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學院發布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報告摘要

一季度產業景氣指數為51,乃四年來首次呈擴張態勢,主要由於企業對未來預期趨樂觀所致。另一方面,擴張程度上尚屬輕微擴張。且主要為國有和外資帶動。民營企業,產業的大多數,為持平狀態。

此外,生產量、用電量和國內外訂單的擴散指數在47至49之間,為輕度收縮,投資仍然疲軟。另一方面,鑑於產能過剩的覆蓋面和嚴重程度仍然較高,去產能仍需重視。此外,自2016年四季度以來原材料和成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對產業恢復不利,應予以關注。

總體而言,供給側改革顯示出成果,產業經濟結構性問題的矛盾進一步緩解。當前產業狀況從長遠走勢來看,仍持續L型走勢,穩中向好。

最後,我們相信在政府對經濟轉型的政策支持下,中國經濟長遠發展仍呈穩中求勝的態勢。

一、一季度關注點和新現象

1.1產業景氣指數四年來首次呈擴張,企業預期明顯趨樂觀

一季度產業景氣擴散指數為51(上季度:48)[3],[4],呈輕度擴張,亦是從2014年第二季度本調查開始以來,首次出現擴張(圖1)。這次擴張反映了企業對未來預期趨樂觀。預期經營狀況擴散指數由上季度的47明顯上升至本季度的54,高於50 的榮枯點。反映投資熱情的擴散指數,雖然仍低於榮枯點,但也上升兩個點至42。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擴張主要為國有和外資帶動(擴散指數為61和55)。而民營企業,產業的大多數,為持平狀態(擴散指數為50)。此外,生產量、用電量和國內外訂單的擴散指數為輕度收縮,擴散指數在47-49之間。這些輕度收縮似乎不能歸因為農曆春節,因為企業在調查中總體認為季節性影響不大。投資仍然疲軟,進行擴張型投資的企業佔比為4%(上季度:5%)(圖2)。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1.2成本繼續上升

本季度單位成本繼續上升,但呈緩和趨勢,成本上升涉及近39%的企業,略低於上季度的43%。擴散指數為69,較上季度下降2個點。有較大幅成本上升(單季成本上升超出5%)的企業佔比為9%,亦略低於上季度的12%(圖3)。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單位成本上升主要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材料成本擴散指數為68,原材料成本漲幅超出3%的企業佔比為13%(上季度:22%)。

二、挑戰及重點

2.1總體狀況和行業、地區分佈

產業經濟各主要指標在一季度基本上平穩。如圖4顯示就業有輕微上升(52)和庫存持平(50)。生產量和用電量則呈輕度收縮(48和47)。

由於成本上升,產品價格持續通脹,但通脹幅度呈明顯緩和趨勢,擴散指數為54。成本上升仍然是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如圖5所示,在產品價格上升超出5%的企業中,單位成本上升超出5%和10%的企業佔比分別為58%和25%,原材料成本上升超出5%的企業佔比58%,均遠高於總體樣本(圖5)。同時,價格較大幅上漲的企業在生產量的變化和產能過剩方面和總體樣本類似。這些都說明通脹主要由於成本上升,而非需求拉動。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景氣指數位列前三的分別為燃氣生產和供應業(63),水的生產和供應業(63)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62)。它們分別連續4、5和8個季度位於榜單前列。本季度後五名是黑色金屬礦採選業(38),其他製造業(4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4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43),農副食品加工業(4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分別連續3和7個季度上榜。農副食品加工業於三年前連續5個季度上榜之後,本季度再次上榜。

表3.1反映分地區的經營狀況。產業景氣程度最高為貴州(57),最小值為寧夏(40)。內蒙古和貴州於2016年(分別連續6和5個季度)登上榜單前列和隨後跌出榜單,今季度重登前列。排名最後的幾名為寧夏(40),河北(47),黑龍江(48),重慶(48)和吉林(49)。其中寧夏、河北和黑龍江自2015年一季度以來的13個季度中在榜尾分別出現7、8和7次。

2.2挑戰及重點

產業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需求不足。當被問及制約下季度生產的因素(圖6),訂單不足仍是首要因素,涉及61%的企業。其次是成本,22%的企業回答“原材料成本”,13%的企業回答“勞動力成本”,13%的企業回答“宏觀、行業政策”,12%的企業回答“環保問題”。另外與過去的調查一致,融資仍然不是瓶頸,僅有2%的企業將其列為主要限制因素。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2.2.1產能過剩持續為歷史最高

