相親,可能都是一場新的推拉戰。

另一位是一位女生,她跟我講了她與她相戀5年的男朋友的故事,分手後心理開始有了陰影,缺乏安全感,潛意識裡會認為認識的人介紹對象會靠譜些,所以開始了“相親”這種找男朋友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被強迫相親,她們對相親有著比較積極的看法,就好像W說的,

可能這輩子就見一次面,為何不開心點呢。

我開始有“相親焦慮症”了

但於我而言,我不太主張去相親,23歲的年紀,是最佳的增值時期,全面的投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就能登上更高的臺階,接觸更高端的社交圈子,在這樣的階段,遇見喜歡的人,是一個順帶的過程。

跟爸媽打電話,他們也會提醒我該找女朋友了,有時候還會揶揄說,給我介紹女孩子。

實際上,他們並不會強迫我做我不喜歡的事情。

但無論相親也好,自由戀愛也罷,到了婚姻的份上,在三觀一致的基礎上,更多需要的是責任,婚姻不是一個人變成兩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個家庭變為兩個家庭的事情。

願善良的人都能得到真心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