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絲綢最初只是一種生活用品,當它深度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後,必然會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方式,成為思想、情感的一部分,也會進入語言文字、宗教活動、文學創作、審美認知、民俗傳統等各個方面,成為人文藝術的一部分。因此,中國人文藝術的諸多領域,都能看到絲綢的影子。

一、絲綢與漢字

古人造字,總會以身邊的事物為參照,即“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絲綢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品,是古人基本生產的一部分,許多漢字因此與絲綢相關,如:

錦、綺、綾、絹、縵、繡等,表示絲綢的品種;紅、綠、緋、絳、縉、紫等,表示色彩;系、紊、幣、幟、幌、幗等等,都與絲綢存在種種聯繫。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絲綢·絲帶·文字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柔軟的力量——字說絲綢》



《柔軟的力量》,李建華主編,講述中國了絲綢的傳統和歷史,並且收錄87個與絲綢相關並被現代人普遍運用的漢字的字形演變、本義、今義等字的故事。闡釋了絲綢在禮儀、生產紡織、美化生活、承載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意義。

二、絲綢與古代書畫

絲綢自古就是重要的書畫材料之一。因此,我國的書畫與絲綢的關係也是十分的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帛書帛畫用的就是絲織品。唐宋時期,絲織品是文人繪畫的主要材料。到明清之際,絹本逐漸減少,但仍有不少書畫以絲綢作底,稱為“絹本”或“綾本”。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帛書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帛畫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絲織品——名畫



大約從宋代開始,絲綢不僅是重要的書畫材料,還成為書畫的裝裱材料。宋元時期,主要使用緙絲和織錦做裱材,明清時期,大多使用錦綾裝裱書畫。

由此可見,絲綢與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絲綢生產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繪畫的題材和內容,如唐代張萱的《搗練圖》、《倦繡圖》等。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絹質畫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搗練圖》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倦繡圖》



絲綢的特點也影響了繪畫的技法:一方面,絲綢是古代繪畫的基本材料,唐宋以前,絹是文人繪畫的主要材料,到明清之際,仍有不少書畫以絲綢作底。另一方面,中國畫講究神韻,講究線條的運用,人物畫往往通過線條去描繪衣紋,通過衣紋表現人物的氣質神韻,這一特點的形成與中國傳統的絲綢服裝有密切的關係。

三、絲綢與古代文學

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桑蠶絲綢作為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會以各種形式進入文學作品。如《詩經》、《孔雀東南飛》。

《詩經·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非來貿絲,來即我媒。”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詩經·衛風·氓



《孔雀東南飛》:“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孔雀東南飛



中國自古被稱為“絲國”,擁有豐富髮絲綢文化。唐詩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代表,它以特有的深度和廣度反映絲綢文化。唐詩中蘊含著豐富的絲綢文化。絲綢意象是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絲綢文化為唐詩提供了創作素材,它是田園詩風、縟豔詩風出現的物質基礎,並使唐詩呈現新的審美特質。絲綢與唐詩的聯姻也影響了唐詩的接受與傳播。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絲綢文化

《贈清章明府侄聿》

李白(唐)

舉邑樹桃李,垂陰亦流芬。

河堤繞綠水,桑柘連青雲。

趙女不冶容,提籠晝成群。

繅絲鳴機杼,百里聲相聞。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李白

《採桑女》

彥謙(唐)

春風吹蠶細如蟻,桑芽才努青鴉嘴。

侵晨採桑誰家女,手挽長條淚如雨。

去歲初眠當此時,今歲春寒葉放遲。

愁聽門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絲。


採桑女

《牽牛織女》

杜甫(唐)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神光意難候,此事終蒙朧。

颯然精靈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妝立,龍駕具曾空。

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

稱家隨豐儉,白屋達公宮。

膳夫翊堂殿,鳴玉悽房櫳。

曝衣遍天下,曳月揚微風。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牽牛織女

《紅線毯》

白居易(唐)

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

染為紅線紅於藍,織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廣十丈餘,紅線織成可殿鋪。

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

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

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

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

宣城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

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白居易

絲綢文化入詩,不僅豐富了唐詩的表現內容,它還具有審美價值,唐人詩風在絲綢錦繡中怡發燦爛奪目。絲綢文化不僅影響唐詩的內容,它對唐代詩人人格、唐詩詩風及審美風尚,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四、絲綢與戲劇舞臺服飾藝術

華麗的絲綢撐起了中國戲劇的舞臺。傳統戲劇的演出包括演員、舞臺、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等諸多元素,其中,舞臺佈置和服裝都與絲綢有密切的關係。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京劇服裝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黃梅戲服裝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評劇服裝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豫劇服裝


戲劇服裝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段之一,用以體現角色的身份、年齡、性格、民族和職業特點,顯示劇中特定的時代、生活習俗和規定情境等。這些服飾主要有各類衣、帽、帔、褶子等形式,它們大多是用緞、綢、縐等絲織品製成的。

五、絲綢與宗教廟宇

華貴的絲綢一直是虔誠的宗教信徒們供奉神佛的禮品。無論是佛教寺廟還是道教的道觀,總會張掛各種色彩絢麗的絲綢。

這些絲綢形態多樣,主要有幢幡、寶蓋、法衣等,都被用來供養菩薩神靈,以示莊嚴。藏傳佛教中的唐卡就是以絲綢產品為基本材料,在絲綢上從事相關的創作,可以說是絲綢與宗教融合的藝術珍品。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幢幡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寶蓋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唐卡



六、“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絲綢文化是人們在絲綢生產和生活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絲綢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明的先導,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繡了光輝的篇章。


詩與遠方:絲綢在中國的“藝術價值”

絲綢文化



世界絲綢文化起源於中國,漢武帝時期開闢的“絲綢之路”把中國絲綢商品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的同時,也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絲綢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推動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交流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