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講話:莫讓情緒影響判斷(甘潔

【導讀】

二季度產業景氣指數保持上季度的輕微擴張,而過去兩個季度是2014年第二季度本調查開始以來,首次出現的擴張。產業經濟其它一些向好的跡象,包括用電量、用工人數、和國外訂單輕度擴張,毛利率小幅上升。但投資仍然疲軟,產能過剩的覆蓋面處歷史高位,涉及約2/3的企業,但嚴重程度較一年前有明顯緩和。此外,貿易戰影響尚未顯現,僅5%的企業受到影響。

從我們的產業經濟調查及其它宏觀數據來看,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悲觀聲音並非來自經濟基本面,更多是來自貿易戰、經濟結構內在矛盾的爆發(如疫苗事件、P2P爆雷)所造成的情緒和預期、以及去槓桿導致的流動性收緊。而因此引發的貨幣再度放水刺激的呼聲則是短視的。貿易戰不會在短時間內解決,因為美國的訴求是長期的。而我國經濟對貿易戰的脆弱性則來自經濟結構的深層原因,主要表現為:在較多領域缺乏核心技術的積累、之前貨幣寬鬆政策推高了債務。

政府應該維持當前貨幣寬鬆與金融監督、地產調控、地方債務整頓等政策並舉的方式,在防止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推進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和制度建設。如果能抓住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城鎮化、國企改革等新的增長點,並通過制度建設調節收入、擴大內需,中國經濟將有相當強的抗打擊力。我們相信,解決好內部問題是對外部衝擊的最好防範。

數據講話:莫讓情緒影響判斷(甘潔 / 文)


【引言】


本文數據來源於對約20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融資需求進行的季度調查。該調查從2014年第二季度開始已進行了4年。調查採用電話訪談形式,樣本通過對國家統計局2013年經濟普查規模以上(即銷售額大於2000萬)的企業按行業、地區、及規模分層的隨機抽樣產生。

值得強調的是,雖然我們的調查只針對銷售額大於2000萬的工業企業。但是2000萬銷售額並不是一個很高的門檻,涵蓋了絕大多數的工業企業。而工業企業在除農業、房地產、金融的GDP中佔比近50%,從中得出的結論是政策制定時不應忽略的結論。


一、 二季度關注點


1.1景氣指數持續向好


二季度產業景氣擴散指數與上季度相同,為51(見註釋1、2),呈輕度擴張態勢。而上季度是從2014年第二季度本調查開始以來,首次出現擴張(圖1)。經營狀況持續改善,擴散指數已達到三年內的高位(58);反映投資熱情的擴散指數,雖然仍低於榮枯點,但也上升1個點至43,處歷史高位。經濟還有一些其它向好跡象,包括用電量和國外訂單輕度擴張,開工率、毛利率小幅上升,民營企業生產量止跌。

此次擴張主要為國有和外資帶動,擴散指數為59和55(上季度:61和55)。而民營企業,產業的大多數,為持平狀態(擴散指數為50)。

投資仍然疲軟,進行擴張型投資的企業佔比為3%(上季度:4%)。


1.2成本繼續上升,幅度保持緩和趨勢


本季度單位成本繼續上升,但呈緩和趨勢,成本上升涉及近35%的企業,低於上季度的39%。擴散指數為67,較上季度下降2個點。有較大幅成本上升(單季成本上升超出5%)的企業佔比為7%,亦略低於上季度的9%。

單位成本上升主要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原材料成本擴散指數為66,原材料成本漲幅超出3%的企業佔比為11%(上季度:13%)。

註釋1:擴散指數所基於的問題為多選題,含類似於“好”、“中”、“差”或“上升”、“持平”、“下降”的三個選項。擴散指數的計算方法為:“好”企業百分比 +“中”企業百分比*0.5。擴散指數在0和100之間,越高代表狀況越好,50為榮枯分界線。另一方面,擴散指數反映的是問題所涉及面的“廣度”。例如,經濟好轉時,狀況上升的企業的相對比例。但是不體現“深度”,即回答“上升”的企業到底上升了多少。

註釋2:我們構造的產業景氣指數包含當前經營狀況、預期經營狀況變化以及投資時機這三個子指標,為其擴散指數的平均。和現有的經濟指數相比,該指數不僅能夠衡量和上期相比的產業表現,而且反映經濟的絕對景氣程度,並具有前瞻性。


