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層氣產業現回暖跡象,「十三五」目標能否實現?

煤层气产业现回暖迹象,“十三五”目标能否实现?

“十三五”已過半,我國煤層氣開發利用的五年目標有望完成嗎?日前在“2018年中澳非常規天然氣論壇暨展覽”現場,該問題一經首位演講嘉賓、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根生提出,即刻成為全場熱議的焦點,行業專家、企業人士紛紛各抒己見。

此問題被關注不無道理。從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煤層氣開發雖已有20多年積累,目前卻仍處規模化生產的初級階段,“十一五”“十二五”規劃目標均未完成,投資量、工程量等關鍵指標一路下滑。再看發展近況,探明儲量越來越多,但無論在產量增長率、產能到位率,還是單井產量等方面,“十三五”以來均未有明顯好轉,行業整體狀態低迷。

“國家能源局近期組織的中期評估基本定了調,將不會調整煤層氣‘十三五’規劃目標。但要想最終實現目標,目前仍有幾個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煤層氣研究中心主任張遂安向本報記者透露。

文丨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整體發展“一高四低”

“我國的能源供給市場太大了,就煤層氣自身而言,無論投多少錢、如何去做,所佔份額都不會太大。但從戰略定位看,煤層氣開發以煤礦瓦斯抽採為核心,兼顧煤礦安全生產和彌補清潔煤生產缺口兩個大局,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張遂安指出,尤其在煤礦安全高效生產方面,實踐證明煤層氣的貢獻非常重大。

也正因此,煤層氣開發一度掀起不小的熱潮。“早在20多年前,就有一批國外公司爭相進入,成為當時我國煤層氣開發的主要力量。遺憾的是,國外大公司又因種種原因在10年內全部撤離,留下一些實力不可同日而語的中小企業。”一位業內人士回憶。

而今,我國煤層氣開發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海油、晉煤等專業公司。截至目前,全國煤層氣地質資源量達30.5萬億方,可採資源量為12.5萬億方。按照“十三五”規劃,2020年總產量將達240億方,根據地面、井下抽採兩種不同方式,二者產量分別為100億方、140億方。

資源量雖高,有效開採卻不那麼容易。“增產率低、產能轉化率低、資源動用率低、單井產量低

,是我國煤層氣產業長期面臨的困擾。”北京奧瑞安能用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裁楊陸武用一組數字說明。

首先在產量上,2014年以前的年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兩位數,2014年開始卻出現井下開採逐年衰減、地面增量幾乎停滯的情況。與之相伴的是產能轉化率、資源動用率雙雙偏低。例如,2017年地面總產量為49.58億方,實際完成的產能總量已達132億方,相當於產能轉化率不足40%。同時,這些產量多集中在晉城、離柳兩個區域,兩地含氣總資源量約3090億立方米,相比全國總量,資源動用率甚至不足0.1%。再看單井情況,去年累計鑽井已達1.7萬多口,平均單井產量卻只有837.5立方米/天,還不到美國單井日產的1/3。

“早在2017年初,回顧煤層氣‘十三五’開局之年的成績時,業內就認為2016年交出了一份令人不安的成績單。國家一直在大力支持,既有財政補貼,又有科技支持,為什麼產量不升反降?中國煤層氣產業真的後續乏力嗎?”國家能源委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孫茂遠反問。

加重製約:礦權、經濟性、技術

回顧發展歷程,張遂安首先從規劃入手進行分析。“‘十一五’規劃是我國煤層氣開發利用的第一個專題規劃,為激勵產業發展,目標制定有意偏高了些。‘十二五’規劃又是在國民經濟及產業自身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制定,2011-2012年的確也迎來煤層氣史上的最快發展,只是後來受到經濟增速放緩、國際油價走低等衝擊。儘管兩個五年規劃目標已落空,但在此前高目標下,‘十三五’期間也不宜降得太多。”

更多制約則存在實踐中,包括張遂安在內的多位專家坦言,如不徹底解決,實現“十三五”目標依然困難

爭議已久卻又懸而未決,第一是礦權問題。

因現行礦產資源法將煤層氣固化於單一“煤層”中,且強調以“吸附氣”為主,束縛了煤層氣的探採範圍。業內人士多次呼籲的“煤層氣、頁岩氣、緻密氣”三氣合採,因此遲遲未能落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增產。“從獨立礦種角度,應該按成因的‘成’來劃分開採,而非煤層的‘層’。這樣一來,原本不算在內的緻密氣也將合法化,短期內可快速增產幾十億方,有助於加速推進開採進度。”張遂安稱。

其次在於氣價,以及引發的企業盈利、政府補貼等問題。

上述人士透露,因刻意壓價等行為依然存在,煤層氣在部分地區受到“不公”待遇,利潤空間受限,“如果長期難有收益,哪個企業還願去投資?”

