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話,告訴你大佬們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四句話,告訴你大佬們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萬事開頭難,成功路上最難的莫過於“第一桶金”。“第一桶金”對於創業者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這不只是他們財富路上從“0”到“1”的臨界點,更使得他們窺見商業門徑,讓未來的生意經逐漸清晰。

今天,分享四位長江校友“第一桶金”的故事。創業之時,他們之中年齡最大的29歲,最小的僅有17歲,而緊抓機遇、另闢蹊徑、敢為天下先等特質,是這些成功奮鬥者共同的秘訣。


01 打破規則,信用立身


四句話,告訴你大佬們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袁亞非

【創業年齡】29歲

【成 就】三胞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長江商學院CEO5期校友

【第一桶金】賣電腦

如果你想創業,開間小鋪子,選址在哪兒合適?

每個人都會立即回答,當然是人流越集中的地方越好!有人流,才有生意。

1993年,29歲的袁亞非也這樣想。剛剛從機關辭職的他,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賣電腦,自然也瞄準了電腦城這一黃金地段。只不過,最終他的鋪子在商城裡的位置有點特別——不在大門口,不在樓梯口,而在廁所旁邊

這一舉措並非“有心為之”,而僅僅是因為一個字:

當年袁亞非下海,全部身家只有兩萬塊錢人民幣。電腦城裡所有的鋪面都很貴,唯獨靠廁所的那一間,因為臭,租不掉,所以價格便宜,四十平方才一萬多塊錢一年。他就用一萬多塊錢租了那間鋪子,在上廁所的走道牌上寫下了“三胞電腦”。

袁亞非的生意就此起飛——沒有老客戶,沒有雄厚的資本,沒有人流密集的店面,他的成功就靠兩個字:廣告

一萬塊錢租店面,五千塊錢打廣告。那個時候有個江蘇電子報,一個小豆腐塊大小的廣告收費是一週一百塊錢,袁亞非就去登廣告:“三胞電腦大於等於兼容機世界”、“小於等於全市最低價”。下一個季度,就換成了“小於等於全省最低價”、“小於等於全國最低價”——這是南京電腦銷售界最早的廣告。

還剩下的五千塊錢做什麼?賒貨。賒了五萬塊錢的貨,一個星期就賣完;還了這五萬,接著賒五十萬的貨,一兩個星期之內再次銷售一空;再拿著五十萬的錢,賒來五百萬的貨……

半年以後,袁亞非就把電腦城的一半鋪面租了下來。

如此迅速的成功,自然也引來了競爭對手的不滿。袁亞非後來回憶,同行們當時幾乎揚言要揍他:“他們說,你怎麼能這樣做生意呢?你破壞我們的規則!我們做生意從來不打廣告的,客戶到哪家,哪家就做!另外他們找我麻煩,因為我還有一個承諾,叫‘不高興就退貨’。”

三年後,袁亞非成了珠江路南京賣電腦的老大。

從今天的眼光來看,袁亞非的成功有其獨到之處:困境求生,打破常規,還利用了十倍槓桿。而在他看來,生意做大是“不要錢”的:“你做這麼大生意,你就是信用,人家可以給你賒貨。中文有兩個字,一個叫‘轉’,一個叫‘賺’。先有周轉的‘轉’,然後才有賺錢的‘賺’。”


02 從定下“小目標”到抓住“大機遇”


四句話,告訴你大佬們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蔣錫培

【創業年齡】18歲

【成 就】遠東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長江商學院CEO首期校友

【第一桶金】修鐘錶

蔣錫培出生在中國當代史上最飢餓的一個年份——1963年。即便是太湖之濱的魚米之鄉也未能給蔣錫培一個溫飽的童年記憶,因此,對飢餓和貧窮的恐懼或許是蔣錫培後來創業、立業的直接動因

1981年,18歲的蔣錫培高考落榜。受到社會風向的影響,蔣錫培沒有再繼續復讀,而是跑到杭州跟二哥修鐘錶:“當時修表生意很好,一天能掙幾十塊錢、甚至幾百塊錢,已經是很大的數字,我就被誘惑了。”

如今,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成功企業家蔣錫培對從前放棄學業的舉動有些遺憾。但彼時的修表匠蔣錫培,已經為自己定下了目標:“這一生我如果有5萬塊錢的存款,在家有兩間樓房,再娶一個漂亮賢惠的老婆,也就心滿意足了。”這些話在今天看來近似玩笑,但蔣錫培強調:“我就是帶著這樣的想法去修鐘錶的。