一季度63%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市場供大於求,反映國內需求不足的擴散指數與上季度持平,為81,仍處歷史高位。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較上季度有所緩和。產能過剩超過10%的企業佔比從四季度的36%下降至33%,產能過剩超過20%的企業佔比從四季度的15%下降至12%(圖7A)。此外,在生產量輕微收縮的情況下,企業開工率卻有所上升,反映了去過剩產能的作用。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如果一個行業(地區)裡有10%的企業認為其產能過剩超過20%,我們就將這個行業(地區)歸類為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地區)。行業、地區總數分別為38和31。目前有17個行業和17個地區產能嚴重過剩(四季度分別為19和23)(圖7B)。這些數據說明產能過剩的覆蓋面和嚴重程度維持在歷史高位。而且企業也不認為下季度會有好轉。

此外,國際市場供需矛盾明顯好於國內市場,擴散指數低於國內市場7個點(圖7A)。

由於企業減少投資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需求不足一直沒有帶來明顯的庫存問題,成品庫存保持穩定。一季度42%的企業以銷定產,所以無庫存。對於有庫存的企業,83%的企業認為其庫存可以在3個月內消化,14%企業認為會在4-6個月內消化。這意味著總體中只有3%的企業需要6個月以上消化庫存。

2.2.2減產能之路

我們對上季度接受調查的企業回訪,約2.4%的企業為停產或疑似停產。其中疑似停產包括:電話停機、暫時無法接通、號碼錯誤、號不存在、佔線(圖8A)[5]。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企業減員從2014年四季度開始明顯上升至2016年二季度高點,之後減少用工的企業比例明顯有所下降。今季度減員超出10%的企業佔0.7%(四季度:0.5%),減員超過20%的企業佔0.4%(四季度:0.4%)(圖8B)。我們根據減員企業的規模分佈,估算總體減員比例僅為0.20%左右,與上季度相同。參照2015年底2.2億產業工人人數,這意味著一季度發生了44萬左右的減員。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在減產、減員的過程中,產業結構呈優化趨勢。在產能過剩(超出20%)的企業中,減產超出5%和10%的企業比例分別為30%和19%,遠高於全體樣本(12%和5%),這些企業減員超過5%和10%的比例分別為2.1%和1.7%,也高於全體樣本(1.5%和0.7%)。

企業的開工率有所上升,表現在開工率超過90%的企業佔比由上季度的54%升至本季度的57%。但是,仍有12%的企業開工率不足70%(圖9)。究竟怎樣的開工率為健康並無定論。西方工業大國美國和德國的長年月平均分別為79%(1994-2015年)和83%(1992-2015年)。2008年金融風暴後的最低點分別為67%和70%(2009年6月)。中國企業的利潤空間比西方要低,因此可能需要更高的開工率才能維持。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與產能過剩、訂單不足相應,28%的企業反映在一季度回款困難(四季度:29%)。回款困難在民營企業(30%)相對嚴重,資本品和中間品(分別37%和34%)生產商也更有可能回款困難。而國營企業不成比例地更有可能拖欠貨款,佔欠款企業的16%左右。因此,企業回款問題主要是由於產業不景氣、缺乏議價能力所致。

2.2.3成本和利潤

產業經濟的第二大挑戰,成本上升,自2016年四季度開始隨著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上升而變得較為突出。本季度單位成本持續上升,擴散指數為69(四季度:71)(圖3),值得關注。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產能過剩意味著缺乏定價能力,加上成本上升,工業企業總體而言利潤空間很低。如圖10所示,約21%的企業毛利率低於10%,而毛利率大於15%的企業佔比與上季度持平(35%)。總體而言,微薄的利潤空間使得企業難有財力進行有規模的研發,實現產業升級。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2.2.4融資仍然不是瓶頸

