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拒絕996?”

“我為什麼拒絕996?”

近日,996加班文化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也引發了社會對創業公司推行狼性文化的爭議。易到用車創始人、順為資本投資合夥人、長江商學院EMBA4期校友周航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996彷彿成了一種天然正確,但如果這樣就能成功,那創業也太容易了。與做正確的事情相比,勤奮顯得毫不重要。"

其實,比996更能解決你困境的,是這5個錦囊

“我為什麼拒絕996?”

錦囊一:創業這件事像多巴胺,是有快感的

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創業這件事情有點像多巴胺一樣,是有快感的。我們這種人非常享受"創造"的過程,尤其是從0開始,甚至從-1開始。

2010年回國後,我創辦了當時的易到用車。這之前,我在廣東從事電子行業,04年的時候我就讀了長江商學院,這是促使我選擇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最直接原因。

現在回頭來看,易到用車是生逢其時,趕上了移動互聯網剛剛開始發展的完整大週期。而易到雖然是全球網約車的開創者之一,但是並不是最後的成功者。這樣一種巨大的遺憾,作為一個行業的開創者,但是沒有成為戰場最終的勝利者,就促使我在過去的兩年中,有了很多反思。

我一直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做投資,我能不能做一個有開創性的事,能不能使得中國投資界有所改變或有所進步?

因為對於像我們這種身上流著創業者DNA的人來說,沒有開創性的事情,自己是不會去幹的、不會去混的。這種事兒有什麼意義呢?咱不是靠做投資賺點錢,這從來不是真正創業者的思維模式。

創業者自己的體感最重要。你覺得這個事情適不適合你,一個鞋穿在你腳下合不合適,這個女朋友是不是適合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永遠思考的都是創造的過程,而不是成功以後的畫面。

錦囊二:上一輪的估值其實是你的泡沫價值

為什麼說創業面臨空前挑戰呢?作為在創業投資一線的人,我更能夠感受到。去年應該是中國20年以來,科技界上市最多的一年。

去年大概光港美股就上了70多家,我們機構一年IPO有8家,最高IDG、紅杉都是14家、16家的狀態。但是,大家感受到大部分公司上市沒有慶功,笑也是強顏歡笑,可以說是"關燈吃麵,含淚敲鐘",為什麼是含淚敲鐘呢?

首先,近幾年,大部分創業公司的上市股價非常不理想,像中國去年港美股上市公司,絕大多數全部破發。

這其實反映了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即過去的整個互聯網週期,特別是後面幾年,一級市場的投資全部是泡沫估值。

你以為上一輪的估值該值這麼多錢嗎?上一輪的估值就像剛剛倒進杯子的啤酒一樣,就是你的泡沫價值。這才是真正的現實,這是一個關於估值上的重要現象。由於二級市場的變化,直接倒逼一級市場的人,開始重新調整自己的整個估值理念和估值體系。

“我為什麼拒絕996?”

其次,我簡單統計了一下,互聯網創業公司到今天能實現規模化盈利的,不超過100家,這個數據大概可能有一點點偏差,但基本是這樣。

而融資困難也直接導致創業公司拼運營、巨燒錢的模式面臨質疑,最極端的比如ofo,也包括易到,這都逼著創業者去思考,過去十年以來,這種燒錢的創業模式到底是不是正確的?是不是到了該調整的時候?

另一方面,互聯網公司的管理喜歡講求扁平、去KPI,再加上這兩天大熱的996,這些好像都成了公司的文化和基因。很多創業公司都認為,只有傳統行業才需要管理,管理是腐朽的概念,繼而用"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等這類充滿"禪意"的說法來自圓其說。

大家需要回過頭來反思一下,如果寒冬過去了,行業回暖了,這些問題是不是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呢?並不是,整個互聯網公司都到了一個需要徹底停下來,去反思的一個階段。反思過去,思考未來,是不是需要換一種活法,是不是換一種跟過去10年不一樣的活法。

錦囊三:泡沫時代結束,務實週期開始

創業20多年,我對未來的預期第一次產生了變化:

第一,宏觀來講,我發現有一些倒退、逆市場化的趨勢。

第二,中觀上來說,今天的AI是不是2010年前的移動互聯網、1999年的互聯網,是不是2018、2019年會有一個AI的浪潮,是同等量級的浪潮還是一個更大的浪潮,亦或是別的?