在杭州跟著哥哥學了56天,蔣錫培就放單了,而一般學徒完成這個目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靠著這份勤奮,蔣錫培不到兩年就實現了他的“小目標”,到1985年已經有了25萬元的積蓄——這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無疑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後,蔣錫培終於無法再安分地做一名鐘錶匠了。

回到宜興老家的他,自以為對鐘錶的零部件很瞭解,就開始做起鐘錶裡的發條生意。可惜,沒有好的原輔材料、好的工藝、好的管理,就做這麼精密的零部件,很難成功。所以後面幾年,蔣錫培非但沒賺到錢,還把修鐘錶的收入賠光了,負債近20萬元,簡直是從天上掉到了地下。

好在此時,一條市場信息救了蔣錫培,也開啟了蔣錫培與電線電纜不解的情緣。

“當時我大哥是宜興官林鎮一家塑膠廠採購部的負責人,有一天他跟我說,現在電線、電纜一天一個價。第二天,我就向親戚朋友借了10萬塊錢,到安徽、浙江把人家五交化公司、機電公司的庫存產品拉到無錫、上海來賣,幾乎每個禮拜都能賣出去一車兩車。我抓住了這樣一個機會,不僅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還掉了原來的債務,還積累了將近100萬塊錢。”蔣錫培笑了:“這是非常有成就的一段經歷。”

從勤勉致富的18歲少年,到懂得利用信息差和時間差賺錢的青年,蔣錫培一點點積累著銷售經驗,一步步探索著利潤模式。1990年,27歲的蔣錫培自籌資金180萬元,正式走上創業之路,成立了由他控股的“範道電工塑料廠”——這就是如今遠東集團的前身


03 開闢市場 敢下險棋


四句話,告訴你大佬們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丁世忠

【創業年齡】17歲

【成 就】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長江商學院DBA2期/CEO5期校友

【第一桶金】體育用品—代言

1970年,丁世忠出生在中國鞋業之都——福建晉江,自家做的也正是這一生意。1987年,父親創建的鞋廠正幹得風風火火,

17歲的丁世忠卻冒出了新念頭,要去北京推銷自家生產的晉江鞋。

“為什麼我們只能坐等銷售,而不能主動推銷到全國呢?”這一句話讓父親感受到了兒子的志氣。於是,懷揣著父親給的一萬元啟動資金,帶上600雙自家生產的晉江鞋,丁世忠動身前往北京,實現自己開闢市場的雄心。

生意一開始並不順利。一個稚氣未脫的毛頭小子,往往沒說完一兩句話,就被商家趕走了。但丁世忠牢牢記著父親給他的一句話:“給別人51%,自己留49%。”堅持之下,他終於用“沒賣掉就退錢”的承諾打動了一家商鋪,沒想到第一天就賣掉100雙。接下來,由小商場到大商場,丁世忠一路所向披靡,拿下北京大部分商場,再用賺的錢租賃櫃檯,銷量迅速增長。不到四年的時間,父親給的一萬元啟動資金,讓丁世忠運作成為二十萬元的生意。

1991年,丁家父子三人創建了安踏鞋廠,被推為銷售副總的丁世忠定下了“以創建安踏品牌為主,洋品牌代工為輔”的核心戰略。這一獨到的眼光成就了後來的安踏——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吞噬了一大半晉江代工鞋廠,而此時的安踏已在全國開出了2000多家專營店。

1999年,安踏的年利潤已經達到了400萬左右,但丁世忠此時又出驚人之舉:豪擲80萬,簽約“乒乓王子”孔令輝,期望打響品牌,提高銷量。當年,只有耐克、阿迪達斯等國外頂級運動品牌才找明星做代言,丁世忠是國內體育品牌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然而,這一舉動並未帶來他所期待的銷量增長。丁世忠意識到,要打響知名度,他得再花300萬上央視做廣告。思來想去,他下定決心:一賭到底

2000年,孔令輝在悉尼奧運會與瓦爾德內爾苦戰五局,奮戰到底,不僅奪得男單冠軍,更實現了大滿貫。奪冠後,他狂吻胸前國旗、仰天長嘯的一幕,打動無數中國人。此時,登上人生巔峰的孔令輝再喊出“我選擇,我喜歡”的廣告詞時,安踏的力量立刻橫掃中國,當年的銷售額就突破3億。