融資自2014年二季度我們開始本調查以來一直不是現階段產業經濟的瓶頸。本季度僅有2%的企業認為融資是制約因素(2017年2-3%)。與此相應,26%的企業認為資金充足,72%回答“一般”,僅有3%的企業認為資金不足(圖11A)。與疲軟的投資相應,絕大多數資金不足的企業(96%)是生產性、而非擴張性資金不足,沒有企業因虧損而造成資金不足。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如表6.1和圖11B所示,本季度只有2.5%企業發生新增貸款。在沒有新增貸款的企業中,當問及原因時,絕大多數企業(99%)的回答是沒有資金需求。企業認為銀行的借貸態度總體寬鬆,反映借貸態度困難的擴散指數為62(四季度:69),且反映借貸態度困難的企業比例仍處低位(10%;四季度為6%)(圖11C)。此外,企業從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借貸並不普遍。在四季度,僅有1家企業從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貸款。

長江商學院發佈2018中國產業經濟一季度報告

表6.2顯示了企業的融資渠道。企業裡利潤存留是重要的融資渠道,以本季度為例,接近96%的企業回答這是他們最主要的融資方式。其次是企業創始人資金,有4%的企業以此為第一融資來源,34%的企業以此為第二大融資來源。65%的企業以銀行貸款為第二大融資來源。此外,企業資金來源的渠道非常集中,在回答以利潤存留為第一大融資渠道的企業中,96%的企業回答這種最主要的資金來源佔其資金總額的50%以上。

總體而言,融資不是現階段瓶頸是源於產能過剩這個大背景,投資機會嚴重不足,因此並不需要融資。

三、結論

一季度產業景氣指數為四年來首次呈擴張態勢,主要由於企業對未來預期趨樂觀所致。另一方面,擴張程度上尚屬輕微擴張。且主要為國有和外資帶動。民營企業,產業的大多數,為持平狀態。此外,生產量、用電量和國內外訂單的擴散指數為輕度收縮,投資仍然疲軟。

另一方面,鑑於產能過剩的覆蓋面和嚴重程度仍然較高,去產能仍需重視。此外,自2016年四季度以來原材料和成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對產業恢復不利,應予以關注。

總體而言,供給側改革顯示出成果,產業經濟結構性問題的矛盾進一步緩解。當前產業狀況從長遠走勢來看,仍持續L型走勢,穩中向好。最後,我們相信在政府對經濟轉型的政策支持下,中國經濟長遠發展仍呈穩中求勝的態勢。

備註

本文數據來源於對約2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進行的季度調查。該調查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已進行了4年。調查採用電話訪談形式,樣本通過對國家統計局2013年經濟普查規模以上(即銷售額大於2000萬)的企業按行業、地區、及規模分層的隨機抽樣產生。

2018年一季度調查回收的企業樣本為2038家,其中1722家來自去年二季度調查過的企業。

附錄3詳細介紹採樣、訪談過程和季節性因素對調查的影響,並將回收的樣本與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總體進行對比 [2]。

我們的樣本在行業、地區、規模及企業財務指標各方面均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1] 本調查委託北京富奧華美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根據長江商學院金融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甘潔教授提供的樣本及問卷,對企業進行電話訪談。感謝北京富奧華美在調查過程中的盡職和專業。也感謝研究助理Harry Leung、姚霽耘在數據分析和呈現以及文字編輯方面所做的工作。

[2] 本季度樣本在之前2008年經濟普查的基礎上,補充了2013年工業統計年鑑的總體樣本。具體抽樣步驟見附錄3。

[3] 擴散指數所基於的問題為多選題,含類似於“好”、“中”、“差”或“上升”、“持平”、“下降”的三個選項。擴散指數的計算方法為:“好”企業百分比 +“中”企業百分比*0.5。擴散指數在0和100之間,越高代表狀況越好,50為榮枯分界線。另一方面,擴散指數反映的是問題所涉及面的“廣度”。例如,經濟好轉時,狀況上升的企業的相對比例。但是不體現“深度”,即回答“上升”的企業到底上升了多少。

[4] 我們構造的產業景氣指數包含當前經營狀況、預期經營狀況變化以及投資時機這三個子指標,為其擴散指數的平均。和現有的經濟指數相比,該指數不僅能夠衡量和上期相比的產業表現,而且反映經濟的絕對景氣程度,並具有前瞻性。

[5] 另有125家企業為無人接聽。這是我們四月份調查時經過多日5-10次的嘗試始終無人接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