因此,過去的10年,我把它稱之為是一個泡沫時代的結束,而2018年是標誌性的一年,可能是一個新週期的開始,我把它稱之為務實週期,不敢稱之為一個時代。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徵,像外企時代,那個時候明星企業家都是IMB、惠普中國區總經理,那個時候還是管理時代,而現在幾乎沒有人談管理。現在我們談的都是估值,也不談產品,所以我想可能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建立新的價值觀,不再2VC、To估值了,而是能夠重新回到商業的本質去思考用戶價值問題、效率問題。

在新週期中,第一,企業絕對不能心存僥倖。不要總是認為寒冬即將過去,我們忍半年,說不定下半年就回暖了,融資也會變好了,只要能夠繼續融資,我們就能夠挺過去。我建議不能再這樣,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問題。

如果你們看一個公司,組織膨脹速度高過業務成長速度,一定隱含巨大風險;如果成本增長速度,高過收入增長速度,一定有巨大的效率問題。

第二,要回歸初心。很多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發現公司業務越做越多,因為你們總想擁抱每一個新出現的機會,好像每個機會都覺得跟你有關,好像放棄了非常可惜,導致很多公司總是業務越做越多。

說白了,你之所以不敢放棄,是因為沒有看穿,覺得哪個機會都不夠大,導致為了增長而增長,迷失了自己的初心,而回歸初心最直接的方法是砍業務,最好砍到只剩一個。

第三,要積極主動地爭取他人的支持。企業往往都是經營很困難了,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才會願意有真正的改革。這時候很多人就會想到去融資。

我建議,這時候最好的融資策略是去找老股東。老股東已經跟你是利益共同體了,一定願意你好,也為你著急。這時候,一定要積極主動透明,包括做公關也是一樣。

第四,要跟全體團隊進行透明、真誠的溝通。很多公司跟我說,今年預算少了,公司狀況也不太好,年會能不能就小規模辦一下?

我認為恰恰相反,越是到了今年這樣的情況,越有必要把所有員工召集起來,真真正正開一場全員大會,跟大家真實透明、真誠透明地溝通,很多人不敢下這個勇氣。

但是,很讓我欣慰的是,輔導過的這幾家公司,在春節前後做調整以後,給我的反饋都是非常正向的。如果他很害怕,他要想走,說實話,他就是一個該走的人,你也沒有必要留下。留下的人,一定是真心誠意的,願意跟你一起面對困難、面對生死的人,反而會讓這個團隊更加團結。

以上幾點,就是我給創業公司的幾個建議。一個創業者在這樣的歷程中,本身在飛速進步著,他學會了面對,學會了處理。我相信以後不管經歷多少坎坷,他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創業者。

錦囊四:面對新週期挑戰,主動選擇絕望

那麼如何修煉自己,更好地迎接新週期呢?我認為一個人要有三個心:

1、耐心:足夠的時間感。上個週期,人們都在想如何更快成功,如何在三年之內成為一隻獨角獸,現在要轉變這個心態,用10年之心來思考未來,即值不值得幹10年以上;10年後,這個領域、這個行業、這些用戶的價值有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現在所有人都認為電動車必然會取代燃油車,我作為一個汽車行業的資深人士,一直對這個觀點是否定的。

我們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主流是什麼聲音,權威是什麼聲音,你們就去相信,就認為那必然是對的。做10年在中國意味著什麼,在中國願意堅持10年的人,在哪個行業都非常少,市場規律是做的少就稀缺,稀缺就會貴。