這一刻,敢下險棋的丁世忠知道,自己再一次賭贏了。


04 開發差異化資源 發揮核心優勢


四句話,告訴你大佬們怎麼賺到“第一桶金”


劉漢元

【創業年齡】19歲

【成 就】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通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長江商學院CEO首期校友

【第一桶金】網箱養魚

四川人劉漢元的人生道路,有三次重要轉折。

1978年,為了幫家裡分擔經濟壓力,14歲的劉漢元報了一所中專學校。從小愛動手搗騰電子產品的他,本希望進入無線電及電子專業,卻意外收到了四川水產學校的錄取通知。後來他才得知,像自己這樣年齡偏低、身材瘦小的孩子,是無法被其他學校錄取的。

畢業後,劉漢元被分配到眉山水電局下屬水庫。1982年正趕上國家鼓勵“科技興農”的浪潮,也是在那時,他忽然發現,四川的水產養殖並不發達

“上世紀80年代,四川吃魚太難了,一年中,人均能吃上半條魚就不錯了。我那時就開始研究國外的網箱養魚技術,發現德國的科技很不錯,產量很高,我們該如何把這個技術引入呢?”素來喜歡琢磨技術的劉漢元,萌生了在家門口“網箱養魚”的念頭。

家人聽說他的想法後,拿出僅有的200元存款,又賣掉預備用來置辦年貨的兩頭豬,湊齊了500元,給他購買廢棄鋼管、焊接設備,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50多平方米的網箱製成了。

這個網箱改變了劉漢元的人生。投進185公斤鯉魚,到了秋天,撈上來的是1390公斤鯉魚,“相當於畝產1.5萬公斤。”劉漢元自然也賺到了他的第一桶金——1950元。第二年,他的網箱數量更多了,僅賣魚的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

利潤誘人,技術不難,管理方便,“網箱養魚”很快吸引老鄉們紛紛效仿,而此時的劉漢元已經在探索下一個差異化的市場。研製了大半年,他推出了新的搶手貨——魚飼料。由於當地養魚人數越來越多,他的飼料供不應求,這也讓他察覺到了新的商機。

1986年春天,在老家永壽鎮,一個漁用飼料廠拔地而起,300平方米的工地上引入一整套飼料機組,通威集團的雛形就此搭成。

經過多年的奮戰,通威的水產飼料在國內乃至全球市場佔有率已屬龍頭。其中魚飼料更是家喻戶曉,國內每三條魚中就有一條食用通威飼料。1993年,劉漢元正式組建四川通威集團,並在一年後將集團總部遷至成都。

如今的通威集團年飼料生產能力超過1000萬噸,是全球最大的水產飼料畜禽飼料生產企業。該集團現擁有遍佈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地區的130餘家分、子公司,員工逾2萬人。

而身為川籍企業家,劉漢元熟悉四川當地資源及人脈,因此開始著手尋找新的投資方向。此後他與熟識的企業家一道選擇進入了化工樹脂行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又發現PVC這種材料的部分產品可用來做多晶硅原料,就這樣他歪打正著地進入了光伏行業,並確定了主攻多晶硅的業務脈絡。

從水電局的年輕員工到網箱養魚的先行者,到中國西南地區第一家飼料廠的創始人,再到光伏行業的探索先鋒,劉漢元的商業之路幾經轉折,不變的是對

“敏銳察覺商機、發揮核心優勢”的堅持。


結語

沒有雄厚的資本,沒有豐富的人脈,憑著頭腦、韌性和判斷力,這些早期創業者迎難而上,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在繼續摸索的路上,每個人也都經歷過彷徨中的堅持,甚至“絕地求生”,才逐漸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商業模式。

敏銳的洞察力、精準的自我定位、打破常規的行事風格、積極開拓的勇氣。在長江商學院的許多校友身上,都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氣質。而在任何一個時代,具有這些潛質的創業者,獲得的將不僅僅是第一桶金,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金礦。

end

《飼料大王劉漢元的光伏人生:放棄不是唯一的選擇》.微能網

《他一雙鞋跑出百億級生意,以"冠軍龍服"贏奧運,為了品牌也曾費盡“洪荒之力”》.長江商學院

《從修表匠到“電纜大王”,年營收突破500億!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營報

《身價千億,讓美國修改律法,英國王子點名要見的企業家,竟然說做生意不用錢!》.長江商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