盈利受限,得到了中石油華北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朱慶忠證實。“在單方氣賣1.74元的理想情況下,我們的利潤率只有3%左右,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就很可能虧損。正常來說,內部收益率起碼做到8%-10%,才能維持正常運轉。”

種種制約下,補貼在企業眼中格外重要。“目前新開礦井的情況較好,有的無需補貼也能收益。但受之前的技術、管理等制約,很多老礦從一開始盈利能力就不強,要扭虧必須進行改造。一口井的改造成本至少四五十萬,我們現在賠著本也在改,希望國家加大一些支持。”朱慶忠稱。

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建光也稱,煤層氣資金投入大、技術要求高、投資回收週期長等產業特性,導致運營企業壓力較大。每方氣的補貼若能從0.3元提至0.6元,或是目前最可行的支持政策。

此外在技術方面,記者瞭解到,因我國地質條件複雜,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適應性不足,尚未做到因地制宜開採。

“更重要的是,不少技術仍處‘誰對誰都保密’的狀態,業內交流不足,客觀壁壘阻礙了技術發展。最起碼,一些國家支持的重大專項技術不應被研發企業佔為己有,國家出錢就是為推動行業進步,決不是讓你自肥,理應大家共享。”張遂安稱。

“十三五”目標能否實現?

一邊是重要地位、豐富資源,一邊又面臨開採受限、多重掣肘,煤層氣開採利用的“十三五”目標到底還能不能實現?

多次參與國家能源局相關工作討論後,張遂安告訴記者,國家層面目前並無調整規劃的打算,並希望“力爭實現”目標。“之所以出臺各種支持政策,也是因為國家非常看重煤礦生產的安全效益,發展煤層氣是從根本上治理瓦斯隱患。從形勢來看,煤層氣產業初步有了回暖跡象,預計明年就能看出改觀,‘十二五’期間下降的投資量、工程量也能慢慢找回來。”

不過,改觀也有前提條件,需建立在上述問題得到解決的基礎上。針對礦權爭議,孫茂遠表示,科學、合理、可靠的煤層氣資源管理政策及其實施,才能增加開發利用的活力動力,否則可能導致成長中的煤層氣產業逐步停滯、衰落。業內翹首期盼的“三氣合採”機制,即在同一區塊內多氣綜合開採應享受同等扶持政策,應儘快予以通過。

而對經濟性問題,張遂安認為,解決的根本並不能完全依靠補貼,而在於煤層氣本身,“把價格真正交給市場,要保持一定的價格體系,才能保證能源市場不亂套。”

“同時,能源行業投資是一項長線工程,不是說今天冷了就不投了、明天熱了全投進去。就煤層氣產業而言,我國長期以來未能建立起好的投資機制,運營企業受母公司影響很大。比如前些年煤炭形勢好,母公司有錢投就多投些進去,這兩年煤炭形勢受限,隨之也就沒錢多投了。在國外,有地方資源遠不比上我們,反而比我們多賺錢,這是為何?”張遂安建議,可出臺一套專門針對煤層氣產業的投融資政策,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而非一味依靠補貼。

另在技術層面,記者瞭解到,煤層氣是“傻瓜氣”的傳統理念已大幅改觀,技術越來越受重視。“不僅僅是開採技術,過去一度被忽視的勘探技術也在進步。現有條件下,認清哪些儲量能開採、好開採,哪些不能開採等,從一開始就可掌握開發的經濟性,防止賠本。”朱慶忠表示,正是得益於技術不斷完善,華北油田此前萎縮的工程量已有改觀,對投資更有信心了。

同為一線人士,山西藍焰煤層氣集團執行董事王保玉也表現出樂觀的態度,“現階段的發展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再過3-4年,我相信現在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