2、虛心:不存妄念。就是不要想太多的事情。不要說自己YY、腦補做了很多的故事,自己做了一個平臺,然後有了大數據,有了大數據就可以做金融,基本上這都是一個套路了。

相反,把這些妄念都收起來,你自己真的相信嗎?你還是在追求一種大的、華麗的,讓別人看起來好的東西。你自己問一下你自己的內心,你真的相信嗎?你自己看到了嗎?你這個時候不要告訴我,因為相信所以看到。什麼叫忽悠,自己不相信想讓別人相信這是忽悠。

3、敬畏之心:知止與不為。特別是有了大數據以後,很多人都覺得數據值錢,尤其是我們互聯網人那麼聰明,隨便在產品上做一個手腳、埋一個點,就能多采集一些用戶的數據。

你們想想人性,如果我們不採集,別人都採,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信息的濫用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用戶的反應是什麼?用戶跟你有信任嗎?用戶一定對每一個產品都是防備之心,能不用就不用。

大家想一想當年的PC時代,為什麼當時有殺毒軟件?因為整個PC帶給我們感受就是不安全。意味著當你無法和用戶建立真正的信任的時候,用戶只有在不得不用你的時候趕緊用一下,用完趕緊跑,是這樣一種客戶關係。

相反,如果在100個APP都採的時候,就你一個人做到了堅持不採,你多麼的寶貴?稀缺?要永遠相信稀缺的是寶貴的,市場非常公平,從長期的角度來說,一定會給你最合適的回報。

最後,要意識到剛剛說的那些玩法,在新週期裡面真的行不通,我們必須要有所改變。我覺得,不對過去徹底絕望,就不可能放下過去,要主動選擇絕望。絕望,才是新生的開始。

錦囊五:所謂成功,可能是下次失敗的牢籠

我覺得不同階段的投資,關注的重點是不一樣的。

像早期投資,說實話,毫無疑問更關注"人","事"大多數都是不靠譜的。因為我看到絕大多數的創業公司,都發生過很多次的轉型。最後做成的事情,一定不是最開始說和想的那個事情。

現在是嚴重資金過剩、資產稀缺的時代,這時不要當投資,應該努力去當資產,畢竟,創新總是屬於少數人的。現在創業的門檻是高了,但是如果從宏觀環境來說,太好了。儘管我們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總體來說,社會在巨大的進步中。現在不要想"萬眾創業"了,你想滿世界都是創業者,普通創業者不值錢,但是優秀的創業者太值錢了。

我發現不是一個人不擅長,而是後來我在做易到的時候,首先是心態出了問題。我那時候自鳴得意創造了一個理論,說"最好的競爭是不競爭",甚至還自圓其說,用這個說法還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就成了我當時關於成功的一種認知。所以,我後來終於有一個新的感悟——所謂的成功,可能就是下一次你失敗的牢籠。

“我為什麼拒絕996?”

你過去這個東西,說實話也就意味著,不管你過去是成功還是失敗,還是在路上,你要永遠建立一個認知的模式。重新思考是一種思維方式,永遠要把過去自己那些東西否定掉。成功會給人信心,但失敗卻會讓人成長。

當你看到一個創新的時候,要謹慎評價,要去看到他的可能性。這個也是我正在學習的地方,你否定一個創業項目,大概率你是對的,因為創業本身就是不靠譜的。但是,一個真正好的、優秀的投資人,他應該洞悉到若隱若現微弱的小火苗,你能夠感受到他,或者看到他,未來可能有偉大的小火苗在哪裡,這才是能力、本事。

看一個產業的時候,一要看用戶的需求,用戶的價值有多大;二要看到推動產業變化關鍵的變量是什麼,關鍵的技術變量是什麼。

如今大多數的公司不做深度的思考,都在拼命的執行,然而絕大多數公司的忙都是沒有必要的:

第一,忙太多的事情,不需要幹那麼多的事情,真正決定你們公司成功的,其實你回頭來看,是少數的幾件事情,幾個重大的決定。

第二,我覺得當一個創業者開始真正有了自己非常篤定的信念,就有了一個非常成功的開始。

*本文整理自4月13日長江創創社區社群大課上週航的演講《創業者如何應對空前挑戰》

分享 | 周航

來源 | 長江創創社區(ID:CKGSB_Chua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