1.3中美貿易戰


我們在二季度調查中加問了中美貿易戰對二季度業績的影響,大約5%的企業表示受到貿易戰影響,有較大影響的企業佔比更少,為1%。影響主要集中在出口企業,它們佔樣本的31%。在這些企業中, 12%受到影響,其中2%受到較大影響。

影響比較嚴重的行業前五位為石油加工業、紡織服飾業、木材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業以及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分別12%至14%的企業受到影響,其中0%-2%受到較大影響。

此外,出口訂單指數與上季度持平,均為51。

這些數據表明,貿易戰目前對於企業的影響不大,其影響是個逐漸的過程。而且,由於美國的訴求是長期的,貿易戰影響又將是個長期的過程。


二、 挑戰及重點


2.1行業分佈


景氣指數位列前三的分別為燃氣生產和供應業(65),水的生產和供應業(63)和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60)。它們分別連續5、6和9個季度位於榜單前列。本季度後五名是黑色金屬礦採選業(41),非金屬礦物製品業(43),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業(43),金屬製品業(45),機械和設備修理業(46)。黑色金屬冶煉和加工業和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分別連續四和八個季度上榜。


2.2挑戰和重點


產能過剩繼續為產業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二季度65%的企業產品在國內市場供大於求,反映國內需求不足的擴散指數與上季度相約,為82(上季度:81),仍處歷史高位。產能過剩的嚴重程度較上季度有所緩和。產能過剩超過10%的企業佔比從一季度的33%下降至31%,產能過剩超過20%的企業佔比從一季度的12%下降至11%(圖2)。此外,企業開工率與上季度相約,開工率超出90%的企業佔比上升至59%(上季度:57%),而開工率低於70%的企業佔比上升至14%(上季度:12%)。

產業經濟的第二大挑戰仍為成本上升。如前所述,本季度因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成本上升仍然較為突出,值得關注。

最後,融資自2014年二季度我們開始本調查以來一直不是現階段產業經濟的瓶頸。本季度僅有1%的企業認為融資是制約因素。與此相應,僅有2%的企業認為資金不足,而絕大多數資金不足的企業(96%)是生產性、而非擴張性資金不足,僅有一家企業因虧損而造成資金緊張。


三、結論


二季度產業景氣指數保持上季度的輕微擴張,而過去兩個季度是2014年第二季度本調查開始以來,首次出現的擴張。產業經濟其它一些向好的跡象,包括用電量、用工人數、和國外訂單輕度擴張,毛利率小幅上升。但投資仍然疲軟,產能過剩的覆蓋面處歷史高位,涉及約2/3的企業,但嚴重程度較一年前有明顯緩和。此外,貿易戰影響尚未顯現,僅5%的企業受到影響。

從我們的產業經濟調查及其它宏觀數據來看,目前市場上普遍存在的悲觀聲音並非來自經濟基本面,更多是來自貿易戰、經濟結構內在矛盾的爆發(如疫苗事件、P2P爆雷)所造成的情緒和預期、以及去槓桿導致的流動性收緊。而因此引發的貨幣再度放水刺激的呼聲則是短視的,這種治表不治裡的政策只會進一步加深經濟內在矛盾和資源錯配。貿易戰不會在短時間內解決。美國的訴求是長期的,是為了提升其製造業相對中國的競爭力。而我國經濟對貿易戰的脆弱性則來自經濟結構的深層原因,主要表現為:在較多領域缺乏核心技術的積累、因之前貨幣寬鬆政策而造成銀行間槓桿及影子銀行的擴張、並進而推高了企業債務,尤其是房企和地方國企。

政府應該維持當前貨幣寬鬆與金融監督、地產調控、地方債務整頓等政策並舉的方式,在防止金融風險集中爆發的前提下推進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和制度建設。如果能抓住消費升級、科技創新、城鎮化、國企改革等新的增長點,並通過制度建設調節收入、擴大內需,中國經濟將有相當強的抗打擊力。我們相信,解決好內部問題是對外部衝擊的最好防範。

數據講話:莫讓情緒影響判斷(甘潔 / 文)


數據講話:莫讓情緒影響判斷(甘潔 / 文)


數據講話:莫讓情緒影響判斷(甘潔 /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